来源:www.uuuwell.com
耳屎的學名叫「耵聹」,是外耳道,就是耳朵眼裡的分泌物,英文叫耳蠟。其功能主要是防止異物侵犯鼓膜,這些異物包括灰塵,蟲子,當然,耳屎特多導致栓塞的時候,也能阻擋別人的嘮叨。
耳朵結構
耳屎一般為淡黃色、臘樣的碎屑,也有油性的或比較堅硬、大塊的。那麼,耵聆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耳朵眼有一段皮膚(外耳道外l/3軟骨段)和身體別處的皮膚不一樣,就是有一種變型的汗腺叫耵聹腺,其構造有點類似皮膚的汗腺。外耳道皮膚和其它處皮膚一樣,也有一種皮脂腺,專門分泌一種油脂。 從生理角度看,耵聹腺體內的這些分泌物不時地通過開口向外排出。起初,剛從耵聹腺吐出來的分泌物,外形有點象融化的蠟,它們和皮脂腺所排出的油脂混合在一起,形成很薄的一層附著在皮膚的表面。這些原始的耳屎與耳道內的塵埃、脫落的皮膚碎屑拈在一起,乾燥后就成為一小塊一小塊淡黃色疏鬆薄片狀耵聆,堆集在耳道眼裡。 有的人耵聹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在尚未乾燥后就已積滿在外道眼裡,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團,這些統稱為軟耳屎,俗稱「油耳」,醫學上叫油性耵聹。還有一些人耵聹腺分泌特別旺盛;耳屎又排不出來,逐漸風乾並聚集成深褐色硬塊,有時象石頭樣堅硬,緊緊堵塞在外耳道里俗稱硬耳屎,醫學上叫耵聹栓塞。 如果發現有耵聹栓塞,特別是耳道進水后,耵聆脹大引起耳悶、聽力減退甚至耳痛時,應該請專科醫生處理,千萬不要亂掏,以免引起耳道發炎。挖耳屎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耳朵里有耳屎,就用手指、髮夾、挖耳器或火柴棍給他挖。而孩子因怕痛,卻不願合作、哭喊不止,所以容易把小兒的外耳道皮膚挖破,受損處則容易發生細菌感染,引起外耳道炎、耳癤。更嚴重的是挖破鼓膜,導致中耳炎,及小兒的聽力下降。 那麼,怎樣給孩子挖耳屎呢?其實對於耳屎不多的小兒,一般不需處理,也可用棉簽在外耳道入口處輕輕清理一下即可。如果耳屎較多,可以用3%的碳酸氫鈉即小蘇打溶液,每2~3小時滴1滴入耳內,一天3~4次,1~2天後耳屎變軟再用小鑷子輕輕將其取出,注意這個過程一定要固定好小兒頭部,勿使其亂動。平時每星期要用塗有金黴素眼藥膏的小棉簽,在外耳道卷一下,一則可以幫助殺菌,二則能濕潤外耳道的皮膚,從而使耳屎自然脫落,不會形成大塊。如果耳屎結成硬塊,造成外耳道阻塞,那就應去醫院請五官科醫生處理,切勿在家強行給小兒挖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