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俗稱成癮。外來物質XX人體引起的一種心理生理過程的依賴性。依賴思想不僅會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還會使人缺乏生活的責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只想過不勞而獲的生活,貪圖享受,就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危害社會和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要克服依賴習慣、增強自信心、樹立奮發自強精神、培養獨立的人格
釋義
詞目:依賴。
拼音:yī lài。
詞義:①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②指各個事物或現象互為條件而不可分離。
如:工業和農業是相互依賴、互相支援的兩大國民經濟部門。
基本釋義:
[rely on; depend on] 相互依靠;互為條件。
詳細解釋:
指一方依靠另一方,或相互依靠、互為條件。
① 《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菩薩變文甲》:「問我心,是四大,假合因緣作依賴。究竟推導總是真,人我既空無主宰。」
② 宋 曾鞏《齊州到任謁舜廟文》:「常垂陰施,惠此困窮,庶使遺民,永有依賴。」
③ 梁啟超《論中國人種之將來》:「要之不依賴國家之力而能獨立者,此我 中國 人之所長也。」
④ 老舍《月牙兒》十八:「不依賴任何人,我要自己掙飯吃。」
⑤ 李二和《中國水運史》:「《世本》就記有巴人廩君種駕土船敗定君長的故事,足見巴人對水運的依賴和重視。」成癮狀態
概念
俗稱成癮。外來物質XX人體引起的一種心理生理過程的依賴性。外來物質引入人體,引起特定的心理生理變化,使個體對它產生心理上的嗜好和(或)生理上的癮癖,非要經常應用不可,否則便無法解除心理上的渴望,或不能避免不舒適的軀體反應──戒斷癥狀。日常生活中對煙、酒、茶、咖啡的嗜好,因醫療用藥不當而造成的對醫源性藥物的依賴,以及對鴉片類、大麻類、可卡因或致幻葯等毒品的癮癖,其原因都在機體對這些物質產生了依賴性。對這些物質的依賴是一種發生率高、涉及面廣的情況,長期應用致依賴物質會引起慢性中毒和行為改變,對個人健康、家庭生活和社會治安都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值得重視。成因
依賴性的產生往往和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家長對孩子過份寵依賴
愛,過份照顧,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喪失獨立辦事的能力,變得具有依賴心理。尤其是獨生子女,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特權」。父輩們的嬌寵使孩子易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性,這種懶惰性其實就是過份依賴。
過份依賴在學習上的表現為: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愛獨立思考,只等著大人給她講,要麼就乾脆等同學做完后抄人家的。
這樣的依賴行為問題,雖然可能是父母過去教養態度所造成,但是最大的關鍵卻是青少年自己。所以問題的解決,完全必須靠青少年自己本身的努力。
由於依賴父母的行為是長久養成的習慣,想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個改變有利於培養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分類
依賴應該分為兩類,分別為主觀依賴和客觀依賴。
主觀依賴
主觀依賴為自己的價值要依賴他人肯定,沒有自信的表現就是意志較弱,心裡需要依賴外界人與物來幫助來證實自己的價值。
客觀依賴
客觀依賴,比如各種物質,包括食物、毒品、金錢。主觀和客觀依賴也是同時存在,主觀依賴的同時 客觀上也依賴,客觀依賴的同時主觀上也有依賴。當主觀上不在依賴時,客觀依賴就不存在了。主觀完全獨立了,客觀依賴就轉變成一種支配。
依賴心理完全可以克服,人最終的成功就是發現自我的獨立性。一個人意志應該是獨立的,不依賴任何外界的力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真正的獨立是從心理開始。人的意志也應該是獨立的、自由的、無依賴的。克服辦法
一是克服依賴習慣。分析一下自己的事情中哪些應當依靠家長和老師,哪些應由自己決定,從而自覺減少習慣性依賴心理,自己作出正確主張。如自己決定有益的業餘愛好,自己安排和制訂學習計劃等,由依賴轉變為自主。
二是增強自信心。有依賴心理的人缺乏自信,這往往與童年時期的不良教育有關。例如,有的父母、長輩、朋友往往說些「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對這些話,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然後一條一條加以重新認知,逐漸培養和增強自信心。
三是樹立奮發自強精神。常言說,溫室中長不出參天大樹。當今社會是開放競爭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因此,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時代變革,在激烈競爭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
四是培養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但是接受別人的幫助也必鬚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很難設想,一個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他人身上,時時事事靠別人指點才能過日子的人,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德國詩人歌德曾說過:「誰若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咨詢過程中識別和處理依賴現象
1、依賴的表現
如果求助者自己希望、等待、要求、依靠咨詢師替自己解決問題,則可能出現了依賴。依賴的表現形式可以是:[1]
可以是「您幫我分析分析,我怎麼就是對丈夫不放心呢」這種不宜察覺的形式;
可以是「您讓我思考沒有與他人搞好人際關係的原因,可我想不出來」這種阻抗的形式;
可以是「您說我是畢業參加工作,還是考研究生這件事上該怎麼辦呢」這種間接的形式;
可以是「您直接告訴我離不離婚吧」這種直接的形式2、依賴產生的原因
①、來自於求助者的原因。有些求助者可能不理解心理咨詢的實質是咨詢師通過促成求助者的心理成長,自己動手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希望咨詢師主動替自己解決問題。
②、來自於咨詢師的原因。心理咨詢是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講,求助者應該是主動的。但有些咨詢師的咨詢理念存在偏差,認為咨詢師應該更積極主動地幫助求助者解決問題,因此可能過於主動,致使求助者依賴。3、對依賴的處理
第一,咨詢師務必向求助者講清心理咨詢的性質、發生效果的機制,使求助者對心理咨詢有正確的認識,對咨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第二,咨詢師對求助者的依賴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旦,出現依賴,咨詢師應鼓勵求助者自己進行探索、自己努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例如面對產生依賴、直接請求咨詢師告訴自己該怎麼辦的求助者,咨詢師應該消除依賴
第三,咨詢師必須堅持正確的咨詢理念,以促進求助者的心理成長為咨詢的總目標,以促進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視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