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之生於脊
背部位的,統稱「
發背」,屬
督脈及
足太陽膀胱經,系火毒內蘊所致。分
陰證和
陽證兩類,陽證又叫「發
背癰」或叫「背癰」。陰證又叫「發背疽」。
陽證多因
感受六淫所引發,起初有一、二個瘡頭,數天後迅速高腫,大如手掌,甚如碗口,
紅腫劇痛,伴有
高熱,
煩渴,脈洪數等。陰證多因
七情內傷,膏粱厚昧,醇酒炙博,火毒鬱積而成。初起瘡頭如粟,根盤散漫,不甚高腫,色不紅活,
疼痛稍輕,伴有煩悶,
口渴,
便秘,
尿赤,
脈細無力等。數天後瘡頭甚多,上有膿點,形如
蓮蓬,故又稱「蓮蓬髮」,或稱「
蜂窩疽」。瘡頭膿稠難潰,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潰頭成片,膿腐漸出,很久
才能收口。
本病由於所發
部位不同,而有多種名稱,如發於上部的名「
上發背」,又叫「
脾肚發」;發於中部的名「
中發背」,又叫「對心發」;發於下部的名「
下發背」,又呻「對臍發」。
發背
病名。背部生癰疽之較重者。見
《劉涓子鬼遺方》卷三。由於
臟腑俞穴皆在背脊部,發背者多因臟腑
氣血不調,或火毒內攻,或陰虛火盛凝滯,使氣血蘊滯于背而發。依其所發部位之不同,又有上發背、中發背、下發背之分;或以
上搭手、
中搭手、
下搭手而命名;或以其
形態之不同,又有命名為
蓮子發、蜂窩發等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