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
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
釋義
詞目:群體 拼音:qún tǐ 基本解釋: 1. [colony]∶由許多同種生物的個體組成的整體 2. [group]∶同類人或事物組成的整體 英雄群體 詳細解釋: 1. 人群,集體。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北京人大約是幾十人結成一群--原始人群。這種群體是他們的社會組織。」公司利益群體
2. 由許多在生理上發生聯繫的同種生物個體組成的整體。通常由一個個體以無性XX的方式產生多數不與母體脫離的子體而形成。 3. 指種群。即同種生物在特定環境空間內和特定時間內的所有個體的集群。基本概念
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XX和維持XX。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規範具有維持群體、評價和導向成員思想和行為以及限製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功能。在群體中,與正式規範同時存在的還有非正式規範。當非正式規範與正式規範一一致時,人們往往按照非正式規範行為。群體規範對個體行為的制約表現為服從和從眾。群體規範通過內化-外化的機制影響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管理上通過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群體規範培養師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據。教育寶寶參加群體活動
特點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彼此之間能夠相互識別、交流、影響。有一個相對持久和穩定的結構。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XX和維持XX。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規範具有維持群體、評價和導向成員思想和行為以及限製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功能。在群體中,與正式規範同時存在的還有非正式規範。當非正式規範與正式規範一一致時,人們往往按照非正式規範行為。群體規範對個體行為的制約表現為服從和從眾。群體規範通過內化-外化的機制影響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管理上通過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群體規範培養師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據。結構
群體的結構是指群體成員的組成成分及這些成分的有機組合。群體成員的結構可根據不同緯度進行劃分,如年齡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性格結構以及觀點、信念的結構等。群體結構對於群體成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響。群體成員搭配不當,會使群體渙散,經常發生衝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體結構根據其成員在群體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為同質結構和異質結構。同質結構指群體成員在能力、性格、年齡、知識等方面都比較接近。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種條件下,同質群體可以達到最高的生產率:(1)當工作比較單純,而又不需要許多種類的資源來完成工作時,同質群體有較高效率;(2)當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時,同質群體往往有效。因為,在這樣的群體中衝突和競爭較少;(3)如果一個群體在工作時需要連鎖反應,那麼群體的同質性對群體完成任務較有幫助。 異質結構指群體成員在上述各個方面有很大差別。以下三種情景中異質群體會有較高的生產率:(1)異質群體適合於完成複雜的工作,因為在該群體中有各種能力和各種見解的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有利於複雜問題的解決;(2)當在較短時間就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可能產生不利後果(過於倉促,考慮不周全,不成熟)時,異質群體就有優點,異質群體往往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側面,通過較長時間爭議,最後才能統一思想,做出決策。而同質群體,則會由於意見一致,工作進行的較快而對短時間內所做出的決策論證不足。比如,法庭審判中異質的陪審團要有較長的時間才能做出決定,這樣有利於對案件的證據作更加深入的分析;(3)凡需要有創造力的地方,由不同類型的成員組成的群體較為有利,不同的見解有助於提高這個群體的創造力。 管理者應當懂得,為完成某一任務或達到某一目的從事組織工作時,必須注意尋求你所組成的工作群體中,對於這種工作可能會有的那種最適當的同質成員與異質成員對比的平衡。也就是說,如果群體成員過於參差不齊,他們彼此之間就難以和諧地相互作用,因而抑制了生產率的提高;與此相反,如果群體成員過於整齊劃一,很快達到一致,聽不到不同意見,或有意見也不說,這樣群體的智慧就很難充分發揮。總之,管理人員要注意研究工作群體成員的素質結構及其作用。規模
群體規模的研究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群體人數的上限和下限。一般認為小群體的下限應為2人或3人,但大多數主張不能少於3 人,因為2人往往只能構成個人間的純感情關係,如果發生爭執,沒有第三者仲裁,矛盾很難解決,不能體現群體的特徵。對於上限的人數則存在不同看法,如多數人認為7人最佳,但也有人主張20、30甚至40人的,總之,群體的規模不能太大,因為規模太大,使群體成員間彼此不能見面、接觸和了解,心理上沒有相互聯繫和影響,行動上沒有相互作用,也就沒有對某一群體的歸屬感,因此也就失去了群體的質的特徵。二是群體成員數是奇數還是偶數。主張群體應為奇數的人認為當群體成員發生意見分歧時,奇數群體可以採取投票表決的方式使問題迅速得到解決;主張偶數群體的人則認為有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而只有在深入討論的基礎上使問題得到解決,才能更好地發揮群體的力量。 現在管理界普遍認為,群體規模最終應根據生產任務的特徵而確定。它的確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1.群體規模的下限保證能按時、定量地完成生產任務。 2.群體規模的上限應保證不會因規模過大而造成生產效率的下降。 3.必須努力尋求使其生產效率達到最佳水平的適度的群體規模。 目前,在我國企業中,對於生產班組的規模還缺乏有科學根據的成員定額標準。生產班組的規模應根據生產任務、工程的區別、機械化程度、工人的熟練水平等確定。群體規模對群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群體內的相互作用 群體內成員的數目必然會影響到群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一般來說群體成員超過8人時,群體中的每位成員就很難同時和其他各個成員進行相互交往並做出反映。因此,由5人至7人組成的小組,往往有利於深入考慮某些特殊的需要決策的問題。 2.工作滿意度 工作群體的規模與工作滿意度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工作群體的規模越大,員工的滿意度越低。這可能是由於工作規模的加大,使得個人受到關注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減少,個人的歸屬感、群體對個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得員工的滿意度不高。 3.生產效率 工作規模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受生產任務性質的影響。工作任務可以有兩種性質:一種是「相加性」工作,整個工作任務的總效果是由從事該工作的個體的工作相加得到的。例如,生產某種零件,1個人生產10件,那麼10個人就是100件。第二種是聯結性工作,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每個成員必須共同合作,例如組裝一輛汽車。在第一類工作中,人越多工作成效越大。在第二類工作中,人過多工作效率反而會下降。 4.缺勤或曠工 國外對藍領工人的研究表明:工作群體規模與缺勤或曠工成正相關。工作群體規模越大,缺勤率越高。而在白領管理人員的研究中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關係。 5.離職 國外研究表明:工作群體規模與離職率成正比。這也就是說工作群體規模越大,人們離職的可能性越大。這主要是由於群體規模的加大,削弱了群體對個體的吸引力和歸屬感而造成的。要素
群體的要素有四個方面:1.活動;2.相互作用;3.感情;4.規範; 群體行為的要素有六個方面: 1.要素:M:成員T:任務Q:結構L:領導E:環境F:參數 2.一個群體的行為,不但深受上述各種參數的性質和程度的影響,而且還受這些變數相互之間關係的影響。形成與解體
舒茨的群體整合原則:包容——控制——情感。1)群體形成過程:
開始是包容,而後是控制,最後是情感,這種循環不 斷髮生。2)群體解體過程:
順序和群體形成過程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繼而失去控制,最後難於包容,導致群體解體。種類
一、從群體是否實際存在,可以將群體劃分為: 1.假設群體,是指實際上並不存在,只是為了研究或統計的需要,劃分出來的群體。 2.實際群體,是指實際上存在的群體。 二、根據群體規模的大小,可以把群體劃分為:群體
1.分類: <1>大型群體,是指凡是群體成員之間只能以間接方式進行接觸和聯繫的群體。 <2>小型群體。是指凡是群體成員個人之間能面對面地接觸和聯繫的群體。 三、根據個體的歸屬,可將群體劃分為: 1.實屬群體。是指個體實際所歸屬的群體。(就某個職工而言,他所在的班、組就是屬於此類) 2.參照群體。也稱為標準群體或榜樣群體。 四、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常見的正式群體有命令型群體和任務型群體兩種: 1.命令型群體。由組織結構決定的,它由直接向某個主管人員報告工作的下屬組成; 2.任務型群體。也是由組織結構決定,它是指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務型群體的界限並不僅僅局限於直接的上下級關係,還可能跨越直接的層級關係。 非正式群體是指成員為了滿足個體需要,以感情為基礎自然結合形成的多樣的、不定型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既沒有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聯盟,它們是個體為了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環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見的非正式群體也有兩種: 1.利益型群體。為了某個共同關心的特定目標而形成的群體;社會群體
2.友誼型群體。是指基於成員共同特點而形成的群體。 工作群體中的非正式群體可能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有消極作用。管理者應善於利用和引導,使其對正式群體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它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1>規模小,並且一般不帶政治色彩; <2>群體以某種共同利益、觀點和愛好為基礎; <3>群體內推選最有威信的人當首領; <4>群體內有一套不成文的懲罰制度和手段幾較強的自衛性和排外性; <5>群體的成員之間有一條比較靈敏的信息傳遞渠道。功能
正式群體的功能
1.滿足成員的心理需要: 獲得安全感; 滿足社交的需要; 滿足自尊的需要; 滿足自我確認的需要; 增強自信心; 增強力量感; 其他方面; 2.協調人群關係。 3.影響和改變個人的觀念和行為。非正式群體的功能
1.對組織發展的主要功能: 促進作用; 阻礙作用; 2.對其成員的主要功能 滿足其成員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對其成員起著控製作用; 對其成員起改造作用; 對其成員的激勵作用;作用
內聚力高,群體與組織目標一致性程度高,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內聚力高,群體與組織目標一致性程度低,--生產率降低; 內聚力低,群體與組織目標一致性程度高,生產率中等提高; 內聚力低,群體與組織目標一致性程度低,對生產率毫無影響。 cs戰隊中,隊員之間的內聚力或者說團結力越大,全體成員與戰隊的目標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則戰隊越容易取得成功。 理解群體行為 為什麼一些群體要比另外一些群體更成功?這一問題的答案十分複雜。 總之可以包括以下這些變數:群體成員的能力,群體規模的大小,協調合作水平,群體制度規範的水平等,下面是決定群體績效和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它有助於我們找出那些主要的變數和變數之間的關係。 群體任務 作用於群體的外部環境 群體成員資源 群體運行過程 績效與滿意 群體結構 決定cs戰隊的績效水平的變數有:作用於戰隊的外部環境如網路環境,周圍cs氛圍,水平等;戰隊成員資源如個人技術,潛力,勤奮程度,學習資料,電腦配置,金錢等軟硬體資源;戰隊運行過程如平時訓練,交流比賽,正式比賽的控制(職業或准職業的水平,不給人業餘的感覺);戰隊結構如隊員隊伍梯隊建設,用槍分配(專業狙擊手,專業衝鋒手等);戰隊任務如單純為了娛樂,提高水平,參加比賽得獎,成為世界著名戰隊等,一般目標任務定的越高,對戰隊成績的刺激促進作用越大。 使群體成為高效率的工作團隊: a. 清晰的目標; b. 相關的技能; c. 一致的承諾; d. 相互的信任; e. 良好的溝通; f. 與外界談判的技能; g. 內部支持; h. 恰當的領導; i. 外部支持。 cs站隊成為高效率的隊伍也是同樣道理。群體規範
所謂規範,是指群體成員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群體規範
群體規範的作用: 維持和鞏固群體的作用; 樹立評價標準的作用; 群體動力的作用; 行為導向的作用; 群體規範形成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群體本身由於特殊需要而正式規定的之外,大部分來源於模仿、暗示、順從等心理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