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
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所以,對體質的研究有助於分析疾病的發生和演變,為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依據。
概述
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所以,對體質的研究有助於分析疾病的發生和演變,為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依據。中醫理論與分類
「體質」是在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學概念。查《辭海》無「體質」一詞,但對「體」、「質」分別解釋為:「體」,指身體,「質」為性質、本質。所謂體質,就是機體因為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的盛衰偏頗而形成的素質特徵。 身體的素質特徵是複雜的,但根據臟腑氣血陰陽的功能狀態以及邪氣的有無,可以分為正常體質與異常體質兩大類。異常體質又可按邪正盛衰分為虛性體質與實性體質,或複合性體質三類。1. 正常體質
即身體強壯且無寒熱之偏的體質。形體肥瘦勻稱,健壯,頭髮盛長而黑,面色紅潤,膚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目光有神,精採內含,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口和,唇紅潤,胃納佳,四肢輕勁有力,能耐受寒熱,二便正常,脈象從容和緩,節律均勻,舌質淡紅、潤澤,苔薄白。此類型體質陰陽無明顯偏頗。2. 虛性體質
系指臟腑虧虛,氣血不足,陰陽偏衰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常見有以下四類。 ① 氣虛體質:指素體氣弱少力之質。此型胖和瘦人均有,但瘦人為多。毛髮不華,面色偏黃或白光白,膚色黃,目光少神,鼻部色淡黃,口淡,唇色少華,肢體疲乏無力,不耐寒熱,納呆,大便正常或便秘,小便正常或偏多,脈象虛緩,舌淡紅,邊有齒印。 ② 血虛體質:此指血虛之體常見的素質特徵。主要可見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舌色淡,毛髮枯燥,肌膚不澤,精神不振,疲乏少力,動則短氣,大便常秘,脈象細弱等象。 ③陰虛體質:指陰液虧虛,失於滋潤、陰虛陽亢的體質。體形瘦長,面色多偏紅或顴紅,膚色蒼赤,鞏膜紅絲較多或見暗濁,兩眼乾澀,視物昏花,眵多,鼻中微干,或有鼻血,口燥咽干,多喜飲冷,唇紅微干,手足心熱,大便偏干或秘結,小便短赤,脈細弦或數,舌紅少苔或無苔。 ④ 陽虛體質:系指素體陽氣虧虛,陰寒內盛的體質狀態。多見形體肥胖,面色少華、白光白,毛髮易脫落,膚色柔白,兩目胞色晦暗,鼻頭冷或色微青,口唇色淡紅,形寒肢冷,倦怠,背部或脘部怕冷,多喜偏熱食物,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3. 實性體質
邪氣有餘為實,故實性體質主要是指體內陰陽偏盛,痰、瘀等邪氣內結所形成的素質特徵,常見以下五種體質類型。 ① 陰寒體質:系指素體陰氣偏盛之質。見形體壯實,肌肉緊縮,皮膚紫黑,四體常冷,多靜少動,喜熱惡寒,舌質淡,脈緊實。 ② 陽熱體質:系指素體陽氣偏盛之質。見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目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紅或暗紅、質堅,舌苔薄黃或黃膩,脈緊實有力。 ③ 痰濕體質:指由於體內痰飲水濕瀦留而形成的素質特徵。體形多肥胖豐腴,面色淡黃而暗,膚色白滑,鼻部色微黑,口中粘膩不爽,四肢沉重,嗜酒茶,恣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渾,脈濡或滑,苔膩。 ④ 瘀血體質:指經脈不暢,血瘀不行,或瘀血內阻的體質狀態。此型多見於瘦人。毛髮易脫落,面色黧黑或面頰部見紅絲赤縷,膚色偏暗滯,或見紅斑、斑痕,或有肌膚甲錯,眼眶暗黑,或白珠見青紫,紅筋浮起,鼻部暗滯,口乾,但欲漱口不欲咽,口唇淡暗或紫,脈弦或沉、細澀或結代,舌質青紫或暗,或舌邊青,有點狀或片狀瘀點,舌下靜脈曲張。 ⑤ 氣鬱體質:指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氣機郁滯為基本狀態的體質類型。以上所述體質類型是按正虛、邪實分類,但臨床常見某些人群、特別是女性為主的群體,出現以肝鬱不舒、氣機郁滯為特徵的體質狀態。見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素多抑鬱,遇事善於思慮,難以忘卻,多愁善感,嘆息曖氣,胸脅脹滿,脘腹脹悶,或多怒易急躁,口乾苦等。4. 複雜體質
是指兼具上述兩種以上不正常身體素質的體質類型。如氣虛與痰濕體質混見,見於肥胖之人;氣虛與瘀血體質混見;陽虛與陰寒體質;氣鬱與痰濕體質;氣鬱與陰虛體質等。解釋
詞語解釋
詞目:體質 拼音:tǐ zhì 英語:physique;constitution 基本解釋 人體健康狀況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虛弱的體質迫使他到南方去居住。體質
詳細解釋 1. 體與質;形體與質地。 三國魏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變》:「同聲相應,高下不必均也;同氣相求,體質不必齊也。」 2. 身體素質 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素足女》:「婦女纏足……體質乾枯,腥穢特甚。」 3.指形體。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上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盤而進,中有擘之不裂者。上疑其異,乃焚香祝之。俄傾自開,中有二人,形眉端秀,體質悉備。」 4. 指本質;氣質 明李贄 《與焦弱侯書》:「此生雖非甚聰慧,然甚得狷者體質,有獨行之意。」 5。體質是人體的綜合質量。它是人的有機體在遺傳變異和後天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徵。具體解析
體質是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和機能方面相對穩定的特徵。具體指: 1.身體形態發育水平:體型、身體姿態、營養狀況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機體新陳代謝功能及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即身體在生活、勞動和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懸垂、支撐等運動能力。 4.心理狀態:包括本體感知覺能力、個性、人際關係、意志力、判斷力等。 5.適應能力:對外界環境以及抗寒耐暑的能力,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影響人的體質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環境、營養、教育、體育鍛煉、衛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在這些因素中學校教育,特別是學校體育鍛煉,對增強學生體質具有重要影響。[1]由來
一個國家的國民體質是其綜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看,國民體質的改善和增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強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1952年毛澤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高度概括了體育與體質的關係,從此人們對體質這一名詞有了初步和形象的認識。 1995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二章第11 條中對體質工作又有了明文規定:「國家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實施體育鍛煉標準,進行體質監測」。體質是一個古老的名詞,東西方關於體質的學說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西方,公元前400 多年前,希波克拉底按體型與體力特徵把人體分為弱型、強型、肥胖型與濕潤型。在中國關於人體體質的學說也可以從2000 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找到系統的闡述。體質的範圍甚廣,各學科均有涉及。例如,從組織形態學而論,主要是指人體的形態結構特徵,包括人體各個組成部分及各組織、器官和各功能系統的形態特徵與正常範圍;從生理學而論,體質是機體所具有的各種特性的總和,不僅和形態學的特徵有關,尤其和生理學的特徵有關,所以體質是機體在形態、生理上的特性和本質;從遺傳學而論,體質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個體在發育過程中,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個機能狀態和軀體形態特徵,其更側重於體質的形成因素與遺傳及生活環境相關性的研究。因此,體質研究歸屬於哪一類學科範疇,至今眾說紛紜。體質涵蓋了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內容,體力活動也對體質水平變化影響重大。 在中國「體質」通常是指體育、衛生、教育部門聯合倡導的「體質與健康」方面所涉及的研究。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是目前上至黨和政府下至普通大眾普遍認可和關注的體質領域。簡介
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所以,對體質的研究有助於分析疾病的發生和演變,為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依據。 雖然在中醫學中近年才明確提出「體質」的名稱,但中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蘊涵著豐富的對人體體質認識的內容。早在《內經》中即對體質的形成、分類,以及體質與病機、診治的關係都有論述。後世《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醫著中也都包含有體質的內容。但論述零散,且缺乏整理,一直未能形成系統的學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醫對體質的研究逐步展開,隨著研究的深入,重點已由整理古人有關認識轉為社會調研及臨床應用,並結合現代生理、生化、免疫、遺傳等科學方法和手段,使中醫對體質的研究出現了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臨床分析與理論探討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的發展前景。有人更倡導建立「中醫體質學說」,以加強加深這方面的研究。影響因素
體質的形成受先天、年齡、性別、精神狀態、生活及飲食條件、地理環境、疾病、體育鍛煉、社體質
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先天因素即稟賦,還包括某些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遺傳性特異體質。年齡是影響體質的一個重要因素,體質隨年齡而呈現時限性,如小兒體質具有臟腑嬌嫩、氣血未充但生機蓬勃的特點,老年人則有臟腑功能低下、日趨衰老的特點。男女體質之間存在差別,現代生理病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發現,染患嚴重的呼吸道感染、中樞神經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和肝炎,男性比女性更為敏感,患病率更高。其原因主要是女性產生免疫力的基因比男性高一倍。情志活動貴于調和,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遭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調節的範圍,就會影響體質,引起機體陰陽、氣血失調,臟腑功能活動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不良的性格和個性對體質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體質的構成還與不同地理區域有明顯關係,不同的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影響著不同地區的人的體質。一般說在中國,北方人比南方人陽虛質和見寒象者為多;南方人病多火熱,體質多陰虛。此外,生活條件的優劣,是否注意飲食宜忌,以及疾病因素、體育鍛煉、社會因素等對體質都有一定的影響。發病
外界致病因子雖不斷侵襲人體,但能否發病,一般取決於體質。再則個體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例如易病寒的人,多為陽氣素弱之體;易病熱的人,多為陰氣素衰之體;體質
胖人多痰濕善病中風,瘦人多火易得勞嗽;老人腎氣虛衰,多病痰飲咳喘。體質還影響著疾病的性質和轉歸,例如同是感受濕邪,陽熱之體得之,則濕從陽化熱,而為「濕熱」;陰寒之體得之,則從陰化寒,而為「寒濕」。其原因在於稟性有陰陽,臟腑有強弱,機體對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熱、化濕、化燥等不同轉化。當然,人體致病隨體質陰陽偏頗而轉化的「從化」現象是相對的,因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患者的體質還可能受到各種因素(如治療恰當與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辨證
「證」是某一特定情況下,某些明顯的、易變的病理特性之總括,而「體質」則是相對穩定的生理特性體質
,但證和體質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對體質的辨識有助於對證的判斷。如以小兒體質特點為例,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致病易由表入里,易見寒證,也易見熱證,且以急證、里證、虛證為多。又小兒因臟腑嬌嫩,特別是肺脾腎常顯不足,故應多注意肺脾腎之證。再,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體質特點也給臨床辨證提供了參考。可見,通過辨體質,能對錯綜複雜的病證獲得更全面、更精確的診斷。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常需要對體質進行分型。曾有過多種分型方法,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把稟賦不同的各種體形加以歸納,再進一步分為二十五種體質類型。但目前的分型方法主要集中為以下兩種:①以體態觀察、形神結合、舌脈合參、性格類型和飲食習慣為依據,分為正常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七型。②以臨床所見宏觀形證、脈色特徵為依據,以臨床機能為主,分為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熱質、遲冷質、倦?質六型。至於對體質的分型是否需要統一及如何統一,尚有待在臨床實踐中加以研究。治療
①因人施治。人體素質有強弱之異,有偏熱偏寒之殊,因此臨證治病必須結合患者平素體質而治。體質
如面白體胖,屬陽虛體質者,本多痰濕,若感受寒濕,非姜附參苓不能去;若感受濕熱亦必黏滯難解,考慮其陽虛體質,須通陽氣以化濕,若過涼則濕閉而陽更困。反之,面蒼形瘦,屬陰虛體質者,內火易動,濕從熱化,反傷津液,與陽虛體質者治法正相反。此外,年齡長幼、男女之別、生活條件、地理環境等造成的體質差異,在治療中都應予以重視。 ②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由於體質差異,即使同患一種疾病,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證型。另一方面,即使是不同的致病因子或不同的疾病,由於患者的體質在某些方面有共同點,往往出現相同或類似的病機和臨床證型,而施以相同或類似的治法。 ③視體質用藥。如陰虛質宜甘寒、咸寒清潤,忌辛香溫散、苦寒沉降,飲食當避辛辣;陽虛質宜益火溫補,忌苦寒瀉火;氣虛質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等。指標體系
體質研究以群體為主要對象,涉及門類多,內容廣泛。體質測定一般包括如下內容和指標。體質
1、形態指標,
身高、體重、胸圍、上臂圍、坐高和身體組成(皮脂厚度、體脂比重、去脂體重等)2、功能指標,
安靜心率、血壓、肺功能及心血管運動試驗等3、身體素質指標,
力量指標(握力、背肌力、腹肌力等)、爆發力指標(縱跳、立定跳遠)、懸垂力指標(單杠屈臂懸垂)、柔韌性(站立體前屈、俯卧仰體)、靈敏和協調性(反覆橫跨)、平衡性(閉眼單足站立)、耐力項目4、能力指標,
跑(快速跑)、跳(急行跳遠、摸高)、投(投實心球、擲壘球等)體質養生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體質課題組歷經30余年研究,通過對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得出結論:中國人可分為9種基本體質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 中醫體質是指人體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後天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結構、功能和代謝上的個體質
體特殊性。體質因素在發病學上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體質的特異性決定著對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二是體質因素決定著疾病的發展過程。 平和型較正常、氣虛型常無力、陰虛型最怕熱、陽虛型最怕冷、濕熱型愛出油、氣鬱型愛失眠、痰濕型易肥胖、血瘀型易健忘、特稟型會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