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學名第三大臼齒,俗稱智慧齒、立事牙、盡頭牙,是口腔最靠近喉嚨的牙齒,如果全部生長出來一共4顆,上下顎各兩顆,一般是于16歲或之後才生長出來,相較于幼兒時期長出的乳齒與兒童時期更換的恆齒,智齒通常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得名。
簡介
為什麼叫智齒
相傳古代有一位君王,少年繼位,已近成年時,又長牙齒,終日
疼痛難忍,皇帝驚怪,問群臣主吉主凶。其中有一位溜須拍馬之臣奏曰:「此乃智人之相也。」皇帝大喜,並賜金高陞。這可能就是古代「智齒」名稱之由來。其實,從
現代醫學的
觀點看,智齒是人類
進化的必然。當然,智齒並非指心智成熟才會長,而是成長的時段剛好是一般人心智成熟的時段而得以為名。
位置
智齒(Wisdom Tooth)是指人類口腔內,
牙槽骨上最裡面的上下左右各一的四顆第三
磨牙。因為這四顆第三磨牙正好在20歲左右時開始萌出,此時人的
生理、
心理髮育接近成熟,於是被看做是「智慧到來」的象徵,故稱它為「智齒」——智慧之齒。 其實,從現代醫學的觀點看,智齒是人類進化的必然。眾所周知,「適者
生存」是生物進化論中的一個普遍規律。智齒就是極好的例證。
生長
水平阻生智齒
在智齒的生長方面,
個體差異很大,有的人20歲之前,有的人40、50歲才長,有的人終生不長,這都是正常的。而且四顆智齒也不是都必然會長全,某些人的智齒可能只長1至2顆,有的智齒甚至長到一半就不再生長,這種情況稱為智齒阻生。智齒的位置從
門牙牙縫開始,由一側門牙向里數牙齒數目,如果有第八顆牙,它就是智齒。 在
青春期後期,
頜骨發育到接近成人大小。但有些人頜骨還不夠大,沒有足夠位置供智齒萌出。智齒就會阻生在頜骨內,向其他方向生長。可能只有部分
牙冠露出
牙齦,或完全埋在頜骨里。
牙根可能變形或向
上頜竇或
下頜骨神經所
在
部位生長,這很危險。
如果智齒長不出來,橫長在了,就叫水平阻生智齒,一般會擠到外邊的牙,讓外邊的牙極度
擁擠,容易
牙疼。
智齒生長的方向
由於空間不足,阻生的智齒就向各種不同的方向生長,一般與鄰近牙齒形成角度。可以向著鄰近牙齒生長(
近中呈角阻生),遠離鄰近牙齒生長(遠中呈角阻生),也可以水平或垂直阻生。
長智齒的癥狀常常會由於智齒萌出不完全,牙冠的一部分被牙齦包繞,形成盲袋,
食物殘渣易進難出,導致冠周軟
組織紅腫、盲袋積膿,
患者會有疼痛、開口困難、
發熱等癥狀。
長智齒時常因萌出位置不足,可導致智齒萌出不全而異位或阻生,牙冠部分外露于牙齦之外,部分被牙齦覆蓋。牙齦與牙體之間形成一個
狹窄較深的盲袋,容易積存食物碎屑和
細菌,一般
刷牙漱口難以清洗乾淨;加之冠部牙齦易因
咀嚼食物而
損傷,形成
潰瘍等癥狀。
當全身
抵抗力下降、細菌
毒力增強時,便可引起牙冠周圍組織
炎症。智齒
冠周炎發病初期,由於癥狀輕微,常被病員忽視而延誤
治療,致使炎症迅速
發展,
病情加重。
智齒形成原因
人類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副牙齒:一副是在出生后萌出的,叫做「
乳牙」,此副牙齒只能夠陪伴我們走過
快樂的童年生活,6歲左右這些牙齒會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而光榮退休。
從6歲開始到12~13歲期間,乳牙不斷被新長出的第二副牙齒(
恆牙)所替換,恆牙共有28~32顆,根據外形和作用恆牙分為四類,即
切牙、
尖牙(這兩種是我們經常說的前牙)、雙尖牙和磨牙(這兩種是我們經常說的后牙)。隨著
人體的發育,這些牙齒不斷萌出,一般沒有什麼特殊的
感覺。
在原始人類階段,由於
粗糙食物的
磨耗,牙齒的高度和
寬度不斷減少,
後面牙齒有足夠的空間依次的向前移動,從而使我們的第三顆磨牙(也就是智齒)能夠在16歲左右開始萌出。
但是現代隨著人類食物日亦精細,牙齒的磨耗日益減少,同時由於咀嚼精細食物對頜骨的刺激降低,使得頜骨慢慢
退化,逐漸縮小,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牙齒萌出空間不足,智齒的萌出
時間也相應的推遲到成年之後,也就是18~30歲之間,由於一般認為這個階段是
智力發育的高峰時期,所以人們常常稱這顆牙齒叫做「智齒」,也就產生了「智齒」的說法。
智齒是第三磨牙,俗稱「立事牙」,是牙列中最後一顆牙。這顆牙大約在於18歲至30歲之間萌出,所以稱立事牙。
下頜骨結構得不到充分的咀嚼
功能鍛煉,逐漸退化,牙量大於下頜骨量,這樣當第三磨牙長出時就常常位置不夠,以致萌出困難,這就形成了「智齒阻生」,智齒阻生是青壯年人的一種常見病。
阻生的智齒可以引起
牙列不齊,冠周間隙感染,
張口困難,第二磨牙齲壞,嚴重的還可引起
頜骨骨髓炎等。
如果發現有智齒阻生,並反覆引起
發炎的,就應該早日拔除,以免引起其它癥狀或
疾病,如果已形成
智齒冠周炎,應給予
抗生素治療,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拔除。
下頜智齒能夠正常萌出並且有正常的咬頜關係者僅僅占很少數,「智齒」萌出時由於沒有足夠的地方,很容易長歪,例如出現向頰側或者舌側傾斜、向前後傾斜等情況。
常常出現牙冠僅有部分萌出,外露于牙齦之外,另一部分被牙齦覆蓋,即在牙齦與牙體之間形成一個狹窄較深的袋子形狀的結構,醫學上稱之為「盲袋」,亦稱為「齦袋」,齦袋內容易積存食物碎屑和細菌,一般刷牙、漱口又難以清洗乾淨;加之冠部牙齦易因咀嚼食物而引起
局部損傷,容易形成潰瘍。當全身抵抗力下降、細菌毒力增強時,便可引起牙冠周圍組織炎症,即智齒冠周炎。
智齒退化
智齒的退化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人類從猿進化而來的過程中下顎
體積變小,沒有頜骨空間留給智齒
第二、可能與口腔
衛生有關,古代的青年人有幾顆牙齒或大多數牙齒
脫落是件很平常的事。而這個時候剛剛長出來的智齒就會發揮作用。而現代人
口腔醫學發達,人人都有刷牙的習慣,除非發生意外青年人的牙齒一般都會保持完整,智齒就變成多餘的了。由於沒有生長空間,智齒生長時往往會有疼痛,且萌出后位置和方向會發生異常,大部分人的智齒沒有咀嚼功能,沒有對
咬牙。也就是說,智齒一般是多餘的。
作用
1、智齒
如果位置長得好,上下
咬合關係正常,那當然不用去拔。但如果位置長得不好,建議你拔除,因為,不良的智齒將在以後的生活中給你帶來一些不便,如在你自身抵抗力下降時,會發生炎症等情況.還可以告訴你,智齒在口腔中,一般情況下,沒有什麼作用,所以拔除對你的口腔功能沒有妨礙。醫學常識說智齒就是人成年後開始長出的牙齒,一般人在幼年期間乳牙脫落之後長出的牙齒有28個,成人還會長4顆,就成了32顆,那就說明你長大成人啦!
2、在醫學上
智齒又叫第三磨牙,智齒是人類三十二顆恆牙當中,最後長出的恆牙,位於上下左右牙
智齒
弓的最後方。因為在智齒長出時大多會在十六到二十四歲左右,在人的智慧成長后,所以又有智慧齒之稱,簡稱智齒。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於食物越來越精細,頜骨承受的負擔相應減少,導致頜骨骨量不斷減少,但牙齒的體積並不隨之減小,最終使牙齒萌出的位置不足,最後萌出的第三磨牙最易形成智齒冠周炎,這是智齒萌出位置異常最主要的原因。智齒的由來智齒是指人類口腔內,牙槽骨上最裡面的上下左右各一的4顆第三磨牙。因為這4顆第三磨牙正好在20歲左右時開始萌出,此時人的生理、心理髮育接近成熟,於是被看做是「智慧到來」的象徵,故稱它為「智齒」智慧之齒。
3、智齒
學名第三大臼齒,俗稱智慧齒,立事牙,盡頭牙,是口腔最靠近喉嚨的牙齒,如果全部生長出來一共4顆,上下顎各兩顆,一般是于16歲或之後才生長出來。相較于幼兒時期長出的乳齒與兒童時期更換的恆齒,智齒通常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得名。在智齒的生長方面,個體差異很大,有的人20歲之前,有的人40、50歲才長,有的人終生不長,這都是正常的。而且四顆智齒也不是都必然會長全,某些人的智齒可能只長1至2顆,有的智齒甚至長到一半就不再生長,這種情況稱為智齒阻生。
危害
智齒阻生的
發病率較高,其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反覆發作的冠周炎
阻生的智齒牙冠周圍
軟組織與牙齒之間形成一盲袋,引起食物、細菌的積存,抵抗力下降時,出現冠周炎是必然的。一般的
消炎治療
治標不治本,因此冠周炎會反覆發作。
位置不正的智齒與第二磨牙之間容易積存食物殘渣,而且不易清潔,一般數月可形成齲齒,直接破壞牙體組織。
下頜疼痛、磨牙
阻生的智齒往往不能與對頜牙齒建立正常的咬合關係,長時間可導致顳下頜
關節彈響、張口疼痛,夜磨牙等癥狀,對青壯年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
有證據表
明一些阻生智齒是某些三叉神經痛的
病灶所在。
容納牙齒的頜骨不斷退化變小,因而智齒阻生是必然的結果。拔除阻生的智齒對咀嚼、語言等功能無任何不良影響,加之拔除是治療阻生的最有效的辦法,因此,建議儘早、果斷地拔除引起上述危害的阻生智齒。
拔除
拔除建議
一般說來,智齒很少有能長好的。所謂長不好是什麼意思呢?要麼就是長不出來,要麼就是長不正。長不出來,牙齦就會包住智齒,造成牙齦發炎、
口臭等。長不正,就是指智齒不能以正常牙齒的姿態長出來,它很可能傾斜,把正常的牙齒抵住了,後果很嚴重。只要長不好,一般隔半年一年左右,就會發炎一次,而且持續的時間為一直到你拔掉為止。一般情況是,長智齒的人在發炎時,會考慮拔掉智齒,但是好了的時候,又忘了這茬。所以,不要抱僥倖心理。拔智齒的過程很簡單,
醫生會往你的口腔里注XX
麻醉針劑,然後你的
嘴巴就好象
冰淇淋吃多了
麻木的感覺。不要
害怕。不過有一點要提醒你,拔智齒之前,如果發炎的話,醫生會給你消炎的,炎症消失后才會
拔牙。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智齒在不疼的時候就上醫院,你可以省掉醫生的一道手續。
長智齒都會有點痛的,但是每
個人情況都有不一樣。
牙齒要盡量保留,能不拔則不拔,因為拔牙可能會傷到神經。因此,很多人常問:該不該拔掉智齒呢?通常,
牙醫會基於下列幾點理由,建議拔掉智齒:
1.
蛀牙:如果智齒蛀牙,除了很簡單的咬合面不深的蛀牙可以補之外,那些鄰接面蛀牙,需要很好的技術,以及蛀得很深,甚至需要
根管治療的,我們一律建議拔除,杜絕後患。
2.侵犯鄰牙:通常患者不
自知,而由牙醫以X光
診斷得知。通常智齒萌發的空間不足,而會倒在第二大臼齒上,因而造成第二大臼齒清潔不易,甚至是牙齒部分
吸收的
現象,造成患者不舒適或牙疼。
3.空間不足:智齒在人類的演化史上,是屬於消逝狀態。因此
牙弓也越來越小,空間不足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以萌發的時候最能感覺到
腫脹、
疼痛感。很多人就是因為不能忍受這種疼痛感,而決定拔掉智齒。
4.清潔不易:由於空間不足的關係,智齒常長得歪七扭八,因此常造成清潔牙齒的困難,以致發生蛀牙現象。
5.沒有對咬牙:
前面提過,不是每個人四個智齒都會長齊的。所以,智齒的對面,如果沒有相抗衡的智齒來對咬的話,有時會發生智齒過度萌發,進而影響咬合。
6.
阻生齒:通常這是最
討厭的一種,牙醫會覺得很難搞定,但
病人卻不一定有感覺,因此忽略了。這一種類型的牙齒,通常埋在齒槽骨的裡面,如果會痛,或是診斷會有病灶發生的時候,就需要拔除了。
拔除需知
如果要拔掉智齒,一定要找專業牙醫。並且,拔牙后應該
注意:
1.通常拔的時間越久,腫脹的時間也會比較久,尤其是阻生齒。
2.一小時內,所有的血水、口水都要吞下。不可漱口,以幫助
血液凝結,
傷口複原。
3.回家以後,前兩天需要冰敷,兩天後再不舒適,則用
熱敷。
4.如果有
發燒現象,第二
天可請病假休息。
5.在牙齦發炎時
不適合去拔掉智齒,應服用
消炎藥等炎症
消除后再去拔牙。
6.
月經期間不能拔智齒。
可保留的智齒
說完了該拔除智齒的情況之後,或許你還有疑問:如果都沒有癥狀,是不是就不需要拔呢?
如果是站在醫生的
立場,他通常會建議你拔掉,以避免產生後患,所以是一次痛,終生
免疫。不過,如果你覺得智齒沒有妨礙你,那麼,你可以自己決定,到底要不要拔掉它。那麼,什麼樣的智齒值得保留呢?
1.位置比較正,預計能正常萌出者。
2.智齒冠周軟組織沒有發炎和疼痛史,智齒沒有齲壞者。
3.有對咬牙的智齒。
拔除的原則
通常情況下,正常生長的智齒應盡量保留,不可隨意拔除。尤其是已經生長多年的智齒。只有出現非正常生長的各種
臨床癥狀,才有拔除的必要!拔除智齒之前一定要拍攝
牙片,確定智齒生長是否異常。發炎的智齒也不是非拔不可。只要炎症消失,不再
複發,可以不拔。
齲齒:智齒的阻生或
錯位易使食物殘渣嵌塞在第二磨牙與智齒的牙間和牙周縫隙中,很不容易清除,常發生齲齒。據
調查;下頜第二磨牙牙
頸部平均齲患率為16.4%,不同
年齡階段齲患率有顯著不同,20歲時僅為3.7%,50歲則高達27%。可見,拔除阻生或錯位智齒是預防第二磨牙齲壞的關鍵,而且對已發生的較淺的齲變也可能使其不再發展。
牙列不齊:14-18歲是智齒萌生的最活躍時期,但因頜骨骨量與牙量間的不平衡,可供智齒萌出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智齒萌出運動的
推動力常是造成牙齒擁擠和排列不整齊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萌出運動的持續推動力只要有4~5克,就足以對第二磨牙產生影響。因此,第二磨牙發生錯位,
扭轉等較為多見,約占
牙頜畸形患者的20%左右,其中約有80%發生在下頜第二磨牙;以青少年居多,女性約是男性的1.6倍,第二磨牙的錯位,會使上下方的咬 頜接觸
面積減少,人的咀嚼功能明顯降低。
鄰牙及支持組織的吸收:下頜智齒的牙胚在發育過程中,牙的長軸本來是向前方傾斜的,只是在有足夠下頜發育時才逐漸
直立萌出,當萌出過程中受阻於第二磨牙時,該處就會產生附著第二磨牙牙根表面的毀齒
細胞。毀齒細胞可釋放出溶蛋白酶而使牙根逐漸吸收,嚴重者可使下頜第二磨牙遠中牙根完全吸收。而且阻生智齒與第二磨牙間常
存在的慢性牙周炎也會造成牙槽骨的炎症性吸收。
顱下頜紊亂症:下頜智齒的阻生或錯位常會與上頜第二磨牙發生咬頜干擾而導致下頜
病理性后縮,這是
誘發顱下頜紊亂症的原因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顳下頜關節的彈響、疼痛和下頜運動的異常,咀嚼肌的疼痛、
耳鳴、
舌痛等癥狀。許多患者在拔除阻生或錯位的智齒后,由於阻斷了誘發顱下頜紊亂的潛在
因素而取得了明顯
療效。
智齒周圍囊XX變:頜骨的牙源性囊XX變好發於未萌出的
埋伏牙,而下頜智齒萌出受阻的機率又最高,顯然是主要的好發部位,當
囊腫發展到一定程度度,頜骨可發生膨隆變形,遇有
繼發感染,還會反覆
腫痛,嚴重者還可造成
病理性骨折。
口腔粘膜發生癌前病損:阻生和錯位智齒的牙齦和頰粘膜,可因牙冠邊緣的長期機械刺激或反覆
咬傷,而使粘膜發生潰瘍、
糜爛、組織異常
增生及
白斑等病理
損害。如此長期的
創傷修復再創傷過程會影響口腔粘膜
上皮的正常角化而發生癌前病損,進而誘發口腔粘膜
癌變。
智齒冠周炎:智齒阻生時可呈垂直、前傾、水平、橫向、倒置等不同方向萌出。當其部分萌出時,牙冠周圍常被牙齦組織不同程度地覆蓋,以致在牙冠與牙齦之間形成一個牙齦袋,深度超過2~3毫米時,常導致病理變化。由於此袋內易於食物殘渣潛藏和細菌的繁殖,當齦袋處遇有創傷或
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就會發生炎症。智齒冠周炎的好發年齡在20~25歲,幾乎95%發生在下頜。常表現為冠周組織紅腫疼痛,以致影響咀嚼,
吞咽, 還常伴有張口困難及發燒,
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若炎症未及時控制,還可向頜周、頸部
擴散,形成組織間感染、頜骨骨髓炎,甚至還可發生
敗血症、心包炎等嚴重全身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