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釋迦又名
番荔枝,因外形類似佛像
頭部而得名,主要產自台東等地,每年秋季至次年開春都有出產。釋迦
果肉乳白色,富含
維生素A、B、C及
蛋白質、鐵、鈣、磷等,促進
消化。釋迦一定要熟軟
才能吃,買回家后,若仍生硬,可用報紙包裹,噴些水,放上一二天,待變軟后即可用刀剖開去皮食用,鮮美香甜,口味非常獨特。也可切塊做成各種冰飲。
果皮不可食,若果皮發黑,不用擔心,口味更佳。釋迦在台灣深受喜愛,每年都要舉行釋迦節,選出的冠軍釋迦售價折算人民幣上萬元一顆。
釋迦長在樹上的樣子
釋迦果
實風味佳,甜度高,約達20~25度,適合東方人喜好甜食之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 是許多人愛吃的水果。
釋迦原產于熱帶美洲,台灣最初由荷蘭引入;據明朝沈光文有「釋迦果」詩,可證最遲在明鄭時期已引進,直於台南一帶。然後擴展于中南部,但僅小
面積種植。
釋迦樹高3-5m。枝條細XX垂。葉互生,
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鈍,葉背灰綠色,幼時被茸毛,后變禿凈。外輪花瓣狹長而肥厚,肉質,長
三棱形,頂端尖,被微毛,內輪花瓣細小,呈鱗片狀;雌蕊 通常成圓錐或稜錐形
突起的雌蕊體;果實為聚合果,心圓錐形或
球形,直徑5-10cm,
漿果由多數心皮聚合而成,心皮在果面形成瘤狀突起,熟時易
分離;假種皮為食用部分,乳白色,味極甜,有
芳香。
種子黑褐色或深褐色,表面
光滑,
紡錘形、橢圓形或長卵形。
釋迦不耐寒,幼樹在4℃時發生冷害,4-5年生樹在-2℃時亦受凍害。樹性耐旱,忌積水。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以
排水良好的沙壤能
生長迅速,果大、質好。
釋迦為熱帶名果,其風味為人喜愛。果實營養極其豐富,每100g番荔枝果肉
組織營養
成分的含量:
水分為8.36g,
可溶性固形物18.0%-26%,
脂肪0.14%-0.3%,礦
物質0.6%-0.7%,
碳水化合物23.9%,鈣0.2%,磷0.04%,鐵1.0%,
有機酸為0.42%,含總糖15.3%-18.3%,
維生素C為265mg,蛋白質含量為1.55g等含有很多
人體所需的物質。果實含蛋白質2.34%,脂肪0.30%,
糖類20.42%及維生素C。種子含油25.5%,蛋白質14.2%,
番荔枝鹼(anonaine),
番荔枝寧(annonin)也稱多鱗番荔枝辛(squamocin),新番荔枝寧(neoannonin),番荔枝寧Ⅰ、Ⅳ、Ⅵ、Ⅷ、XIV、XVI,巴婆(雙呋)
內酯(asimicin),番荔枝辛(annonacin),番荔枝辛A,番荔枝斯擔定(annonastatin)及
皂甙:豆甾-5,24(28)-二烯-3β-醇-α-L-鼠李糖甙(stigmasta-5,24(28)-dien-3β-ol-α-L-rhamnoside)。又從種子油中行到一種
抗癌有效成分:多鱗番荔枝
斯坦定(squamostatin)A,
所以釋迦被喻為「抗瘤之星」。
【功效】
國外在長
時間的野
外科學探險考察活動中,番荔枝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它可以及是寺補充人體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能有效地避免由於
維生素C缺乏而輔助
食療作用。
它具有降
血糖的功效,在國外常用來
治療糖尿病。糖尿病
患者經常食用番荔枝,對於
病癥的
減輕有明顯的輔助食療作用。
番荔枝纖維含量較高,能有效地促進
腸蠕動,排走積
存在腸內的
宿便。
番荔枝還是最佳的
抗氧化水果,能夠有效延緩
肌膚衰老,能
美白肌膚。
【適用人群】
一般人都可以吃。
番荔枝雖含有各種糖類,但對血糖的影響甚微,糖尿病患者無須忌食。
【適用量】
每次1個(約60克)。
【特別提示】
雖然也叫「荔枝」但它並不像荔枝那樣易使人
上火。
【健康紅綠燈】
因番荔枝甘溫而澀並且含有
鞣質,不要與
乳製品或
高蛋白的
食品一起食用,以免
生成不易消化的物質。
[1]食用方法
釋迦一定要熟軟才能吃,買回家后,若仍生硬,可用報紙包裹,噴些水,放上一二天,待變軟后即可用刀剖開去皮食用,鮮美香甜,口味非常獨特。
釋迦節
每年12月份是釋迦盛產的季節,台東縣都要特別舉辦釋迦節活動,邀請各方人士品嘗這種味道鮮美的水果。釋迦甜份足、
營養價值高、果粒大。為促銷這些美味香甜的農
產品,當地農會常舉辦一系列的吃釋迦比賽。台東釋迦已經
嘗試銷往
日本、新加坡和
祖國大陸,個大的釋迦王曾以6萬元新台幣一顆的高價賣出。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人物簡介
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
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
經歷禪那的四種
境界,然後繼續集中
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併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傳佛陀入滅后,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于灰燼中得4顆
牙齒以及
指骨、
頭蓋骨、
毛髮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來
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節中指骨。1994年3月15日,在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一座
北宋佛塔——太子靈蹤塔的地宮中,發現了歷史上
記載的
唐朝天使從北天竺犍陀羅獲得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佛牙舍利在古天竺一千兩百多年,XX中國又有一千兩百多年了。歷唐、
後唐、
後晉、北宋,經悟空、唐十朝、孟蜀、後唐明宗、石晉敬瑭、曹皇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嘉王趙頵、洋州侯趙世昌等,亂世隱跡近九百年不為人知。今逢盛世,佛牙現世,佛光普照!
傳教
佛教於
東漢時自印度傳入中國,成為民間普遍
信仰的宗教之一。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生於二千五百多年的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處)。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釋迦如來」、「釋迦世尊」、「釋迦佛祖」、民間簡稱「如來佛」或「佛祖」。
釋迦牟尼佛生於印度一個貴族家庭,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父親叫凈飯王,是當時迦毗羅衛國的世襲大酋長。有一天他出遊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分別見到老人、
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鄉間的樹下看到蟲被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內心感到相當的
震驚與衝擊,由此體會了人間生、老、並死等苦痛,於是出家悟道(出家日期為二月初八,因此,此日稱為「佛出家日」)。經過多年的修行與苦思,終於
領悟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空〞的哲理,最後修成正果,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啟發世人
心智。 民俗節慶網
釋迦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各個
階層,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
政治和
經濟上的支持,後來信徒日益眾多,就取代了印度原有的宗教,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度化了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使他們找到
人生永恆的依歸。他所傳達的佛教
思想文化,經世代相傳,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且為世界歷史留下豐富精湛的文化寶藏。
釋迦在傳教
初期雲遊四方,居無定所,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和集會,於是建立了寺院,以後又制定了僧眾共同遵守的戒律,這就是現今寺院的起源。
釋迦在八十高齡時患了重病,最後死於拘屍那迦城(今印度
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釋迦入滅后,遺體火化,佛舍利(遺骨)分給了各國的使者,被視為聖物,並建塔供奉。
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
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
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
掌握自己
命運的鎖鑰。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
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
沐浴,因此稱作「洗佛節」(國語稱「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凈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
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
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2]同名電影介略
釋迦
《釋迦》
年代:1961
產地:日本
劇情介紹: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Usha |
山本富士子/Fujiko Yamamoto |
----
|
Ajashartu |
川口浩 |
----
|
Auttami |
中村玉緒 |
----
|
Sumi |
北林谷榮 |
----
|
Vaidehi |
杉村春子 |
----
|
Kalideva |
山田五十鈴/Isuzu Yamada |
----
|
Siddhartha |
本鄉功次郎/Kojiro Hongo |
----
|
Yashodara |
Charito Solis |
----
|
Ananda |
小林勝彥 |
----
|
Matangi |
葉順子 |
----
|
Amana |
近藤美惠子/Mieko Kendo |
----
|
Sari |
三田登喜子/Tokiko Mita |
----
|
Kalika |
Machiko Ai |
----
|
Sanna |
丹羽又三郎/Matasaburo Niwa |
----
|
Upali |
川崎敬三 |
----
|
Child's Mother |
藤原禮子 |
----
|
Shariputra (as Gen Mitamura) |
三田村元 |
----
|
Bhutika |
島田龍三 |
----
|
|
Kaundinya |
北原義郎 |
----
|
Mahakashyapa |
根上淳 |
----
|
Ashoka |
中村雁治郎/Ganjiro Nakamura |
----
|
Graha |
千葉敏郎 |
----
|
Bandhu |
石井龍一 |
----
|
Maudgaliputra |
舟木洋一 |
----
|
Raayana |
嵐三右衛門/San'emon Arashi |
----
|
Jivaka |
丸山修 |
----
|
Kisaka |
清水元 |
----
|
Takshakara |
月丘夢路 |
----
|
Maya |
細川千賀子/Chikako Hosokawa |
----
|
Shuddhodana |
千田是也 |
----
|
Bimbisara |
市川壽海 |
----
|
Chunda |
市川謹也 |
----
|
Ashvajit |
伊達三郎 |
----
|
Sabhaya |
金剛麗子 |
----
|
Amita |
橘公子 |
----
|
Naccha |
市田廣美 |
----
|
|
Young Buddhist priest of Aburaya |
丸凡太 |
----
|
Siddhartha (English version) (uncredited) |
彼得·費爾南德斯/Peter Fernandez |
----
|
|
默認
顯示|全部顯示
職員表
- ▪ 製作人:
永田雅一
- ▪ 導演:
三隅研次
- ▪ 編劇:
八尋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