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稱"震顫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遜症,多在60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姆·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痹」。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在≥65歲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歲人群中則為0.4%.本病也可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病。
疾病簡介
人們對該病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觀察,發現除了震顫外,尚有
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等其它
癥狀,但是
四肢的肌肉的力量並沒有受損,認為稱麻痹並不合適,所以建議將該病命名為「帕金森病」。
50%~80%的
病例起病隱襲,首發癥狀通常是一側手部的4~8Hz的
靜止性"捻丸樣"震顫。這種震顫在肢體靜止時最為顯著,在肢體執行活動時
減弱,在
睡眠中消失;
情緒緊張或疲勞能使震顫加重,通常震顫在雙手,雙臂與雙腿最為嚴重,癥狀出現的先後順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最遲,下頜、
舌頭、
前額與
眼瞼也能出現震顫,但發聲不受影響,許多
病人只表現僵直;不
帕金森病患者
出現震顫,僵直進展性加重,動作變得愈來愈慢(動作緩慢),愈來愈少(動作過少),愈來愈難發動(動作
缺失)。僵直再加上動作過少可能促成
肌肉酸痛與
疲乏的
感覺。面無
表情,成為
面具臉,口常張開,眨眼減少,可能造成與
抑鬱症相混淆,軀體姿勢前屈。病人發現開步很困難;
步態拖曳,步距縮小,兩
上肢齊腰呈
固定屈曲位,行走時兩上肢沒有自然的擺動,步態可以出現並非有意的加速,病人為了避免跌倒而轉入奔走,出現
慌張步態(festination)。由於姿勢反XX的喪失,病人身體的重心可發生移位而出現前沖(propulsion)或后沖(retropulsion)。講話聲音減弱,出現特徵性的單調而帶
口吃狀的吶吃。動作過少加上對遠端肌肉控制的障礙可引起寫字過小症(micrographia)以及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時日益加重的困難,大約50%的病例有
痴呆癥狀,而且抑鬱症也屬常見。
什麼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
中老年人常見的
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影響中
老年人,多在50歲以後發病。其運動癥狀表現為靜止時肢體不自主地震顫,肌
強直、運動遲緩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
晚期會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與此同時,病人的非運動癥狀, 如
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抑鬱、
焦慮等也給病人及家屬帶來較大負擔。而長期、大
劑量使用左旋多巴誘發的運動
併發症,也使得疾病的
治療更加複雜。
迄今為止,特發性帕金森病的
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與
年齡老化、
遺傳和
環境等
因素有關。腦內黑質
紋狀體內
多巴胺神經元的減少與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隨著中國老齡人數的增加,目前帕金森病病人已經高達200萬左右,占老年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說100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是帕金森病人。預計每年新增病患10萬人。
帕金森病的發病病因
迄今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
傾向於與年齡老化、遺傳
易感性和環境
毒素的接觸等綜合因素有關。
年齡老化:帕金森患者主要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中,並呈現出年齡越大
發病率越高的趨勢。
環境因素: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帕金森病的患病率
存在地區差異,所以人們
懷疑環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
物質,
損傷了
大腦的多巴胺神經元。
家族
遺傳性:
醫學家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傾向,有家族性發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家族,其親屬的發病率較正常人群高一些。。
遺傳易感性:儘管帕金森病的發生與老化和環境毒素有關,但是並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于同一環境的人都會出現帕金森病。雖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家族集聚
現象,但是大部分患者都是
散發性患者,迄今為止,沒有在散發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找到明確的致病
基因。
帕金森病的早期發病癥狀
帕金森病的起病緩慢,早期癥狀並不十分明顯,且存在
個體差異,一般分以下四種情況:
靜止性震顫:震顫往往是發病最早期的表現,通常會出現單側手
指搓丸樣運動,其後會
發展為同側
下肢和對側肢體在靜止時出現不自主的有
節律顫抖,早期在
變換位置或運動時,癥狀可
減輕或停止。震顫會隨情緒變化而加劇。
肌強直:早期多從單側肢體開始,患者感覺
關節僵硬及肌肉發緊。影響到面肌時,會出現表情呆板的「面具臉」;影響到
軀幹、四肢及髖
膝關節呈特殊的屈曲姿勢。
運動遲緩:早期患者上肢的精細動作變慢,如系鞋帶、扣紐扣等動作比以前緩慢許多,甚至無法順利完成。寫字也逐
漸變得困難,
筆跡彎曲,越寫越小,稱為「小寫症」。
姿勢和步態異常:由於四肢、軀幹、
頸部肌肉強直使患者站立時呈現特殊屈曲的姿勢,頭前傾,軀幹腹屈,
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前部內收,髖和膝關節略彎曲。行走時起步困難,一旦開步,身體前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時停步,即「慌張步態」。行進中,患側上肢的協同擺動減少以至消失;轉身困難,以致要用連續數個小碎步才可。
此外,有時患者還會
合併出現語言減少和聲音低沉單調、
吞咽困難、
流涎、
睡眠障礙、抑鬱或痴呆等癥狀。
帕金森病對社會的危害
由於帕金森病會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隨著疾病的緩慢進展,絕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將最終被禁錮於家中、病榻上,為家庭和社會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由於帕金森病不僅僅是大腦多巴胺能系統的病變,而且還伴有
膽鹼能系統,5-HT系統等神經系統的病變,所以帕金森病除了有運動癥狀,還有非運動癥狀,如:神經心理癥狀(焦慮、抑鬱等);感覺癥狀(
疼痛,
嗅覺異常,
視覺癥狀);睡眠障礙(睡眠啟動和維持障礙,夢境異常, 白天
過度睡眠);
胃腸道癥狀(
便秘,口
水過多,吞咽困難);
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膀胱功能異常,
體位性低血壓等)等等。
對帕金森病患者而言,運動功能的減退和非運動癥狀都會嚴重影響其
生活質量。在美國退伍軍人中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
顯示,與其他8種慢XX(包括
心臟病和
糖尿病、
關節炎等)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得最為嚴重。
帕金森病患者的照料者同樣存在著生活質量下降的情況。這一點在帕金森病治療
中經常被忽視。照料者
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其身心疲憊、
精神焦慮和抑鬱。照料者生活質量的下降,也進一步加重了帕金森病治療的
經濟負擔。
帕金森病還對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美國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帕金森病患者每年的
醫療保健服務花費和直接
藥品費用都高於其他疾病的患者。每年帕金森病患者平均要多花2天的
時間在醫院,多花43天的時間在長期護理機構,以及多開處20多次的
處方。以至於每年的直接總費用2倍于其他患者,相當於每年多增加直接費用10,349美元。其中神經心理併發症包括抑鬱、自主神經功能失常、跌倒和
外傷占直接費用的重要部分。基於
估計的每年25,326美元的間接費用,在美國帕金森病患者總的經濟負擔是每年230億美元。在這個總的負擔中,幾近70%與間接費用相關,如勞動力的喪失和家人的無償照顧。住院診治包括
家庭護理和門診診治分別占總費用的20% 和8%,處方
藥物費用約占4%。因此,
積極地治療和有效地控制帕金森病,尤其是減慢疾病進展的藥物的發展,都會降低帕金森疾病的直接和間接醫療服務費用。
帕金森病的治療現狀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療以藥物為主
復方左旋多巴
製劑是常用的藥物之一,早期
臨床效果較好。左旋多巴能有效的減輕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癥狀,然而這類藥物使用3-5年後,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就會出現,會給患者帶來運動併發症,表現為「
劑末現象」、「
開關現象」、
異動症等。同時,左旋多巴治療也會產生神經精神癥狀,其表現形式多樣,如抑鬱、焦慮、
幻覺、欣快、
精神錯亂、輕度
躁狂等。
劑末現象
所謂劑末現象,是指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每次
用藥後期出現帕金森病的癥狀惡化。通常所說的「清晨
運動不能」就是劑末現象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主要是多巴胺
細胞隨病程進展不斷減少,多巴胺
合成、儲備、釋放能力下降,夜間的時間長,中樞神經系統內藥物儲存不足所致。
對於這樣的現象,目前醫生通常只能採取加大左旋多巴的用量等措施。但如此更改治療方案,會產生兩個負面影響。其一,會導致左旋多巴相關的神經精神癥狀、
消化道癥狀、
心血管癥狀等
副作用更加顯著。其二,可能會導致「開關現象」和「異動症」發生更頻繁更嚴重。
開關現象
所謂「開關現象」指癥狀在突然
緩解(開期)和加重(關期)間波動,關期伴有明顯的無動症,開期常伴有異動症。在生活中常表現為突然僵硬、無法動彈,比如走路時突然邁不開步子等,持續數秒鐘或數分鐘,然後突然緩解,伴有明顯的異動症。「開關現象」是一種常見的左旋多巴類藥物的
副反應,機理尚不明確,其發生與
服藥時間、藥物
血漿濃度無關,故無法預測發生關期的時間。
異動症
而所謂「異動症」,是指舞蹈樣或手足徐動樣
不自主運動、肌強直或肌
痙攣可以累及頭
面部、四肢、軀幹,有時表現單調刻板的不自主動作或
肌張力障礙。
無論是「開關現象」還是「異動症」,治療上都比較困難,表現為持續時間不定,病癥程度深淺不一,因此對患者來說,「開關現象」和「異動現象」對生活的影響可謂嚴重。
抑鬱癥狀
有關數據顯示,約35-45%的帕金森病人同時伴有抑鬱癥狀。抑鬱癥狀的出現分為
器質性和心因性兩種,前者表現為即使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明顯
改善,抑鬱癥狀仍然不見改觀。而心因性,則是由於擔心病癥無法
治愈產生的
心情煩躁等情緒。患者可能變得哀傷、
憂鬱,同時這樣的情緒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家人,並表現為對他們
亂髮脾氣,最終影響自己和家人的情緒,造成情緒上的
惡性循環。
在進行
體檢時,將病人的肢體作被動屈伸時會遇到一種順應而不變的鉛管樣僵直;如有附加的震顫則會出現齒輪狀僵直。感覺檢查通常正常。可觀察到自主神經
功能障礙的
體征(如
皮脂腺分泌過多,便秘,
尿急,
直立性低血壓),
肌力通常正常,雖然有用的肌肉力量可有所減弱,而且執行快速連續性動作的能力也有障礙。反XX正常,但由於顯著的震顫或僵直可能不易引出。
腦炎后帕金森
綜合征病例中可發生眼動
危象(即頭、眼強迫性的、持續的偏斜),其他
肌張力障礙表現,自主神經不
穩定現象,與
性格改變。
1、靜止性震顫:震顫往往是發病最早期的表現,通常從某一側上肢遠端開始,以
拇指、
食指及
中指為主,表現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數鈔票一樣的運動。然後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和對側肢體,晚期可波及下頜、唇、舌和
頭部。在發病早期,患者並不太在意震顫,往往是手指或肢體處於某一特殊體位的時候出現,當變換一下姿勢時消失。以後發展為僅于肢體靜止時出現,例如在看電視時或者和別人談話時,肢體突然出現不自主的顫抖,變換位置或運動時顫抖減輕或停止,所以稱為靜止性震顫,這是帕金森病震顫的最主要的特徵。震顫在病人情緒
激動或精神緊張時加劇,睡眠中可完全消失。震顫的另一個特點是其節律性,
震動的
頻率是每秒鐘 4-7 次。這個特徵也可以幫助我們區別其它的疾病,如因
舞蹈病、
小腦疾患、還有
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引起的疾病。患者表現經常為
抽搐,甚至死亡,後果嚴重。
2、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體和軀體通常變得很僵硬。病變的早期多由一側肢體開始。
初期感到某單側肢體運動不靈活,有僵硬感,並逐漸加重,出現運動遲緩、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都有困難。如果拿起患者的骼膊或腿,幫助他活動關節,你會明顯感到他的肢體僵硬,活動其關節很困難,如果患肢同時有震顫,則有
斷續的停頓感,就象兩個
咬合的齒輪轉動時的感覺。
3、運動遲緩:在早期,由於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強直,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細的動作,如解系鞋帶、扣紐扣等動作變得比以前緩慢許多,或者根本不能順利完成。寫字也逐漸變得困難,筆跡彎曲,越寫越小,這在醫學上稱為「小寫症」。面部
肌肉運動減少,病人很少眨眼睛,雙眼轉動也減少,表情呆板,好象戴了一副面具似的,醫學上稱為「面具臉」。行走時起步困難,一旦開步,身體前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時停步,即「慌張步態」。行進中,患側上肢的協同擺動減少以至消失;轉身困難,要用連續數個小碎步
才能轉身。因口、舌、額及咽部肌肉的
運動障礙,病人不能自然咽下
唾液,導致大量流涎。
言語減少,語音也低沉、單調。嚴重時可導致進食
飲水嗆咳。
病情晚期,病人坐下后不能自行站立,卧床后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4、特殊姿勢:儘管患者全身肌肉均可受累,肌張力
增高,但靜止時屈肌張力較
伸肌高,故病人出現特殊姿勢:頭前傾、軀幹略屈、上臂內收、肘關節彎曲、腕略伸、
指掌關節彎曲而指間關節伸直,拇指對掌,髖及膝關節輕度彎曲。
5、疼痛表現:很多患者都會出現疼痛,雖然沒有嚴重到必須吃
止痛藥的地步,但疼痛有時會非常令病人苦惱。疼痛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現為肩頸部痛、
頭痛、
腰痛,出現最多的癥狀是手臂或腿的酸痛,
局部的肌肉僵直是其主要原因。
6、感覺異常:帕金森病患者還會有身體的某些
部位出現異常的
溫熱或是寒冷的癥狀,出現異常溫熱感覺的病人多一些。這種異常的溫度感多出現在手、腳。還有患者的異常感覺在身體的一側或是出現在
體內,如感到胃部或是下
腹部不適。病人中出現異常發熱感的情況比較多見,身體的某些部位甚至會出現一種燒灼感。一個得了帕金森病十多年的老年婦女有嚴重的
腰部燒灼感。當藥物
失效時,其燒灼的感覺會更加嚴重,但當
調整病人的用藥有效地控制病情時,其癥狀也會得到改善。說明這種異常感覺還是帕金森病本身的癥狀。
對這種癥狀用麻醉
藥物治療無效也缺乏
特異性療法,通常對帕金森氏病的治療會對這種癥狀有所改善,有時加用一種叫
卡馬西平的藥物會有一些效果。
7、吞咽困難:在帕金森病的晚期,會出現吞咽困難。現在,除了帕金森病本身造成
吞咽障礙以外,各地都有一些
手術后造成的吞咽障礙,其結果比前者更加嚴重,而且抗帕金森病治療對它是無效的。其原因是雙側蒼白球切開術或其它術式造成的吞咽麻痹,是一種器質性的
損害,很難
恢復。這種情況除了
功能鍛煉和慢慢恢復外,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言語障礙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常見癥狀,表現為語言不清、說話
音調平淡,沒有抑揚頓挫、
節奏單調等等。
發病原因
帕金森病的起病是緩慢的,最初的癥狀往往不被人所
注意。但出現以下癥狀時,臨床上就基本可以
診斷為帕金森病了。該病主要是因位於
中腦部位"黑質"中的細胞發生
病理性改變后,多巴胺的合成減少,
抑制乙酰膽鹼的功能降低,則乙酰膽鹼的XX作用相對增強。兩者失衡的結果便出現了"震顫麻痹"。
黑質細胞發生變性
壞死的原因迄今尚未明了, 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有學者認為
蛋白質、
水果、
乳製品等攝入不足,
嗜酒、外傷、過度勞累及某些精神因素等,均可能是致病的危險因素。原因不明的多巴胺減少導致的震顫麻痹,在醫學上稱為"
原發性震顫麻痹",即帕金森病(又譯為巴金森病)。
病理生理
PD與紋狀體內的多巴胺(DA)含量顯著減少有關。目前較公認的學說為「多巴胺學說」和「
氧化應激學說」。前者指出DA合成減少使紋狀體DA含量降低,黑質-紋狀體通路多巴胺能與
膽鹼能神經功能平衡
失調,
膽鹼能神經元活性相對增高,使
錐體外系功能亢進,發生震顫性麻痹。
後者解釋了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的原因,即在
氧化應激時,PD患者DA氧化
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H2O2和
超氧陰離子,在黑質部位Fe2+
催化下,進一步
生成毒性更大的
羥自由基,而此時黑質
線粒體呼吸鏈的複合物I活性下降,抗氧化物(特別是
谷胱甘肽)消失,無法清除自由基,因此,自由基通過氧化神經膜
類脂、破壞DA神經元膜功能或直接破壞細胞DNA,最終導致神經元變性。
1997年,美國國家
衛生研究院的波利摩羅普洛斯(Mihael H. Polymeropoulos)及同事,研究義大利與希臘家庭中,出現家族遺傳性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在α-synuclein這種
蛋白質的基因中,找到一種
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屬於自體
顯性突變,意思就是說,只要從父親或母親遺傳到這種突變,就可以造成疾病。α-synuclein 基因的突變極罕見,而且對全球這麼多帕金森氏症患者來說也不顯著,在患者中所占的
比例遠低於1%。但是發現蛋白質與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關聯,引發了許多研究。部份原因是不管α-synuclein蛋白是否正常,都是蛋白堆塊中的一種蛋白質。研究人員認為,進一步了解突變如何造成帕金森氏症,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了解偶發性疾病患者腦中,製造多巴胺的黑質細胞路易體的形成機制。α-synuclein 基因製造的蛋白質很小,只含有144個
氨基酸,據信與細胞間的訊號
溝通有關。突變會造成蛋白質胺基酸序列的微小變化。事實上,目前已知有幾種這樣的突變,其中兩種會造成序列上某一個胺基酸改變。
果蠅、
線蟲與
小鼠的研究顯示,如果突變α-synuclein的
產量很高,就會造成多巴胺細胞
退化與運動缺失。其他研究則顯示,突變的α-synuclein無法正常摺疊,而且會堆積在路易體。突變的α-synuclein也會抑制
泛素–蛋白
分解體系統,因而不會受蛋白分解體分解。此外,最近的證據也逐漸顯示,額外的正常α-synuclein 基因可以造成帕金森氏症。
1998年,也就是發現α-synuclein突變后的一年,
日本順天堂大學的水野美邦與慶應大學的清水信義,在另一群家族遺傳性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找到了第二個突變基因parkin。這種突變大多在40歲以前診斷出帕金森氏症的患者身上發現;越早發病的人越有可能是因為parkin 突變的結果。這種突變屬於自體隱性突變,雖然從雙親身上各遺傳一個突變基因的人最終會發病,但只帶一個缺失基因的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parkin 突變似乎比α-synuclein 基因的突變更常見,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統計數字能夠證實。
parkin 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稱為帕金蛋白(parkin protein),它帶有許多蛋白質都有的一些胺基酸序列(稱為功能區)。最有趣的是兩個稱為RING的功能區,有RING功能區的蛋白質都參與了
蛋白質分解的過程。現在的研究發現指出,在類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神經元死亡的原因,有部份是因為蛋白質清除系統的泛素化過程出了問題,因為帕金蛋白會將泛素接到摺疊錯誤的蛋白質,沒有這個步驟,就不會有泛素的標示,蛋白質就無法清除。最近我們的研究指出,路易體中一種稱為BAG5的蛋白質,可以和帕金
蛋白結合,並抑制帕金蛋白的功能,造成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有趣的是,在某些parkin 突變的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並沒有發現到黑質神經元有路易體。這項觀察顯示,除非泛素接到蛋白質的過程正常運作,蛋白質可能不會聚在一起。這項觀察也暗示,有害蛋白質沒有聚集在路易體時,可能會為細胞帶來災難。因為parkin 突變的患者很早就會出現帕金森氏症,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一開始時,將有毒的蛋白質堆積以隔離的保護作用。
其他新近的發現,則凸顯更多遺傳造成的細胞機具的混亂。
2002年,荷蘭鹿特丹伊萊玆馬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波尼法蒂(Vincenzo Bonifati)及同事,在荷蘭與義大利的家族中,找到了一種叫DJ-1 基因的突變。這種突變像parkin ,會造成自體
隱性遺傳的帕金森氏症。研究人員也在家族遺傳性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發現到另一種叫做UCHL1 基因的突變。《
科學》有一篇文章指出,PINK1 基因的突變可能會造成黑質細胞的代謝缺失與死亡。另一項研究則找到一種叫LRRK2 的基因,這個基因會製造一種叫做震顫素(dardarin)的蛋白質(患者來自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巴斯克區域,當地居民稱這種癥狀為dardarin,意指「震顫」)。這種蛋白質也與代謝有關,而且出現在家族遺傳性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中。不過,研究人員只要再一些時間,就可以真正了解這些突變是怎麼造成問題的。
病理變化:
1,肉眼觀:早期無明顯病變,晚期可見中腦黑質,橋腦的藍斑及
迷走神經運動核等處的神經
色素脫失是本病相對具有的特徵性的變化;
2,光鏡下:可見該處的神經
黑色素細胞喪失,殘留的
神經細胞中有Lewy包涵小體形成,該小體位於神經細胞
胞漿內,呈圓形,中心
嗜酸性著色,折光性強,邊緣著色淺;
3,電鏡下:該小體由細絲構成,中心細絲
緻密,周圍則較鬆散。部分
老年性痴呆病患者
大腦皮質神經元也可
檢出Lewy小體。
病情等級
Ⅰ級:一側癥狀,輕度功能障礙。
Ⅱ級:兩側肢體和軀幹癥狀,姿勢反應正常。
Ⅲ級:輕度姿勢反應障礙,生活自理,勞動力喪失。
Ⅳ級:明顯姿勢反應障礙,生活和
勞動能力喪失,可站立,稍可
步行。
Ⅴ級:幫助起床,限於輪椅生活。
診斷鑒別
本病的早期體征有眨眼動作的減少,面部表情的缺乏,各種動作的減少,與姿勢反XX的障礙。在疾病初期大約70%病例有震顫,但往往隨著疾病的進展震顫也會有所減弱.雖然偶爾僵直可能很輕微或甚至缺如,但如果只有震顫而不具備上述這些徵象,則應考慮其他的診斷,或有需要在以後再進行複查,因為如果病人的確患有帕金森病則陸續會出現新的體征。最常與帕金森病發生混淆的是
原發性震顫(見上文震顫),但原發性震顫的病人面部表情正常,動作的速度也正常,而且無步態障礙.而且原發性震顫是動作性震顫,不是在帕金森病中最常見的靜止性震顫。自發性動作有所減少,伴有因風濕XX節炎引起的小步步態,輕度抑鬱或痴呆的老年人與帕金森病病人的區別可能比較困難.
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病因可從病史中了解到。
鑒別診斷
1. 腦炎后帕金森綜合征:通常所說的
昏睡性腦炎所致
帕金森綜合症,已近70年未見報道,因此該腦炎所致腦炎后帕金森綜合症也隨之消失。近年報道
病毒性腦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樣癥狀,但本病有明顯感染癥狀,可伴有
顱神經麻痹、肢體
癱瘓、抽搐、
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征,
腦脊液可有細胞數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減低等。病情緩解后其帕金森樣癥狀隨之緩解,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2. 肝豆狀核變性: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家族史,青少年發病、可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具樣臉、
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癥狀。具有
肝臟損害,
角膜K-F環及
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等特徵性表現。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3. 特發性震顫:屬
顯性遺傳病,表現為頭、下頜、
肢體不自主震顫,震顫頻率可高可低,高頻率者甚似
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頻者甚似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及姿勢反XX障礙,並於飲酒後消失、心得安治療有效等可與原發性帕金森病鑒別。
4. 進行性核上性麻痹:本病也多發於中老年,臨床癥狀可有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癥狀。但本病有突出的
眼球凝視障礙、肌強直以軀幹為重、肢體肌肉受累輕而較好的保持了肢體的靈活性、頸部伸肌張力增高致頸項過伸與帕金森病頸項屈曲顯然不同,均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5. Shy_Drager綜合征:臨床常有錐體外系癥狀,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經癥狀,如:
暈厥、直立性低血壓、XX及
膀胱功能障礙,左旋多巴製劑治療無效等,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6. 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過量服用
利血平、
氯丙嗪、
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鬱藥物均可引起錐體外系癥狀,因有明顯的服藥史、並於停葯后減輕可資鑒別。
區別于帕金森綜合症
許多帕金森病患者或家屬在網路上查閱治療、預防資料時,經常搞不清帕金森綜合症和帕金森病的區別,以為都是同一種病。實際上,通常所說的帕金森綜合症與原發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帕金森綜合症常繼發於某些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包括
腦血管病、
腦外傷、
顱內炎症、
腦腫瘤,或是由
毒物、藥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此外,還包括癥狀性帕金森綜合症,實質上是神經系統其他疾病伴有帕金森病的某些癥狀,又被稱為「帕金森疊加綜合症」。
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症。若從起病來說,帕金森綜合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不像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起病。臨床上帕金森綜合症除了具有和帕金森病
相同的表現,如運動遲緩、表情
呆滯、肌張力增高、震顫等以外,往往還有原發病遺留下的表現,如
癲病、
偏癱、頭痛、共濟失調、
眼球運動障礙、言語不清、
體位性低血壓、痴呆等。帕金森病的
影像學表現無特徵性。而帕金森綜合症則常常有相應的改變或特徵性改變。
帕金森綜合症可做如下分類:(1)繼發性帕金森綜合症:指外傷、
中毒、藥物、腦血管病、腫瘤、腦炎等原因造成的帕金森綜合症;(2)遺傳變性型帕金森綜合症;(3)帕金森疊加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與帕金森病的病因與發
病機制不同。帕金森病的病因還不清楚,病理改變主要為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變性,以致不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而發病。而帕金森綜合症則是已知病因的綜一合征,腦的病理改變是大腦、中腦黑質一紋狀體通路遭到病變破一珠,多巴胺神經元變性,以致多巴胺產生不足或不能傳輸多巴胺來維持正常神經功能所致。
帕金森綜合症的治療與帕金森病治療也不相同,用左旋多巴替代療法治療,對帕金森病效果較好,而對帕金森綜合症的效果較差。因此,在開始抗帕金森病治療前,必須認真區別患者是帕金森綜合症,還是帕金森病,因為治療方法和預後有較大的差別。
疾病治療
效果差異
多年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採取不同的治療行為,帕金森病患者病情的變化差異十分顯著:
1、在發病早期就開始
接受合理治療的患者,絕大多數能夠延緩病情的發展,病情相對穩定,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2、雖然治療,但時常中斷的患者,大多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病情會出現反覆及不同程度加重;
3、發展到晚期才開始治療的患者,病情往往已很嚴重,現有的治療手段對改善病癥也很有限,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
殘障。
藥物治療
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代謝前體,可以通過
血腦屏障,XX
基底節后經脫羧而成多巴胺,起著補充多巴胺
神經遞質缺乏的作用。雖然震顫也常有減輕,但動作過緩與僵直的改善最為顯著.癥狀較輕的病人可以恢復接近正常的活動,而
卧床不起的病人可以下地
行動。與周圍脫羧
酶抑製劑卡比多巴合用,可降低左旋多巴需用的劑量,因為後者的
降解代謝被阻滯,減少
不良反應(
噁心,
心悸,
面部潮紅),使更多的左旋多巴能有效地XX腦部.息寧有不同的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固定比例的
劑型:10/100,25/100,25/250,還有一種
緩釋片50/200mg劑型。
治療開始時先用息寧(25/100mg)片,每日3次,每次1片.根據病人的
耐受情況,每隔4~7天
逐步增加劑量,直至產生最大的效果。緩慢而小心地增加劑量,令病人在進餐時或飯後服藥,可使不良反應減輕(雖然飲食中大量的蛋白質可妨礙左旋多巴的
吸收).大多數病人需要每天
總量400~1000mg的左旋多巴,每2~5小時分次服藥,每天至少需要100mg的卡比多巴來減輕周圍的不良反應。有的病人可能需要每天總量2000mg的左旋多巴與200mg卡比多巴.
應用左旋多巴治療時,常使劑量受到
限制的不良反應是不自主動作(動作困難),表現為口-面或肢體的舞蹈動作或肌張力障礙。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這些動作困難出現的閾值也相應降低,即在應用較低劑量時也會出現.在某些病例中,藥物只有在產生某種程度的動作困難情況下才能使帕金森綜合征的癥狀有所減輕。在應用左旋多巴治療2~5年後,半數以上的病例開始
體驗到藥效的波動性(開-關
效應).每次服藥后癥狀改善持續的時間愈來愈短,附加出現的動作困難的多動現象,使病人經常在嚴重的動作缺失與無法控制的多動狀態之間來回擺動。對這種開-關現象的傳統處理方法是盡可能降低每次的用藥劑量,並縮短
給葯的間隔時間,甚至每1~2小時給葯一次.多巴胺
受體激動劑,息寧緩釋片或司立吉林(見下文)可作為有用的
輔助治療。左旋多巴其他的不良反應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幻覺,
惡夢以及偶見的中毒性
譫妄.幻覺和譫妄最常見於年老且有痴呆的病例。
某些權威人士相信早期應用左旋多巴治療會加速一些問題(如動作困難,開-關現象)的出現,因此主張盡可能延遲左旋多巴的使用,先
依靠抗膽鹼能藥物與
金剛烷胺.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動作困難與開-關現象等都是疾病病程進展的組成部分。
金剛烷胺100~300mg/d
口服,在50%早期輕度帕金森綜合征病例的治療中有用,在疾病的後期能加強左旋多巴的作用.它的作用機制不肯定;它可能對多巴胺能活動和/或抗膽鹼能活動有加強作用。若單獨應用,金剛烷胺常在應用數月后失效.不良反應包括
下肢水腫,
網狀青斑和精神錯亂。
溴隱亭與
培高利特均為
麥角生物鹼,能直接激活基底節內的
多巴胺受體.溴隱亭5~60mg/d或培高利特0.1~5.0mg/d口服對疾病各階段的病例都有用,特別在疾病後期階段,當左旋多巴的效應明顯減弱或者開-關現象比較顯著的時候。高發病率的不良反應往往限制了這兩個藥物的應用,不良反應包括噁心,直立性低血壓,精神錯亂,譫妄與
精神病.降低左旋多巴的劑量可能使不良反應有所控制。在疾病早期應用溴隱亭或培高利特有可能延遲藥物誘發的不自主動作與開-關現象的出現,但這種效果未經證實.這種效果可能與這兩種藥物的
半衰期比較長有關:它們對多巴胺受體產生的延長的刺激比左旋多巴(
血漿半衰期短)的作用更合乎生理性,能使突觸后多巴胺受體的完整性得以
保存,而藥物效應也更合乎正常。不過,很少能成功地應用溴隱亭或培高利特作為單獨的治療藥物.一些新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對D2 受體具有更高的特異性,例如pramipexole與ropini-role.
通過
微創手術將磁場內電極植入患者頭皮下。之前的手術治療是通過
腦神經損毀手術--將部分腦神經損毀來控制帕金森病,但腦神經一旦損毀就無法複原了,而且術后恢復也很困難,現在通過微創外科手術來治療帕金森平已經有了成果,中國已經研製出了一種新療法:在腦內裝入
分離型腦起搏器磁場內電極,
修復受損腦神經。脈衝儀在體外,解除了患者再次手術更換電池的痛苦,根據患者病情每天接受體外脈衝儀治療3-5次。體外的脈衝儀通過頭皮連接植入頭皮下的磁場內電極,將電脈衝信號傳入到大腦,起到給大腦電場調頻的作用。脈衝儀是一個能定時輸出從控制器輸過來的電波的機器,機器有開關,可根據不同患者病情自由控制,通過每天的電脈衝刺激和持續的磁場調頻,達到控制患者的抖動和僵直等癥狀,脈衝儀的充電在體外就可以完成,而且不妨礙患者正常的生活,所以目前來說是一種比較好的治療方案。
胎兒多巴胺神經元
移植可能逆轉帕金森病的
化學異常.在若干中心已開展了這項
實驗性的治療措施,目前尚在研究之中。應用
腎上腺髓質組織的方法已被放棄.
蒼白球毀損術(pallidotomy):近年來隨著微電極引導定向技術的發展,使定位精確度達到0.1mm,XX到細胞
水平,達到準確功能定位,確定電極與蒼白球各結構及相鄰視束和
內囊的關係,有助於尋找引起震顫和肌張力增高的神經元。用此法確定
靶點,手術效果較好,改善PD運動癥狀,尤其運動遲緩,可產生視覺受損等併發症。手術后可維持2-3年有效,損毀術只可做一次,再次手術將導致患者活動受限,不能自理。
細胞移植及
基因治療:
細胞移植是將自體腎上腺髓質或異體
胚胎中腦黑質細胞移植到患者紋狀體,糾正DA遞質缺乏,改善帕金森氏病運動癥狀。此方法正在實驗研究階段,臨床尚無應用。
中醫治療
本病的臨床表現與
中醫學中「
顫證」、「顫振」、「振掉」、「
內風」、「
痙病」等病證的描述相似。《素問·至
真要大論》「諸風
掉眩,皆屬於肝,」是對本病的早期
認識。其中「掉」即含有「震顫」之意。《華氏
中藏經·論
筋痹第三十七》說:「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所謂行走奔急,不能舒緩,恰如帕金森病的慌張步態。隋·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其在「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五指筋攣不能屈伸候」中進一步解釋了強直和姿勢障礙的病機。唐·
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中
記載有「
金牙酒」治療「積年
八風五痙,舉身蟬曳,不得轉側,行步跛蹙,不能收攝」等病,這些特徵很像帕金森病所出現的動作遲
緩和步態障礙。金元·《
儒門事親》記載一
病案:「新寨馬叟,年五十九。……病大發,則手足顫掉,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根據病案所載,老年男性,病因不明,如以
精神創傷為
誘因,
慢性進行性震顫伴隨意運動障礙和憂鬱色彩者,考慮為帕金森病的可能性最大。至明代,對顫證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這一時期的許多醫家對顫證的病名、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較系統的
論述。張景岳《
類經·疾病類(一)》注:「掉,搖也。……,風主動搖,木之化也,故屬於肝。」樓英
《醫學綱目》提出邪實為患,風、火、痰致病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