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
神經病,又叫癲癇、羊癲癇、瘋狂病、狐大仙,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開玩笑或者罵人時經常使用「神經病」這個詞,其實,人們心裡想表達的內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義。一般的人不大清楚神經病、神經症、精神病三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有時甚至以為他們是一回事。其實,三個概念有很大的區別。
概況
【注音】:shén jīng bìng 【英文】:Mental derangement 【釋義】:1.神經系統的組織發生病變或機能發生障礙的疾病。 2.精神病的俗稱(通俗稱謂)。 3.謂神經有點不正常,含有貶義。神經系統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常常存在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把神經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每當聽到人家說「神經病」,馬上就會想到「瘋子」、「傻子」。所以,不少文藝刊物和電視、電影中常常出現將精神病稱為神經病的錯誤叫法。其實,精神病和神經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為一談。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腦功能不正常的結果。現有的儀器設備還查不出大腦結構的破壞性的變化。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精神病是由於患者腦內的生物化學過程發生了紊亂,有些患者的中樞神經介質多了,有些則是缺少某些中樞神經介質,或是某些體內的新陳代謝產物在腦內聚集過多所致。由於精神病患者大腦功能不正常,所以這些患者出現了精神活動的明顯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語,哭笑無常,有時面壁或對空怒罵,有時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體于大庭廣眾面前。 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簡稱。前面已提到神經系統是人體內的一個重要系統,它協調人體內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起著「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夠損傷和破壞神經系統的各種情況都會引起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頭部外傷會引起腦震蕩或腦挫裂傷;細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會造成各種類型的腦炎或腦膜炎;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可引起兒童腦發育遲緩;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可造成腦溢血等等。 那麼,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哪些癥狀呢?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震顫、行走不穩定、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縮以及無力等均是最常見的表現。概括地說,可以將癥狀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癥狀,表現為疼痛、麻木;另一類是破壞癥狀,表現為癱瘓。當然,有些神經病患者也可以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這種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醫生根據癥狀、檢查以及各種化驗等可以把這兩者區別開來。 由此可見,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不同範疇的兩種疾病,其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等均不一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把這兩種概念搞清楚。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話,應當建議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經病患者,則應該到神經科去看病。 需要說明的是,神經衰弱和神經病、精神病也完全不同,更不能混為一談。神經病圖片錦集(9張)臨床神經病學
定義(1) 神經病學(neurology)是專門研究人類神經系統疾病與骨骼肌疾病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2) 作為臨床醫學,它主要以求診病人為對象,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問題。 神經疾病的癥狀:按其發生機制可分為 –缺損癥狀–釋放癥狀–刺激癥狀–斷聯休克癥狀 ①缺損癥狀:指神經受損時,正常功能的減弱或喪失。 –一側內囊出血所致對側偏癱和偏身感覺缺失; –面神經炎所致面肌癱瘓。 ②釋放癥狀:指高級中樞受損后,原來受其制約的低級中樞因抑制解除而出現功能異常。 –錐體束損害后癱瘓肢體的肌張力增高、腱反XX亢進和巴彬斯基(Babinski)征陽性; –額葉損害時出現的額葉性釋放征:強握、摸索等 ③刺激癥狀:指神經結構受刺激后產生的過度XX活動 –大腦運動區皮質腫瘤可引起局限性運動性癲癇, –椎間盤突出造成坐骨神經痛。 ④斷聯休克癥狀:指中樞神經系統局部發生急性嚴重損害時,引起在功能上與其有密切聯繫的遠隔部位神經功能短時喪失。 –如內囊出血早期引起對側偏癱肢體的肌張力減低、反XX消失 –急性脊髓炎早期,損害平面以下的弛緩性癱瘓(脊髓休克) 。 (四)神經系統疾病的定向診斷 (1)有無神經病損 (2)神經病損是反映原發性神經疾病,還是其它系統疾病的併發症。 人體各個系統和器官無不受神經系統的影響與支配, 大多數疾病遲早都會出現神經系統的表現或癥狀,神經科與其它臨床學科有廣泛聯繫,頭痛、頭暈、昏迷、腦死亡等。因此,在神經疾病診斷時,應強調全身整體觀念。疾病癥狀
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哪些癥狀呢?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震顫、行走不穩定、下膠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縮以及無力等均是最常見的表現。概括地說,可以將癥狀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癥狀,表現為疼痛、麻木;另一類是破壞癥狀,表現為癱瘓。當然,有些神經病患者也可以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這種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醫生根據癥狀、檢查以及各種化驗等可以把這兩者區別開來。神經病、神經症和精神病的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開玩笑或者罵人時經常使用「神經病」這個詞,其實,人們心裡想表達的內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義。一般的人不大清楚神經病、神經症、精神病三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有時甚至以為他們是一回事。其實,三個概念有很大的區別。(1)神經病
神經病指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根據神經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根據神經所支配的對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經系統分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神經病指中樞與周圍神經或者說內臟神經與軀體神經表現出解剖學上的病理特徵,其主要特徵是神經有器質性的病變。(2)神經症
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輕性心理障礙的總稱。神經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觀感覺方面的不良,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表現為當事人一般社會適應能力保持正常或影響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對自己的不適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動求治。(3)精神病
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4)癲癇症
癲癇(epilepsy)俗稱「羊癲瘋、羊角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而癲癇(羊癲瘋)發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腦神經元異常和過度超同步化放電所造成的臨床現象。其特徵是突然和一過性癥狀,由於異常放電的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種多樣的表現。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發作類型分為: 一 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 突然意識喪失,繼之先強直后陣攣性痙攣。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傷、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續數十秒或數分鐘后痙攣發作自然停止,XX昏睡狀態。醒後有短時間的頭昏、煩躁、疲乏,對發作過程不能回憶。若發作持續不斷,一直處於昏迷狀態者稱大發作持續狀態,常危及生命。 二 失神發作(小發作) 突發性精神活動中斷、意識喪失、可伴肌陣攣或自動症。一次發作數秒至十余秒。腦電圖出現3次/秒棘慢或尖慢波綜合。 三 單純部分性發作 某一局部或一側肢體的強直、陣攣性發作,或感覺異常發作,歷時短暫,意識清楚。若發作範圍沿運動區擴及其他肢體或全身時可伴意識喪失,稱傑克森發作(Jack)。發作後患肢可有暫時性癱瘓,稱Todd麻痹。 四 複雜部分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 精神感覺性、精神運動性及混合性發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明顯的思維、知覺、情感和精神運動障礙。可有神遊症、夜遊症等自動症表現。有時在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可發生傷人、自傷等暴力行為。 五 植物神經性發作(間腦性) 可有頭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暈厥型或心血管性發作。 無明確病因者為原發性癲癇,繼發於顱內腫瘤、外傷、感染、寄生蟲病、腦血管病、全身代謝病等引起者為繼發性癲癇。 醫學區分 神經病和精神病這兩個詞,在民間語言中基本上是通用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在醫學語言中,這兩者有明確的區分。 所謂精神,是指人的感覺、知覺、記憶、聯想、情感等各方面的總稱。精神方面出了問題,就表現為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即病人自己的所見所聞、心裡想的事情、感情的變化與正常人大不相同。比如一屋子人好好的,他非說進來一隻大老虎,在地上轉了三圈又出去了;或者本來生活很正常,他卻無緣無故地發愁,無心茶飯,不思工作,整天在床上躺著。 因為精神活動都是大腦的功能,所以在神經系統疾病時,或者其它部位的疾病影響到大腦時,有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精神方面的異常,我們把這叫作精神癥狀。反之,在大腦沒發現什麼具體問題的情況下,出現了精神方面的嚴重異常,就叫精神病。 這兩者的關係,通俗地總結一下:精神表現不正常的人,如果經過醫生的客觀檢查,發現了病變,就是精神癥狀直接治療原發病就可以了;如果沒發現病變,就很可能是精神病,需要由精神科醫師來治療了。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發現,由於人們對某些精神病人早期的病態思維和行為改變缺乏識別,以致延誤治療,導致患者行兇、放火和自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給社會、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嚴重影響。其實精神疾病發病的早期多有思維和行為方面的異常改變,只是它們往往不典型,而為人們所忽視。如果發現一個人的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一致;精神活動過程的完整性或行為的協調性被破壞;情緒和性格特徵的不穩定,就應該警惕其是否患有精神病。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以下情況可能提示精神病的早期癥狀: 睡眠障礙: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或不能入睡,日夜顛倒。精神病人的失眠與正常人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失眠無明顯原因,無痛苦體驗,也從不主動求醫,常連續數日出現,雖徹夜不眠,次日仍毫無倦意,有的病人甚至表現為精力旺盛。 記憶障礙:表現為記憶減退,尤其以近記憶減退為主,經常丟三落四,剛做過的事轉身即忘。 過分敏感多疑: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敏感,如聽到別人講話,就懷疑是在議論自己,別人做事是針對自己;有的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這種多穎與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雖經事實證實而否定,但患者仍堅信不移,無法說服,內容荒誕無稽。這種病態的思維稱之為妄想。 性格改變:精神病人早期可出現性格改變,原來熱情、樂觀、合群、善於交際的外向型性格的人,漸變得獨處、少話、淡漠、退縮,社會功能逐漸降低,若沒有特殊原因,應考慮系病態所致,而決非一般人認為的思想問題,應引起重視。分類
抑鬱症
抑鬱症是由於人體內黑膽汁過多,XX腦內而破壞它們活動的緣故。它是一種心理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或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組以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常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抑鬱症是極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病人數占世界人口的 5% 左右,其中自殺率高達 12%~14% ,位居各類心和精神障礙之首,號稱「第一心理殺手」。抑鬱症患者有痛苦的內心體驗,是「世界上最消極悲傷的人」。 判斷抑鬱症的「五字要訣」 抑鬱屬於情感性疾病。我國的調查研究顯示:情感性精神病的發病率為 0.76% 。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女XX負擔較重,面臨應激事件 ( 如懷孕生產等 ) 較多有關。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中青年的發病率在逐漸升高,更應引起注意 。 1 、懶、 抑鬱症患者經常會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況下,突然變得疲乏懶散,連簡單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作業或做家務難於應付。平時很勤快的人,突然感到上班成了負擔和壓力,勤奮求學的學生突然會感到自己學習無能,聽不進,學不下去,上課無精打采,連家庭作業也無法正常完成。 2 、呆 、 表現為患病後動作減少,行為不敏、思維遲鈍、構思困難、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理解力和腦功能明顯減退。 3 、變、 患病前後,判若兩人,性格明顯改變,自我感覺很差,精力、體力和腦力大不如以前,並且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見人避開。 4 、憂、 患者意志消沉、無信心、無活力、無愉快感,心情壓抑,萬念俱厭。另外,對外界一切事物都缺乏興趣。納呆、消瘦、XX低下和身體不適,整天胡思亂想,無法排除。 5 、慮、 多思多慮、焦慮不安、一籌莫展、自責自卑,可有惶恐不寧、坐立不安等表現。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縮寫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徵,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剋制的反覆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 癥狀 癥狀多種多樣,既可為某一癥狀單獨出現,也可為數種癥狀同時存在。在一段時間內癥狀內容可相對的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內容可不斷改變。 一、強迫觀念 即某種聯想、觀念、回憶或疑慮等頑固地反覆出現,難以控制。 1、強迫聯想:反覆回憶一系列不幸事件會發生,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剋制,並激起情緒緊張和恐懼。 2、強迫回憶:反覆回憶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雖明知無任何意義,卻不能剋制,非反覆回憶不可。 3、強迫疑慮: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產生不必要的疑慮,要反覆核實。如出門后疑慮門窗是否確實關好,反覆數次回去檢查。不然則感焦慮不安。 4、強迫性窮思竭慮: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反覆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不能剋制,如反覆思考:「房子為什麼朝南而不朝北。」 5、強迫對立思維:兩種對立的詞句或概念反覆在腦中相繼出現,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即想到「壞蛋」等。 二、強迫動作 1、強迫洗滌:反覆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總擺脫不了「感到臟」,明知已洗乾淨,卻不能自製而非洗不可。 2、強迫檢查:通常與強迫疑慮同時出現。患者對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覆檢查,如反覆檢查已鎖好的門窗,反覆核對已寫好的賬單,信件或文稿等。 3、強迫計數:不可控制地數台階、電線桿,做一定次數的某個動作,否則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數起。 4、強迫儀式動作:在日常活動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脫衣鞋並按固定的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 三、強迫意向: 在某種場合下,患者出現一種明知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卻不能控制這種意向的出現,十分苦惱。如母親抱小孩走到河邊時,突然產生將小孩扔到河裡去的想法,雖未發生相應的行動,但患者卻十分緊張、恐懼。 四、強迫情緒(obsessive emotion) 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性恐懼。這種恐懼是對自己的情緒會失去控制的恐懼,如害怕自己會發瘋,會做出違反法律或社會規範甚至傷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怖症患者那樣對特殊物體、處境等的恐懼。 五、強迫恐懼 此種恐懼與病人的強迫性思維有聯繫,病人害怕自己會出現對立思維,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害怕在某些場合自己會出現強迫,而感到恐懼,從而盡量逃避參加這樣的場合。 六、強迫行為(obsessive behavior) 具體表現,可以是屈從性強迫行為,如反覆檢查煤氣是否關好、門是否鎖上;可以是對抗性強迫行為,如反覆在內心告誡自己不要把強迫意向轉變成實際行動;也可以是強迫性儀式動作,如進家門必須先跨左腿、出門之前必須按序化裝等。此外還可以是強迫計數、強迫洗手、強迫眨眼、強迫搖頭、強迫咬指甲等。失眠症
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並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 按臨床表現分類 ①睡眠潛入期: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 ②睡眠維持:夜間覺醒次數超過2次或凌晨早醒; ③睡眠質量:多惡夢; ④總的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 ⑤日間殘留效應:次晨感到頭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按病程分類:一過性或急性失眠,病程小於4周;短期或亞急性失眠,病程大於4周小於3~6個月;長期或慢性失眠,病程大於6個月。按嚴重程度分類:輕度。偶發,對生活質量影響小;中度,每晚發生,中度影響生活質量,伴一定癥狀(易怒、焦慮、疲乏等);重度,每晚發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癥狀表現突出。 臨床表現 1、入睡困難; 2、不能熟睡; 3、早醒、醒后無法再入睡; 4、頻頻從惡夢中驚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惡夢; 5、睡過之後精力沒有恢復; 6、發病時間可長可短,短者數天可好轉,長者持續數日難以恢復; 7、容易被驚醒,有的對聲音敏感,有的對燈光敏感; 8、很多失眠的人喜歡胡思亂想; 失眠會引起人的疲勞感、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緩、頭痛、記憶力不集中,它的最大影響是精神方面的,嚴重一點會導致精神分裂。狂躁症
狂燥症是指精神亢奮,狂躁粗暴,喧擾不寧,毀物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的病癥。 臨床主要表現 情感高漲或易激惹、思維奔逸和精神運動XX等「三高癥狀」。 情感高漲或易激惹:常表現為興高采烈、洋洋自得,可以從高興愉快到欣喜若狂,具有明顯的誇張色彩;也可表現為瞞不講理、發怒衝動甚至毀物。 思維奔逸:常表現為語量增多、語速增快、意念飄忽,注意力不集中或隨境轉移,自我評價過高或誇大。 精神運動XX:活動增多、難以安靜、精力充沛、行事魯莽,XX亢進、睡眠減少,如果無法正常飲水進食和睡眠,可衰竭而亡。 躁狂發作時大多自知力喪失。根據有無社會功能損害和精神病性癥狀,躁狂發作可以分為輕性躁狂症或輕躁狂(社會功能無損害或輕度損害)、無精神病性癥狀躁狂症(社會功能損害嚴重,但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有精神病性癥狀躁狂症(社會功能損害嚴重且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和複發性躁狂症(目前為某一型躁狂發作,並在至少隔2個月前有過一次任何類型的躁狂發作,但從未有過抑鬱發作)。本質區別
神經症與精神病是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的。性質不同
神經症中包括很多種不同的病癥:例如抑鬱症.強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是一類病癥的概括性的說法。因為生活的壓力或者某些原因,現代的社會中,神經症患者已經是日趨增多。就像感冒一樣,很平常不過。只是得病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則反映出強烈的病理特徵。而精神病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是發生在很少部分人的身上的,一般也帶有遺傳性。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的自知力不同
神經症患者一般知道自己的病態行為,而活在後悔和矛盾的痛苦當中。而精神病者則對自己的病態行為一無所知。堅信自己的行為是沒有問題的,堅信自己的幻覺是世界上存在的。對自己的病情是沒有自知力以及自製力的。治療的方法不同
輕微一般的神經症患者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及時治療,而且可以達到痊愈。而精神病患者則一定要轉到有關醫院的神經科,通過藥物控制和心理治療共同進行,一般很難會有痊愈的病人。 第四、檢測結果不同 神經症有器質XX變,CT檢查能看出,精神病沒有,查CT為正常。演職員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Hamura's Wife | 林美樹 | ---- |
Hamura | 里見孝二 | ---- |
Witness to Murder | 谷奈緒美 | ---- |
職員表
- ▪ 導演: 山本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