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炙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系豆科植物,炙甘草是用蜜烘製的甘草。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XX線放XX狀。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治療功效。
簡介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中文名
炙甘草拼音名
Zhi gan cao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屬性系
豆科植物,化學成分炙
甘草皂甙,甘草黃甙,蔗糖,澱粉及微量維生素。來源
炙甘草為甘草的蜜烘製加工品。性狀
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XX線放XX狀。質稍黏。具焦香氣,味甜。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洗。功能與主治
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來源
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切厚片。切片,蜜炙。性狀
本品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XX線放XX狀。質稍黏。具焦香氣,味甜。 1.《本經》:味甘,平。 2.《別錄》:無毒。 3.《本草衍義》:微涼。 4.《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性味歸經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用法用量
1.5~9g。注意
不宜與海藻、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製法
古代製法
古代炮製文獻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見於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塗之」的記載。此外,有的文獻尚載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日:「蜜炒」,明代的《炮製大法》則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齋廣筆跡》、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在炮製作用方面,元代《湯液本草》記述「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宋代《本草衍義》亦有「入葯須微炙,不爾亦微涼,生則味不佳」的記載。炙甘草
現代炮製工藝
現代炮製工藝一種蜜炙方法為:先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勻,3~5 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該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質佳。 有文獻記載,對烘法與炒法炮製的蜜炙甘草進行研究比較,結果表明,兩者甘草酸含量沒有明顯的差異。在同等劑量下,兩者有相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對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抑製作用。 烘製蜜甘草的急性毒性實驗低於炒制蜜甘草的毒性。故認為現代化大生產可用烘法代替手工炒法,有利於統一工藝標準。席先容等報道,以烘製蜜炙甘草炮製品的外觀性狀、甘草次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分,採用正交實驗法,對蜜炙甘草炮製工藝進行優選,實驗得出最佳工藝條件是A2b3c2,即加入25%的蜂蜜,悶潤透心后,在60~C烘60 min。段永紅等應用重量法測定生甘草、傳統蜜炙法和機器蜜炙法的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實驗結果表明:甘草經蜜炙后,甘草酸含量損失約20%~30%,而傳統的蜜炙法與機器蜜炙法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且外觀色澤均勻、無焦斑,入庫后保存時間長,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王萃揚等通過對種中藥飲片(包括甘草)使用微波爐蜜炙與傳統蜜炙方法比較,結果微波爐蜜炙飲片外觀、色澤等優於傳統蜜炙飲片,質量穩定性好,含水量明顯較低,差異顯著,且重複性好,操作簡單易控制,省時省力。吳世強等總結10余年使用遠紅外烤箱蜜炙中藥的炮製優點為:飲片色澤均勻一致,避免污染,溫度有量易於掌握,減少勞動強度易於操作。黃樹清採用高壓高溫上蒸炙法蜜炙甘草取得滿意效果,其優點是:炮製品片面整齊美觀,有光澤,呈亮金黃色或深黃色,氣純香味甘甜,久貯一年不發粘,不發霉生蟲。炮製輔料的研究對於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國藥典》規定25%,《廣東省炮製規範》規定50%。注意
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中滿腹脹忌服。 1.《本草經集》:術,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2.《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3.《藥品化義》:炙甘草因味厚而太甜,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炙甘草湯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炙甘草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蔘、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綜合曆代醫家看法,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有: 一、補陰為主,如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二、補血為主,如以清·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三、氣血雙補,如以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四、陰陽並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並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 炙甘草甘溫益脾,脾屬土為心之子,補子而實母,緩心脾之急而復脈為主葯;生地滋陰生血,麥冬益陰養心以利復脈,為輔葯;用人蔘(党參)益氣以生陽,桂枝助心陽而通脈,阿膠養血滋陰,麻仁潤腸緩中,得生薑之辛,滋而不膩,共為佐葯;生薑和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葯。諸葯相合,具有滋陰養血、益氣復脈的功能。本方重用生地還配以麥冬、阿膠、麻仁,並以炙甘草為君葯,可見是一滋陰養血之劑,善補陰者陽中求陰,故又配以人蔘、桂枝、生薑、益氣、辛通而助陽、傷寒重證或大病久病之後,陰血耗傷,心血不足,心陽不振,而見心動悸、脈結代之症,本方最為適用。仲景這一滋陰養心血、益氣助心陽而復脈之法,給後人極大啟發。今人用此方治療陰血不足,心陽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齊、頻發的期前收縮、室性早搏,甚至出現二聯律、三聯律者,隨證加減,都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