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絡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成熟果實的維管束。又名天蘿筋(《脈因證治》),絲瓜網(《醫林纂要·藥性》),絲瓜殼(《分類草藥性》),瓜絡、絮瓜瓤(《廣州植物志》),天羅線(《藥材資料彙編》),絲瓜筋(《江蘇省植物藥材志》),絲瓜瓤(《河北藥材》),千層樓(《湖南藥物志》),絲瓜布(《四川常用中草藥》)。原植物粵絲瓜又名:稜角絲瓜。有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功效。
絲瓜絡
簡介
(英)Vegetable Sponge of Luffa
【
別名】絲瓜筋、絲瓜布。天蘿筋、絲瓜網、絲瓜殼、瓜絡、絮瓜瓤、天羅線、絲瓜瓤、千層樓。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果實的維管束。
植物
形態一年生攀援
草本。莖有5棱,
光滑或棱上有粗毛;
卷鬚通常3裂。葉片掌狀5裂,裂片三角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兩面均光滑無毛。雄花的
總狀花序有梗,長10~15cm,花瓣
分離,黃色或淡黃色,倒卵形,長約4cm;雌花的花梗長2~10cm;果實長圓柱形,長20~50cm,直或稍彎,
下垂,無稜角,表面綠色,成熟時黃綠色至褐色,
果肉內有強韌的纖維如網狀。
種子橢圓形,扁平,黑色,邊緣有膜質狹翅。花果期8~10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採制】夏、秋季果實成熟、
果皮變黃、內部
乾枯時採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凈,曬乾,除去種子。
【
性狀】 藥材為絲狀維管束
交織而成,多呈長棱形或長圓筒形,略
彎曲,長30~70cm,直徑7~10cm。表面淡黃白色。體輕,質韌,有彈性,不能折斷。橫切面可見子房3室,呈空洞狀。氣微,味淡。
【
化學成分】含
木聚糖(xylan)、
甘露聚糖(mannan)、
半乳聚糖(galactan)等。
【
性味】性涼,
味甘。
【
功能主治】通絡,
活血,祛風。用於痹痛拘攣、
胸脅脹痛、
乳汁不通。
歷史考證
絲瓜始載於
《本草綱目》,列入菜部、瓜菜類。
李時珍說:「此瓜老則筋絲羅織
絲瓜
,故有
絲絡之名」。「絲瓜老者,
筋絡貫串,房隔聯屬,故能通入
脈絡臟腑,而去見毒,消腫
化痰,祛痛殺蟲及治諸血病也。」又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樹竹,或作棚架。其葉大如
蜀葵而多丫尖,有細
毛刺,取汁,可染綠。其莖有棱,六七月開
黃花,五齣,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其瓜大寸許,長則一、二尺,甚則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
瓜蔞子,黑色而扁。」綜上所述,古今藥用品種基本一致。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
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
絲瓜絡
,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以,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於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鍾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后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裡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
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後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
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成熟后乾燥,裡面有網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黑色,卵形,扁,平滑,邊毋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藥理作用
1.對
肝臟作用:所含
齊墩果時酸對大鼠肝臟由
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
損傷有
治療作用,能
減輕肝細胞漿空心
變性、疏鬆變性、肝細胞壞死及小葉變XX。
2.其它作用:齊墩果
葉酸有強心
利尿作用以及
抑制S一180瘤株的
生長。
化學成分
絲瓜絡含木聚糖(Xy-lan)及
纖維素,可能還含甘露聚糖、半乳聚糖及木質
絲瓜絡
素等。絲瓜絡含木聚糖(xylan)、甘露聚糖(mannan)、半乳聚糖(galactan)等[1]。
功效
通經活絡;解毒消腫
考證
出自《本草再新》
科屬分類
葫蘆科
齊墩果葉酸po120mg/kg未見明顯的
毒性及副的
反應。動物ig
臨床劑量的100倍,連服10天,
鏡檢,腦、心、肝等11種器官未見明顯
損害,表明毒性低,
使用安全。
功能主治
胸脅
疼痛;
風濕痹痛,
經脈拘攣,乳汁不通,肺勢
咳嗽,癰前程
瘡毒,他癰。
功效分類
祛
風葯;通絡葯;
清熱葯;
涼血止血藥
1)《本草綱目》∶能
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
絲瓜絡
治諸血病。
2)
《本草便讀》:絲瓜絡,入
經絡,解
邪熱。熱除則風去,絡中
津液不致結合而為痰,變成腫毒諸症,故雲解毒耳。
3)《醫林纂要》:涼血滲血,通經絡,托痘毒。
4)《本草再新》:通經絡,和
血脈,化痰順氣。
5)《分類草藥性》:治
乳腫疼痛,火煅存性沖酒服。研末調
香油塗
湯火傷。
6)
《現代實用中藥》:通乳汁,發
痘瘡。治
癰疽不斂。作黑燒內服,治
腸出血,
赤痢,XX出血,XX炎腫,
痔瘡流血等。
7)《陸川本草》:涼血解毒,利水去濕。治肺熱痰咳,
熱病譫妄,
心熱煩躁,手足
抽搐。
1.絲瓜絡:洗凈曬乾,切段。
2.炒絲瓜絡:取切成小段的絲瓜絡,用麩皮拌炒至黃色為度,
絲瓜絡
取出,篩去麩皮。
3.絲瓜絡炭:取切成小段的絲瓜絡,盛鍋內(裝滿為度),上覆同樣大小的鍋一隻,兩鍋結合處以黃泥封嚴,然後用微火燒煅約4-5小時停火(一般用白紙貼在上面鍋底上,紙呈焦黃色時為煅透),候冷取出。
採收儲藏
秋季果產成熟,果皮變黃,內部乾枯時採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
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爛,取出洗凈,除去種子,曬乾。
資源
分佈
絲瓜絡全國各地均產,以浙江、江蘇所產者
質量為好。絲瓜布主產廣東。
性狀鑒別全體由維管束
縱橫交錯而成。多呈長圓形狀,略彎,兩端稍細,長短不一,長可達70cm,直徑5-10cm。表面黃白色,粗糙,有數條淺縱溝,有時可見殘存的果皮和膜質狀果內。體輕,質韌,富彈性;
橫斷面可郵3個空腔,偶見殘留黑色種子。氣微,味淡。
以個大、完整、筋絡清晰、質韌、色淡黃白以、無種子者為佳。
藥物應用鑒別
絲瓜絡與絲瓜花同出一物,其性味
相同,一為花,一為老果實的網狀纖維,二者均有
清熱解毒之功,均可治療
肺熱咳嗽之症,但絲絡其力較甚,且又具通經活絡,涼血止
絲瓜絡
血之效。
性味
味苦;性涼
藥材基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奧絲瓜成熟果實的維管束。
用法用量
內服:
煎湯,5-15g;或
燒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調敷。
常用配方
1.治胸脅疼痛:炒絲瓜絡、
赤芍、
白芍、延胡索各9g,
青皮6g。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
胸痹及心氣痛:絲瓜絡15g,
橘絡3g,
丹參10g,
薤白12g。水煎服。(《四川
中藥志》1979年)
3.治咳嗽多痰,
胸脅痛:老絲瓜絡燒存性,研細。
白糖拌服,每次2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食物中藥與便方》)
4.治風濕XX節痛:絲瓜絡15g,
忍冬藤24g,
威靈仙12g,
雞血藤15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5.治手
臂痛:絲瓜絡10cm,
秦艽6g,
羌活3g,
紅花4.5g,水煎服。(
中醫研究院《常見病驗方選編》)
6.治
中風後
半身不遂:絲瓜絡、
懷牛膝各10g,
桑枝、
黃芪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7.治
乳少不通:絲瓜絡30g,
無花果60g。燉
豬蹄或
豬肉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8.治
小腸氣痛,繞臍衝心:絲瓜絡,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本草用法研究》)
9.治急性
乳腺炎,瘡癤腫毒:絲瓜絡、丹皮各9g,
金銀花、蒲公英各15g,炒
枳殼12g。煎服。(《安徽中草藥》)
10.治
濕疹:絲瓜絡60g。水煎,熏洗患處。(《山東中草藥手冊》)
11.治
痔漏,脫肛:絲瓜絡,燒存性。同多年
石灰、
雄黃為末,以
豬膽汁、
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本草用法研究》)
12.治
水腫,
腹水:絲瓜絡60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13.治經事不行:絲瓜絡(煅,研),每三錢,酒下。(《(魚孚)溪單方選》)
14.治
繡球風及女陰搔癢:絲瓜絡30g,蒜瓣60g。煎水10000ml。
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瘡瘍外用本草》)
15.治
關節痛:絲瓜絡150克,
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去渣飲酒,每次1盅,每日服2次。
16.治
慢性腰痛:絲瓜絡切碎,焙成焦黃,研末,每日1個,分2次服,加
黃酒少許
沖服。
17.治XX脫垂:絲瓜絡48克,
大曲酒500毫升。將絲瓜絡燒存性,研細,分成14等份備用,每天早、晚飯前各服1份,用白酒9毫升送服,7天為一個
療程,問隔5~7天服第2個療程。
18.治XX炎:絲瓜絡水煎,加蜜少許內服。
19、治乳腺炎:絲瓜絡1個,燒存性,研末,用醋煮開,
紅糖水送服。
應用作用
有些柴油機使用的油浴式
空氣濾清器是用波浪式細
鐵絲做濾芯的,由於受高
頻率、高速度脈動氣流的衝擊,鐵絲相互磨擦而逐漸磨斷成
鐵屑,掉落到油盤內,濾芯變薄、變鬆散,濾清
效果下降。若不及時修補濾芯,空氣濾清效果將急劇變差,導致活塞、活塞環、氣缸、
氣門、氣門座等零件迅速
磨損。遇到這種情況時,可將新鮮乾絲瓜絡去皮、去籽,剪成條塊,填充于濾芯盤內,它既有彈性,又有網狀縫隙,能起到與鐵絲同樣的濾清效果。
絲瓜絡有很強的吸水能力,是做鞋墊的好材料。現在經過專業的
設計與加工絲瓜絡在
洗浴、足部
保健、裝飾、玩具、
坐墊等領域都有應用。
成熟絲瓜絡可以用來,做廚房清潔用抹布,環保低碳。
栽培要點
育苗
以
營養缽育苗為主,用此法一是可縮短緩苗期,使幼苗
絲瓜
生產健壯,可以使幼苗移栽后不傷根,根系
發育良好,增強幼苗抗逆性能。1.營養土的配製
主肥肥園土7份加3份腐熟的豬糞或
堆肥,所有原料搗細搗碎,噴入
殺菌、殺蟲的
農藥消毒,即製成營養土。
2.苗床選擇
選地勢高燥、靠近水源、肥力中等的地塊做苗床。
3.精細播種
為使絲瓜生長有足夠的營養生長期,一般絲瓜種子于3月15日左右播種,每缽放1—2粒種子,並在缽面輕覆一些細熟泥,稍微踏實後用薄膜覆蓋,再用小拱棚覆蓋。
適時移栽
為確保移栽質量,絲瓜秧苗移栽的秧齡為35—40天,即于4月20日前後移栽。移栽要做到三帶:一帶出嫁苗,移栽前4—5天,要兩頭揭膜煉苗,同時苗床畝追
人糞尿200—250千克,加
碳銨2.5—4千克。二帶起身葯,定植前2—3天,在床內全面噴施90%
敵百蟲800倍液,防治或消滅床內的
窩子蚜和
黃守瓜,並噴施75%
百菌清防治
霜霉病、
炭疽病。三帶護根土,定植前輕輕去掉缽殼並輕放,以防缽土鬆散,使幼苗返青塊。移栽
密度為1200株/畝,比
常規種植的密度高一倍,高密度栽培則
利用一株結一個大瓜,從而獲得高產,一般畝產可達125-130公斤。
搭棚
絲瓜全田種植,必須搭棚。可用竹木或
水泥桿做成樁頭,一般棚高控制在2米左右,棚頂用小尼龍繩子縱橫紮成正方形,要結實
牢固,能經得起鮮瓜
重量的
負荷和颱風暴雨的侵襲。
大田管理
每株絲瓜要用編織絲絨或舊絨線引藤上棚,以利
絲瓜藤蔓延平衡。當藤蔓長到1.67—2米時,進行整枝,整枝方式是留單蔓整枝,靠一條主蔓結瓜。在開花旺盛時期,要及時摘去雄花,老葉,以利雌花開放。在結瓜時,一般是去劣留優,一株絲瓜留一個瓜。
絲瓜吸肥力強,要求施足基肥、輕施苗肥,多次追施瓜肥。一般畝施有機肥1千公斤,
碳酸氫銨30公斤,
過磷酸鈣25公斤,
草木灰20公斤作基肥。
成活后即施10公斤碳銨加10公斤
磷肥沖水澆施。定瓜后,當小瓜長至15cm左右,應畝施複合肥50—60公斤,在離根30—40公分處開溝散施,以後每隔十天施肥1次。
絲瓜主要
病害為絲瓜霜霉病,主要蟲害為瓜卷螟。
1.絲瓜霜霉病一般
環境條件下不易發生,
發病時大量葉片枯死,直接影響絲瓜絡
產量和質量。
防治方法:
(1)降低田間
濕度,做到雨後及時開溝
排水,及時摘除老葉等。
(2)病害初見時應及時摘除病葉,以減少
病菌擴展。
藥劑防治可選500倍
甲霜靈早期灌根,初發病時用2000倍
瑞毒霉進行
噴霧,每隔7天一次,連防1~2次。
2.絲瓜卷螟一年發生數代,以7—9月份發生
數量最大,主食葉肉,危害嚴重,防治方法可在幼蟲盛發時,用
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防治,如百靈3000倍液,
殺蟲單1000倍液防治。
採摘加工
採摘一般以瓜體由軟變硬,瓜柄轉黃,
瓜蒂變軟並有黃色環帶,手捏時可聽到輕微暴裂聲,瓜蒂凹度
逐步變大時為採摘
標準。
脫皮,絲瓜採摘后,需經脫皮方可得絲瓜絡,脫皮主要以水浸爛皮方式,將摘下的鮮瓜,用木棍敲破外皮或用劃破皮層,在河中浸數天,再脫去爛
表皮,攤曬乾燥,甩出種子,即為絲瓜絡。
性狀鑒別
絲瓜絡
呈長圓筒形或長梭形,略彎曲,兩端較細。長約25~60厘米,
絲瓜絡
中間直徑約6~8厘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全體系由多層絲狀纖維交織而成的網狀物。體輕,質堅韌,不能折斷。橫切面可見子房3室,形成3個大空洞,內有少數殘留的黑色種子。氣無,味淡。以筋細、質韌、
潔白、無皮者為佳。
絲瓜布
外形呈長圓筒形,一端具堅韌的果柄,果皮灰黃色,上有10條
縱向稜線,果皮質脆。其餘均與絲瓜絡相似。
營養知識
絲瓜絡知識介紹:
本品為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成熟果實的維管束。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果皮變黃、內部乾枯時採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凈,曬乾,除去種子。
絲瓜絡全體由維管束縱橫交錯而成,多為長圓形,兩端稍細,直徑5至10厘米,長短不一,表面黃白色,粗糙,有時可見殘存果皮及果肉,體輕,質韌,富彈性,橫斷面有3個空腔,偶見殘留的黑色種子。氣微,味淡。以個大、完整、潔凈、質韌、色淡黃白、無種子者為佳。
絲瓜絡補充信息:
絲瓜絡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絲瓜絡、炒絲瓜絡、絲瓜絡炭;炮製后貯乾燥容器內,置
通風乾燥處,
防潮。
絲瓜絡
食療作用:
味甘,性涼。歸肺、肝、
胃經。體輕通利。
通經活絡,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主治胸脅脹痛,風濕痹痛,
筋脈拘攣,女子經閉,乳汁不通,
痰熱咳嗽,
熱毒癰腫,痔漏,水腫,
小便不利,
便血,
崩漏。
絲瓜絡做法指導:
煎湯宜生用,研末宜炒用,止血宜
炒炭用。
1.凡
肝鬱氣滯,經絡不暢,症見胸脅脹滿疼痛者,可與
瓜萎、
鬱金、枳殼、延胡索等配五,以增
寬胸理氣之功
2.凡
肺經熱盛,症見咳嗽多痰者,可與
全瓜蔞、
桑白皮、
貝母、
前胡配伍,以增清肺化痰之功
3.凡水液內停而致水腫、腹水者,可與
茯苓、
澤瀉、
冬瓜皮、
薏苡仁配伍,以增
利水滲濕之功
4.本品炒炭又能止血,常配
棕櫚炭以治便血、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