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簡介
中醫學屬於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藥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係、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正因為如此,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具備整體觀念的特色,它就不會是完全意義上的中醫學,具備了整體觀念若是還不具備動態的性質,那麼,這種理論也就還沒有完全把握到中醫學的真諦。所以。儘管中醫學早已意識到「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的基本特色,但現有的中醫學,除了《中醫生理病理系統論》,幾乎還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臟腑的陰陽氣化規律、溝通與天地陰陽氣化規律聯繫,又能揭示疾病的證侯規律的理論體系。 比如說中醫學有從整體觀念角度形成的「正氣與邪氣是構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說這應該是中醫確定病名的理論依據。然而,由於其幾乎喪失了陰陽五行理論對其的指導作用與價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與「證因」的區別與聯繫,意識到「病」和「證」是構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與「證因」混為一談,甚至最後連病癥這些分別處於不同邏輯範疇的概念也混淆了。如是,其所謂的辨證論治其實是一種以「證」或「症」代病的不倫不類的混血兒,這也是在西醫學強勢壓力下,中醫藥學在大範圍內不能真正顯示自己的特色與優勢的癥結所在。我上面的表述如果在沒有對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性真正吃透之前,一般人是無法接受的,因為真理首先只會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我相信,隨著大家對陰陽五行理論科學認識的升華,或許比我的表述更加完善----這便是我一再強調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性及其認識方法重要性的初衷----如是,乃我中醫藥學事業的榮幸!狹義中醫
狹義的中醫,指的則是漢醫。1949年之前,漢醫一詞比較普遍。清后民國,也用國醫來稱呼。漢醫,一是來自日本之稱,一是來自清代的稱呼。[1] 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中醫學
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完整醫藥體系」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學:「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藥體系描述為涉及『完整醫藥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英文)。完整醫藥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愈的能力,這種自愈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歷史
中醫誕生於五千多年前
20世紀50年代,就有外國學者宣稱: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國就有人編著了《黃帝內經》!奇怪的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一些學者卻總是以馬王堆出土十一脈經為依據,說中醫學誕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天道·地道·人道----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運用出土文物證實的陰陽五行八卦、十干所紀的十日、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二十四節氣都是誕生於六、七千年以前及這些曆法與中醫學的關係,告訴讀者: ①《內經》成書于五千年以前是言之有據的; ②《內經》成書之時,中醫學術理論體系是相當嚴謹、系統和完善的; ③這一瑰寶因為天災人禍而在的後世(主要是商代以後)散軼或殘缺,後由戰國以後至今兩千余年的中醫學有識之士輯軼、整理、繼承,並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在知古通今的基礎上,建立起具有數十萬種的中醫文獻偉大寶庫。 甲骨文中一些疾病與治療方法方式的記載,八千年以前跨湖橋先民已經掌握原始針灸技術,大汶口文化遺址5000-5200年以前曾經實施過的成功開顱術,都可予以充分證明!古代經典中醫史
中醫穴道圖表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的發展出現了一片繁榮,以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家為代表的河間學派、易水學派等中醫流派出現,極大的補充了中醫學的理論,提出了許多新見解和新思路。明清以後,隨著瘟疫的大範圍流行,醫學家們有感於用治療狹義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的不足,經過數代醫學家的努力,終於形成了一整套治療溫病的理論方法,溫病學派誕生。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又一次的總結,對醫學和自然科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古代藏醫掛圖
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了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現代中醫史
1996年,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和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基礎理論
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臨床中醫
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彆強調「整體觀」。精氣學說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互生、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五行學說
五行生剋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藏象學說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于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于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經絡學說
參見:針灸學及腧穴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本草綱目》
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現代中醫基礎理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
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辯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現代氣本質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統一體廣義波。 分形分維經絡分形分維的經絡扁鵲
解剖結構,非平滑,非管,粗糙,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分形經絡模型。分形經絡的分形維數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分形幾何中最簡單的二分陰陽分形集的分形維數五行分形集自相似、多層次的五行分形集的分形維數 數理陰陽陰陽的數理定量分形藏象五系統五臟六腑的分形維數 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理論有理
三元理論認為:「疾病萬千,不離三元。何謂三元?毒郁虛」。 三元醫學理論認識疾病,認為世界的萬千疾病的病因、病機、辯證、治療,不離三個字:「毒郁虛」。 毒就是有熱了,上火了,血熱了,濕熱,傷風、傷寒了。有菌性炎症、無菌性炎症,造成身體的腫脹、滲出、疼痛和器官損害壞死變性的改變。 郁就是身體的各種不流行、不通暢、即郁滯不通。包括氣、血、痰、濕、食、水在體內造成的不暢或堵塞。氣滯則脹,血滯則青或疼痛,痰阻則難咯或出現神志病變,濕盛則沉重,食積則不消,或大便艱。水停則脹如腹水。 虛就是不足,即氣血陰陽的不足。氣虛無力,血虛則無華色,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世界的萬千疾病 ,有毒了,不通了,虛弱不足了,除此三者,沒有別的病。無毒無虛腑臟經絡通暢,則無病。這就是武學文中醫主任醫師的「三元醫學理論」。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和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就是醫學的整體觀念,治病時辨證論治,要分清毒郁虛,提綱挈領地認識疾病。整個自然界是一元,一元產生陰陽二氣(即自然界相互對立又依存著的兩種屬性,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從陰陽的二元論到毒郁虛的三元論,才更適合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三元論能統領疾病的各種辨證方法(陰陽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八綱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任何以一種辨證方法和其它辨證方法割裂開來,或者以一種經典理論(如六經辨證)來限制和阻止其它醫學理論的發展,都是非常錯誤和不得人心的。 三元醫學理論的毒郁虛之間,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證關係。也不能把毒郁虛完全割裂開來。即毒中有郁有虛,郁中也有毒有虛,虛中也可以有毒有郁。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三中有一,或者三中有二,才能完整系統的認識疾病。發展傳播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1]。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正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西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明清以後,??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藥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鴉片戰爭以後,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但中醫在中國仍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較于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值得加以關注的包括:小針刀,傳統藥物注XX製劑,科學中藥等。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2]。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基礎理論
氣概念的革命 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即"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1998年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 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藏象分形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經絡醫學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出錯)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Vernejoul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XX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現代氣概念
1996年,鄧宇等: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統一體」。既是流動著的「『物質-能量-信息』混合體」統一物。「『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統一體」,物質、能量、信息』混合體統一流」中醫氣的本質。 李德新: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說 1962年,危北海:,『氣的兩義說』。 羅石標:在六十年代初期『氣的功能說』(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氣的物質說』1959年?。 氣是統一場說 黃坤儀等:人體氣場說 李梢等:氣與熵流說 吳邦惠:氣的序參量說實踐方法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這種方法既不同於簡單的局部對症治療,又有別于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不分性質、一方一葯治一病的辨病治療方法。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彩,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氣功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葯膳為代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來還湧現出了一批傳統藥物注XX製劑,被用於肌肉和靜脈注XX。此外,絕大多數藥物均為天然動、植、礦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學品,加之多為復方製劑,配方時可採用相應的拮抗措施。中西醫學比較
自從現代醫學從西方傳入中國之後,兩種醫學體系的比較就一直在進行。反對中醫的人曾使用「新醫」、「舊 醫」來稱呼它們;支持中醫的人曾使用「西醫」、「國醫」這樣的名稱。當代比較中立的稱呼是「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醫學理論體系
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大致上可分成: 「擬人論醫學體系」(神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超自然物(神靈)力量所造成的,如撒旦、鬼、神祇等,巫醫、乩童、符咒等即屬於此類。 「自然論醫學體系」(經驗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氣候的變化、飲食習慣、人情緒變化等。中醫學、阿育吠陀、順勢療法等即屬於此類。 「科學論醫學體系」(實驗設計):經由設立假說、實驗設計,並利用演繹、歸納等方法呈現結果,或借由科學儀器偵測所產生的醫學,是近現代醫學的主流,例如西醫。 其中前面兩者被歸類為傳統醫學或替代醫學,而後者則屬於現代醫學的主流。思維方式
中醫診斷疾病是依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病及辨證,但也有隻辨病不辨證(例如急症或有專病專方時),或只辨證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難雜症、或調理體質等)的情況。與西醫在診斷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醫常會強調「辯證」。 以感冒為例,西醫師會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細菌性的感染,會鑒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併肺炎;但這些診斷對中醫師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以中醫的觀點,需要分辨的是,這是屬於風寒或風熱;若屬風寒則又辨屬於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屬風熱則辨別病邪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等。 治療思維 中醫主要通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方法,幫助人體驅除病邪,恢復正氣。其思維可簡約為攻補二類,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補、或攻補兼施。傳統上,臨床進行攻補有八個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稱為八法。 有些中醫學家認為,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疾病,掌握主證,選擇對證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證論治的本來面目。 現代中醫也有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尤其在中國大陸,利用現代醫學檢測方法輔助診斷,中醫師可兼用中藥與西藥病患治療。 西主要通過醫學器械、化學檢驗確定病情,然後使用化學製劑、先進醫療設備達到殺死病源體或抑制治病途徑而治疾病,稱為對抗療法。 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頑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時,或者因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獲得的醫療資源所限,沒有治療的辦法時,會求助於中醫。但絕大多數人在外科、及病情惡化快速的嚴重病變的情況下求助於西醫。 一種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西醫中比在中醫中有明確的統計數字可依循。療效驗證
傳統上,中醫借由脈象及病人服藥后癥狀的變化等來判斷療效。有些中醫認為中醫學很難進行對比試驗,但現代研究中醫學的學者,亦建立多種實驗動物模型或XX臨床人體實驗,進行對比試驗,來驗證方劑或中藥的療效。 西醫的治療方法和藥劑則是要通過科學的對比試驗(比如使用安慰劑對比)來確認效果。知識傳播
中醫的典籍大多成書于古代,如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東漢的《傷寒論》、明朝的《本草綱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語、歌訣記載,今人不易了解,而增加傳播的難度。古代中國官方亦不斷蒐集修訂各類中醫典籍,成為官修醫書,並設有考試制度,而在民間則多以師帶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近現代則成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等,對中醫學進行的系統整理、研究、教學,而在民間也保留部分師帶徒及家傳方式。 西醫則是根據成文的知識體系進行,如果某種治療方法或藥劑不對或有效,這種知識能很快得以傳播。 一般認為有經驗的老中醫醫術較高明,經驗對療效有明顯的決定作用。由於中醫強調的辯證方法借用中國哲學中陰陽五行的詞彙來描述,使得經驗很難以被了解。而在醫經、本草、醫案、醫話等各類中醫典籍中,均詳細記載了各種方劑、中藥的使用時機、炮製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誤用后的癥狀及救治方法等。診斷方法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這種方法既不同於簡單的局部對症治療,又有別于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不分性質、一方一葯治一病的辨辨證施治
病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加以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癥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濕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藥、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藥、僅針對某一癥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葯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治療方法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彩,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氣功、布氣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葯膳為代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前二者統稱針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來還湧現出了一批傳統藥物注XX製劑,被用於肌肉和靜脈注XX。此外,絕大多數藥物均為天然動、植、礦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學品,加之多為復方製劑,配方時可採用相應的拮抗措施。 相較于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例如:小針刀,傳統藥物注XX製劑,科學中藥等。學科分類
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后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黃帝內經
、祝由書禁科。明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併為一科,故只分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