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n. gonorrhoeae)為嚴格的人體寄生菌,常存在於急性XX炎與XX炎的膿性分泌物的白細胞中,形態染色類似於腦膜炎球菌。
簡介
引發
淋病的
病原體是「淋病奈瑟氏菌」,即俗稱的淋球菌。這種
病菌擁有
自我調節能力,能夠通過
變異獲得
抗藥性,或者至少使
藥物的
療效下降,並且它正在對越來越多種類的
抗生素發展出這種
免疫力。先是
青黴素對它
失效,再是
四環素,
環丙沙星,而現在到了
頭孢克肟。
發現
1879年,奈瑟從35例急性XX炎、XX炎及
新生兒急性結膜炎病人的分泌物中,
分離出淋病
雙球菌。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
血清培養基上培養淋球菌獲得成功,將菌種
接種于健康人的XX內也可產生同樣的
癥狀。至此,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體的
結論始告成立。
形態
形態與染色淋球菌呈卵圓形或豆形,菌體長0.6~0.8µm,寬約0.5µm。常成對排列,鄰近面扁平或稍
凹陷,像兩粒
豆子對在一起。無
鞭毛,不形成
芽孢。在急性感染的機
體內,其形態較典型,多位於細胞漿內。
慢性期則在細胞外。淋球菌
革蘭染色
陰性。用鹼性
美藍染色時,菌體呈藍色。用Pappehheim Saathof染色時,菌體呈
紅色,背景為天藍色,十分清晰。
結構
菌體結構淋球菌的致病主要與菌體外面的結構有密切關係。淋球菌外面結構為外膜,外膜的主要
成分為膜
蛋白、
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菌黏附於人體
黏膜上,通過細胞吞噬作用進人細胞,在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細胞
崩解,淋球菌
擴散到黏膜下層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於XX腔和口腔
上皮細胞表面,有致病力及
傳染性。
淋球菌較為嬌嫩,最怕乾燥,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36℃、含2.5%~5.0%
二氧化碳的條件下
生長,其生長的最適pH為7.0~7.5。淋球菌有
自溶現象,離開人體后,菌細胞可自行
溶解,「自殺身亡」,即使不自溶也會在短
時間內失去傳染性。淋球菌對外界理化
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差,在完全乾燥的
環境中1~2h即死亡,但若附著于衣褲和
被褥中,則能
生存18~24h,在厚層
膿液或
濕潤的物體上可存活數天。在50℃僅能存活5min。淋球菌對常用的黏膜
殺菌劑抵抗力很弱。中科院微生所以常用的嬌妍
潔陰洗液作測試,淋球菌在嬌妍潔陰洗液作用下1min內全部被殺滅,淋球菌對可溶性銀鹽也很敏感,1∶4000
硝酸銀溶液可使其在7min內死亡,使膿液中的淋球菌2min內死亡。1%
苯酚(石炭酸)溶液能在3min內將其殺滅。除耐葯
菌株外,淋球菌對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
最小抑菌濃度逐漸有所
提高。
培養
淋球菌培養要求高,一般不易培養,需在培養基中加入
腹水或
血液。它是嗜二氧化碳的
需氧菌,在RH6.5-7.5,溫度35-37℃,含5%-10%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迅速。抵抗力弱,不耐乾燥和寒冷,42℃存活20分鐘,50℃僅存活5分鐘,100℃立即全部死亡,對一般
消毒劑敏感,對
磺胺、青黴素較敏感,但易產生
耐藥性。國內採用
巧克力瓊脂或血瓊脂培養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選擇地
抑制許多其他
細菌生長。在36℃,70%
濕度,含5%-10%CO2(燭缸)環境中培養,24-48小時觀察結果。培養后還需進行菌落形態,
革蘭氏染色,
氧化酶試驗和糖
發酵試驗等
鑒定。
宿主
人類是淋球菌唯一的自然宿主,淋病主要由性接觸而
傳播。淋球菌侵入泌尿XX系統繁殖,男性發生XX炎,女性引起XX炎和XX頸炎。如
治療不徹底,可擴散至XX系統。
胎兒可經
產道感染造成新生兒淋病性急性結膜炎。人類對淋球菌無自然免疫力,均易感,病後免疫力不強,不能防止再感染。
1.發病機制
(1)對上皮的親和力:淋球菌對柱狀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別的親和力。男女性XX,女性XX覆蓋柱狀上皮和移行上皮,故易受淋球菌侵襲,而男性舟狀窩和女性XX為復層扁平上皮覆蓋,對其抵抗力較強,一般不受侵犯,或
炎症很輕,故成年婦女
淋菌性XX炎少見。XX由於XX黏膜為柱狀上皮,因此易於受染。
皮膚不易被
淋球菌感染,罕見有
原發性淋球菌皮膚感染。人類對淋球菌無先天免疫性,痊愈后可發生再感染。
(2)黏附:淋球菌菌毛上的
特異性受體可與黏膜細胞相應
部位結合;其外膜蛋白Ⅱ可
介導黏附過程;它還可釋放IgAl分解酶,
抗拒細胞的
排斥作用。這樣,淋球菌與
上皮細胞迅速黏和。微環境中的
酸鹼度、
離子橋、疏水結構和
性激素等也可促進黏附過程。
(3)侵入與感染:淋球菌
吸附於上皮細胞的
微絨毛,其外膜蛋白I
轉移至
細胞膜內,然後淋球菌被細胞吞噬而XX細胞內。淋球菌菌毛可吸附於XX上,可迅速上行到XX管。XX管的
黏液可暫時阻止淋球菌至宮腔,而在XX的柱狀上皮細胞內繁殖致病。淋球菌一旦侵入細胞,就開始
增殖,並
損傷上皮細胞。細胞溶解后釋放淋球菌至黏膜下間隙,引起黏膜下層的感染。
(4)病變形成:淋球菌侵人黏膜下層後繼續增殖,約在36h內繁殖一代。通過其
內毒素脂多糖、
補體和IgM等
協同作用,形成
炎症反應,使黏膜
紅腫。同時,由於白細胞的聚集和死亡,上皮細胞的
壞死與
脫落,出現了膿液。
腺體和隱窩開口處病變最為嚴重。
(5)蔓延播散:淋球菌感染后造成的炎症可沿泌尿、XX道蔓延播散,在男性可擴展至
攝護腺、
精囊腺、
輸精管和XX,在女性可蔓延到XX、
輸卵管和
盆腔。嚴重時淋球菌可XX血液向全身各個
組織器官播散,導致播散性感染。
2.耐葯機制
(1)耐葯菌株的類型:到目前為止,發現了4種耐藥性淋球菌菌株。
①PPNG菌株:為由細菌的
質粒介導的耐青黴素菌株。近年來,已分離出不同質粒型的PPNG菌株。
②CMRNG菌株:是由細菌
染色體介導的耐葯菌株。其耐
葯譜廣泛,包括青黴素、四環素、
頭孢菌素、
鏈黴素和
大觀霉素等。
③TRNG菌株:為由細菌質粒介導的耐四環素菌株。
④耐
氟喹諾酮菌株:是由
細菌染色體介導的耐葯菌株,耐葯譜包括環丙沙星、
氟哌酸和
氧氟沙星(
氟嗪酸)等。
(2)耐葯菌株產生的原因:
①PPNG菌株:該菌株具有一種染色體外
遺傳物質,稱質粒,系由嗜血菌屬獲得的控制酶所產生,並可遺傳給後代。質粒使胞質中攜帶耐藥性的
基因R因子突變,從而帶有產生β-
內酰胺酶的密碼。此酶可裂解青黴素的β-內酰胺環,使其失去
抗菌作用。
②CMRNG菌株:淋球菌染色體中的許多遺傳
位點都可發生
基因突變,從而改變了
藥物作用位點,導致耐藥性的產生。
③TRNG菌株:其耐葯原因的具體
細節尚不清楚。
④耐氟喹諾酮菌株:涉及淋球菌染色體中數個遺傳位點的基因突變,不同位點的
聯合突變決定耐葯的程度和方式。已報道有3種耐葯機制:gyrA基因編碼的DNA
旋轉酶A亞單位發生突變;parC基因編碼的DNA拓撲
異構酶Ⅳ發生突變;細胞內藥物
累積量減少。
(3)促使淋球菌耐葯的因素:
①抗生素
劑量不足:使淋球菌長期處於亞治療劑量的作用下,日久便產生對青黴素類的耐藥性。
②
濫用抗生素進行預防:已證明,隨意
使用青黴素作
化學預防很容易促進青黴素耐葯菌株的產生。
③抗生素多劑量治療:抗生素多劑量治療更易在體內選擇出氟喹諾酮類耐藥性
增高的淋球菌菌株
檢查
微生物學檢查主要是採取XX
膿性分泌物塗片,革蘭氏染色
鏡檢,如在中性粒細胞中發現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時,就有
診斷價值,必要時進行分離培養。對
患者應早期
用藥,徹底治療。
2011年10月12,英國發現淋球菌具抗藥性,英國的
醫生們原先用於治療淋病的抗生素藥物正在變得不再有效,因為引發這種XX
疾病的病菌正在發展出抗藥性。英國健康保護局(HPA)表示,即將迎來一個轉折點,屆時對於這種疾病將無能為力,除非出現新的
療法。在現在這一階段,醫生們必須開始停止使用之前治療時
常規使用的藥物
頭孢克肟,轉而使用兩種更加
強力的抗生素藥物。其中一種是
口服藥片,另一種是注XX
藥劑。英國健康保護局認為面對病菌已經提升的抗菌能力,採用更加強力藥物的做法是必要的。
治療
西醫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 對淋病,應遵循以下原則進行治療。 (1)儘早確診,及時治療:首先,患病後應儘早確立診斷,在確診前不應隨意治療。其次,確診后應毫不遲疑地立即治療,切莫坐失良機。 (2)明確
臨床類型:
判斷是否為單純型,或有
合併症型,或播散型。臨床分型對正確地指導治療極其重要。 (3)明確有無耐葯:明確是否耐青黴素,耐四環素等,這也有助於正確地指導治療。 (4)明確是否合併
衣原體或
支原體感染:若合併衣原體或支原體感染時,應擬訂
聯合化療方案進行治療。 (5)正確、足量、規則、全面治療:應選擇對淋球菌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盡可能作
葯敏試驗,
過敏試驗或β-內酰胺酶測定。藥量要充足,療程要正規,用藥方法要正確。應選擇各種有效的方法全面治療。 (6)嚴格考核療效並追蹤觀察:應當嚴格
掌握治愈標準,堅持療效考核。只有達到治愈標準后,
才能判斷為痊愈,以防
複發。治愈者應堅持定期複查,觀察足夠長的一段時期。 (7)同時檢查、治療其性伴侶:患者夫妻或性伴侶雙方應同時
接受檢查和治療。
2.一般療法 (1)性隔離:禁止XX。 (2)休息:伴有
高熱,嚴重合併症的STD患者要適當休息,必要時應卧床休息。 (3)維持水,
電解質、
糖水化合物的必須與平衡,補充高糖,
高蛋白飲食。 (4)用嬌妍潔陰洗液清洗或灌洗XX,消毒、抑菌。
3.全身療法 治療淋病的藥物很多,但應以高效、安全和價格適宜為原則進行選擇。 ①青黴素類:通過破壞菌壁
合成而起殺菌作用。此類藥物適於治療非耐
青黴素酶的淋球菌(PPNG)引起的淋病,是
本病的「標準療法」。然而,在治療前不作葯敏試驗,將其作為常規療法是
不適當的,當PPNG菌株的流行率大於5%時,不應採用青黴素類治療,而應選用其他
製劑。加服
丙磺舒的目的是減慢青黴素自
腎臟排出,並減少其與血漿蛋白結合,提高血內
水平,延長
半衰期,以充分發揮其抗菌作用。 ②β-內酰胺酶抑製劑:PPNG菌株對青黴素和一些頭孢菌素耐葯的原因,主要是產生了β-內酰胺酶所致。
棒酸和
青黴烷碸是
抗菌活性很弱的化合物,與含β-內酰胺環的抗生素聯合應用時,通過抑制-內酰胺酶,保護抗生素免受破壞,可抑制PPNG菌株的生長,但對非PPNG菌株則不發揮顯著意義的作用。 棒酸和青黴烷碸的
葯代動力學特點分別與
阿莫西林(羥
氨苄青黴素)和
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相似,各適於與後者聯合使用。 ③
氨基糖甙類和氨基環狀糖醇類:主要作用為抑制
菌體蛋白合成。用於治療對青黴素耐葯或過敏的患者。前一類常用者有
慶大霉素(gentamycin)、
卡那霉素(kanamycin)、
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霉素)和
奈替米星(
乙基西梭霉素);后一類藥物主要是大觀霉素(
淋必治),它對PPNG菌株和非PPNG菌株引起的
單純型淋病的治愈率高達98%以上,對有合併症型淋病也有極佳的療效;並且,該葯與青黴素和
頭孢菌素類不產生
交叉耐藥性,使用安全,是治療淋病的最佳藥物之一。 目前,在一些地區已出現了耐大觀霉素的淋球菌菌株。其換代
產品trospectomycin的
抗菌譜較大觀霉素寬,包括Gram
陽性菌、陰性菌、
厭氧菌和衣原體,並且,它的組織內濃度更高,半衰期更長,因此對淋病
效果更好,還對衣原體性XX炎有較好的療效。 ④頭孢菌素類:具有破壞菌壁和抑制菌體蛋白合成的作用。雖也屬於含β-內酰胺環的抗生素,但它們對β-內酰胺酶比較
穩定或十分穩定,因此,對PPNG菌株和染色體介導的耐葯菌株所致的淋病,常能有效地取代青黴素類。大觀霉素耐葯菌株的出現使它們成為可行性代用品。 常用的頭孢菌素有
頭孢唑林(cefazolin)、
頭孢西丁(cefoxitin)、
頭孢呋辛(
西力欣)、
頭孢噻肟(cefotaxime)、
頭孢哌酮(先鋒必)、
頭孢唑肟(
益保世靈)、
頭孢他啶(
復達欣)和
頭孢曲松(
頭孢三嗪)。其中以頭孢曲松(頭孢三嗪)和頭孢他啶療效較佳。拉氧頭孢(氧雜頭霉唑)在
腦脊液中濃度很高,很適於治療淋菌性腦膜炎。 ⑤氟喹諾酮類:通過抑制DNA旋轉酶而抑制菌體DNA及蛋白合成。治療淋病常用的製劑有
諾氟沙星(氟哌酸)、
依諾沙星(
氟啶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和環丙沙星(
環丙氟哌酸)等。在體外試驗中,它們對PPNG菌株和非PPNG菌株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據
報告,諾氟沙星(氟哌酸)對單純型淋病的治愈率為97%,依諾沙星(氟啶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和環丙沙星(環丙氟哌酸)治療淋病的效果很好,對
衣原體感染也有一定的療效。 近年,用嬌妍潔陰洗液清洗或灌洗XX,消毒、抑菌
配合口服藥治療效果尚佳。 ⑥四環素類:通過抑制菌體蛋白的生物合成而發揮作用。對淋病也有較好的療效,但不作為
一線用藥。常用的有四環素(tetracycline)、
多西環素(
強力霉素)和
米諾環素(
美滿霉素)等。 ⑦
大環內酯類:抑制菌體蛋白的生物合成。不作為一線用藥,主要用作四環素類的替代品。近來報告,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單劑量1.0g對無合併症淋病的治愈率為96.4%,對同時合併衣原體感染的治愈率為100%。 ⑧
氯黴素類:抑制菌體蛋白的生物合成。常用
甲碸霉素(將克)單劑量2.5g,對無合併症淋病的治愈率為93%。 ⑨
林可霉素類:在體內組織濃度高,低毒,安全,對厭氧菌有良效。常用
克林霉素(
氯潔霉素)治療
盆腔炎。 ⑩
利福霉素類:對Gram陰性和陽性菌的作用均很強,且對
麻風桿菌、
病毒、衣原體感染有效。常用藥物有
利福平(rifampin)和
利福定(rifamdin)等。 ⑪
磺胺類:對Gram陰性和陽性菌均有較強的
抑製作用。常用的藥物有
磺胺甲惡唑(
新諾明)、磺胺甲惡唑/
甲氧苄啶(
復方新諾明)及丙磺舒等。
4.局部療法局部療法僅作為抗菌療法輔助措施,起清潔、去除分泌物等作用。 (1)泌尿XX器淋病: ①可用嬌妍潔陰洗液清洗局部,並消毒、抑菌。 ②也可用
苦參30g,
野菊花30g,
銀花20g,
黃柏20g,
蛇床子20g,
白礬15 g,
側柏葉15g,水煎外洗患處。 (2)
淋菌性眼炎:應用等滲
鹽水或
眼科緩衝液沖洗患眼,清除分泌物,每2小時1次。沖洗後用0.5%紅黴素
滴眼液或1%硝酸銀滴眼液點眼。 (3)淋菌性
咽炎:可用ecu漱口水或
溶菌酶片口含。
5.手術療法 (1)淋菌性盆腔炎: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發生輸卵管
卵巢膿腫,經48~72h
積極治療無效或XX者,應手術
切除病變組織,清洗
腹腔,放置
引流,並盡量保留
生育功能。 (2)
慢性淋病:慢性淋病併發明顯的XX狹窄者,可行XX擴張術或XX環狀切除術。
6.治愈標準與療后觀察 (1)治愈標準:在治療結束后3周內,無性接觸的情況下,符合下列標準即可判為治愈。 ①臨床癥狀和
體征全部消失。 ②
尿液澄清透明。 ③男性應在臨床癥狀消失后2周,經
攝護腺按摩,並全程尿及分段
尿沉渣取材,女性應在臨床癥狀消失后1周從XX口或XX口取材,分別作攝護腺按摩液、尿沉渣或分泌物塗片和培養,每5~7天1次,連續2次淋球菌培養均陰性。 值得
注意的是,PCR是通過檢測淋球菌隱蔽質粒上的CppB基因存在而確定淋球菌有無的,部分患者治愈后,XX在一段時間內尚存在有已殺死的含CppB基因無害性、無繁殖力的菌體及其碎片,儘管塗片和培養未
檢出淋球菌,但PCR可
擴增CppB基因,仍可得到陽性結果。因此,PCR檢測結果不能作為淋病治愈的
指標。 (2)療后觀察: ①對青黴素類治療的
病例,治療結束后3~7天仍持續有淋病表現者,要考慮可能為PPNG菌株感染。應選用針對耐葯菌株的藥物進行治療。 ②經上述治療后,仍有淋病表現者,可能系對大觀霉素或頭孢曲松(頭孢三嗪)耐葯。應作
藥物敏感試驗,改用敏感藥物。 ③經過治療后,淋病又複發,則為再感染或
重複感染,不一定是治療失敗。應對患者進行宣傳
教育,並對其性伴侶進行檢查,診斷,必要時予以治療。使用藥物如(淋克凈組合) ④性伴侶的
處理:凡在1個月內和淋病患者有過性
接觸者,均應進行預防XX。如有淋病證據者,則應按淋病的治療方案接受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
中藥可作為淋病治療的輔助措施,決不可將其當作主要治療手段,可結合用嬌妍潔陰洗液清洗或灌洗XX,消毒、抑菌。忽視抗菌治療,否則只會貽誤
病情,造成本病遷延不愈。
內治法 (一)
濕熱毒蘊(
急性淋病)XX口紅腫,
尿急,
尿頻,
尿痛,淋瀝不止,
尿液混濁如脂,XX口溢膿,嚴重者XX
粘膜水腫,附近
淋巴結紅腫
疼痛,女性XX充血、觸痛,並有膿性分泌物,可有
前庭大腺紅腫
熱痛等;可有
發熱等全身癥狀;
舌紅,
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
外感熱毒,濕熱穢濁之邪,侵及馬口,郁于
肌膚,故見XX口紅腫;濕熱毒邪下注
膀胱,膀胱
氣化不利,故尿急,尿頻,尿痛,淋瀝不止,或見尿液混濁如脂;
濕毒熾盛,則XX粘膜水腫,附近淋巴結、前庭大腺紅腫疼痛;熱盛肉腐,則XX口溢膿,XX有膿性分泌物;濕毒蘊伏
血絡,則XX充血、觸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毒蘊之象。 治法:
清熱利濕,
解毒化濁。
方葯:龍膽瀉肝湯酌加
土茯苓、
紅藤、草蘚等。熱毒人絡者,合清營湯加減。 (二)
陰虛毒戀(慢性淋病)
小便不暢,短澀,淋瀝不盡;
腰酸腿軟,
五心煩熱,酒後或疲勞易發,食少
納差,女性
帶下多;舌紅,苔少,
脈細數。 辨證分析:久病
體虛,或房勞過度,以致正虛毒戀不出,下注膀胱,故見小便不暢,短澀,淋瀝不盡;女性濕熱邪毒擾及
胞宮,故見
白帶增多;
腎陰虧虛,
虛熱內生,則腰酸腿軟,五心煩熱;
酗酒致濕熱內生,疲勞更傷
正氣,故病情複發;
脾虛不運,故見食少納差;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毒戀之象。 治法:
滋陰降火,利濕祛濁。 方葯:知柏地黃丸酌加土茯苓、萆蘚等。
外治法 用嬌妍潔陰洗液清洗或灌洗XX,消毒、抑菌。或可選用土茯苓、
地膚子、苦參、
芒硝各30g,煎水外洗局部.每天3次。 亞特蘭大政府研究人員報道,淋病變得越來越難治了,它已對兩種抗生素耐葯。疾病控制中心報道,在夏威夷,性
傳染性疾病的菌株對常規治療--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e)的耐藥性從1997年的1.4%猛增到去年的9.5%。在堪薩斯市的Mo,在12個病人中發現淋病對一種新的抗生素--
阿齊紅黴素(azithromycin)產生耐葯。 政府建議應用其他3種抗生素治療淋病,它們都很貴。一個CDC的
流行病學家,Susan Wang說,淋病的葯耐菌株從亞洲傳入,在美國本土產生類似的耐藥性也就不可避免了。在1980年代,淋病對青黴素和四環素產生了類似的耐藥性,致使這些抗生素失效。
使用
中草藥治療淋病要根據患者患病的不同時期、不同癥狀辨證施治。患者因不潔XX,感染濕熱邪毒,蘊于
下焦,以致出現白帶量多,XX紅腫的急性期癥狀;如果未經治愈,淋毒留戀,日久會耗傷
腎精,造成腎精已虧而淋毒未去,
正虛邪實;也可能因為患者縱慾過度,
勞傷腎精,又恰逢外感淋毒濁邪,邪毒乘虛而入,形成正虛邪實的情況。以中藥口服治療淋病,不僅有良好抗菌
消炎使用,還可以扶助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力。另外,中藥外治也是中醫治療淋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緩解局部癥狀。 外治方: 處方①(《
皮膚病XX獨特秘方絕招》):生軍粉10克
魚腥草60克 黃柏12克 明礬5?克
烏梅3個 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鐘。用於治療急性淋病。 處方②(《實用男女病XX臨床手冊》):
敗醬草1000克 具有清熱解毒
消腫的作用。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30分鐘,去渣待涼,分2次沖洗
前陰。每日1劑。 處方③(《實用男女病XX臨床手冊》):銀花20克 蒲公英20克。 水煎洗滌XX,每日數次。
食療方法
患淋病淋病後,飲食宜清淡,
多飲水,忌食
辛辣之品,也不能飲酒,常常有一些患者因為飲酒使病情加重或複發。下面介紹一些食療方供參考。 1.
滑石粥 來源:《
壽親養老新書》 原料:滑石30g,
瞿麥10g,
粳米30~60g。 製作:先將滑石用布
包紮,再與瞿麥同入水中煎煮,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稀粥。 用法:
空腹服用。 適應證:主治淋病屬
濕熱證者。 2.冬葵湯 來源:《
藥性論》 原料:
冬葵葉200g。 用法:煮湯食。 適應證:淋病屬濕熱證者。 3.
石韋湯 來源:《貴州草藥》 原料:石韋15g,連線草15g,
豬鬃草15g。 用法:水煎取汁,代茶頻飲。 適應證:各型淋病。 4.葵根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