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翹散是治療溫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劑。治當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方中重用銀花甘寒芳香,清熱解毒,辟穢祛濁,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輕宣透表,共為君葯;薄荷辛涼,發汗解肌,除風熱而清頭目,荊芥、豆豉雖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與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為臣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葉、蘆根甘寒輕清,透熱生津,均為佐葯;甘草並能調和諸葯,以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劑。
銀翹散出自
《溫病條辨》,是吳瑭論治溫病所創
第一方。吳氏倡導用
三焦辨證闡述溫病發生、
發展、
傳變規律和
判斷預后,
主張立法
處方緊扣
病機。銀翹散為溫病初起,邪在
上焦所設,並隨證加減,衍生出多個變方。銀翹散在《溫病條辨》中的地位猶如桂枝湯之於《
傷寒論》。上焦篇第四條:「太陰
風溫、
溫熱、
溫疫、
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
惡寒而咳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第五條:「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余症悉減者,減其制。」
方劑
【方名】 銀翹散
【
別名】銀翹
解毒散
【出處】 《溫病條辨》卷一。
銀翹散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連翹一兩(30克) 銀花一兩(30克) 苦桔梗六錢(18克) 薄荷六錢(18克) 竹葉四錢(12克)
生甘草五錢(15克)
荊芥穗四錢(12克)
淡豆豉五錢(15克)
牛蒡子六錢(18克)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葯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人
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加入蘆根適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
比例酌情增減。)
【方歌】 銀翹散治上焦痾,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平劑用時多。
【方劑速記法】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
想象:河牛吃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化裁】 若
胸膈悶者,加
藿香3錢,
鬱金3錢,護
膻中;渴甚者,加
花粉(清熱生津);項腫
咽痛者,加
馬勃、
玄參(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因其辛溫
發散而動血),加
白茅根9克,側柏炭9克,
梔子炭9克,清熱
涼血以止衄;咳者,加
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細
生地,
麥冬,保
津液;再不解,或
小便短者,加
知母、
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
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附註】
銀翹解毒散(《全國
中藥成藥處方集》西安方)。本方改為
丸劑,名「
銀翹解毒丸」(見《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改為
片劑,名「
銀翹解毒片」(見《中國
藥典》一部);本方改為
膏劑,名「銀翹
解毒膏」(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常用於溫病範圍的各種
疾病,如
急性支氣管炎、
肺炎、
流感,
百日咳、
腮腺炎、
麻疹、
水痘、急性
喉頭炎等屬
外感溫邪,有肺衛症者。
與甲型H1N1的關係
銀翹散是中國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藥「
金花清感方」的基礎方。
1.《溫病條辨》:本方謹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
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
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
手太陰葯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
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銀翹散
2.
《成方便讀》:銀翹散,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
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
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3.《
方劑學》: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於肺,所以說「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
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
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熏
口咽,故
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
咳嗽。治當辛涼解表,
透邪泄肺,使熱
清毒解。吳氏宗《素問·至
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為君葯,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具芳香辟穢解毒之功;臣葯有二,即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葯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葯。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於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製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于本方後有「衄者,去荊芥、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
丹皮、
大青葉,倍
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為是。至於用法中「香氣大出,即取服,匆過煮。」此說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藥理作用
①解熱作用《
中醫雜誌》(1986;3:29):對2·4-
二硝基酚所致的
大鼠發熱,本方有強而迅速的解熱作用。注XX發熱劑后,對照鼠
體溫于30分鐘內上升 1℃以上,2小時才逐漸
恢復正常,而灌取銀翹散袋泡劑10g/kg后,可完全
抑制大鼠的發熱
反應,整個
實驗期間大鼠體溫均保持于正常狀態。銀翹解毒片在倍量時也有一定解熱
效果。②對
免疫功能的影響《中醫雜誌》(1986;3:219):
小鼠實驗表明,本方不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對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對肝、脾、
胸腺重量也無明顯影響,但對
腹腔巨噬細胞對雞
紅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細胞內
消化能力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強非
特異性吞噬功能。對以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
皮膚遲
髮型超敏反應,本方無論是煎劑、片劑及袋泡劑均有顯著的
抑製作用。此外,對於
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膚被動
過敏反應,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髮型超敏反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表明本方僅具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
臨床醫案
1.風溫發疹 王某,男,3歲。初診:1960年3月3日。
主訴:患兒昨晚起發熱,體溫38. 6℃,伴咳嗽、
噴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黃。診查:全身皮膚遍起紅疹,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
脈象浮數。辨證:
溫邪犯肺,肺氣不宜,鬱熱波及營血,外發成疹。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
透疹。以銀翹散加減。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薄荷5克 豆豉6克 牛蒡子10克 桔梗5克 竹葉6克 蘆根15克
浮萍6克。
隨訪:服上藥兩劑后,熱退疹消而愈。(董建華醫案,錄自董建華.1990.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
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風溫發疹,多因
熱邪內郁,侵入營血所致。疹小色紅高出皮膚,與斑
鮮紅成片隱於肌內有所不同。本例系風溫之邪侵襲肺衛,熱蘊
肌膚,肺衛失宣,故發熱咳嗽噴嚏;表邪不解,熱入
血絡,外發皮膚而見遍體紅疹。根據《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及疹當清透的治療原則,治以辛涼解表,宣肺透疹。方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涼宣肺透疹,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豆豉、竹葉以除
胸中煩熱,配蘆根以清熱生津,從而使溫邪得清,肺氣得平,波及
營分之熱亦除而病告痊愈。
2.風溫伏邪 王幼,發熱八日,汗泄不暢,
咳嗽痰多,
煩躁懊,泛泛嘔惡,且
抽搐有如
驚風之狀。腑行溏薄,
四末微冷,
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不揚,前醫作慢驚治。用參、術、苓、半、貝、齒、竺黃、
鉤藤等。煩躁
泛惡益甚,此乃風溫伏邪,蘊襲肺胃,蓄于
經絡,不能泄越于外,勢有
內陷之象。肺邪不解,反移
大腸則
便溏;陽明之邪不達,陽不通行則肢冷,不得與慢驚同日而語也。況慢驚屬虛,豈有煩躁懊之理;即曰有之,當見
少陰之脈證。今種種病機恐有
痧疹內憂也.亟擬疏透,以冀弋獲。荊芥穗4.5克 粉葛根6克 蟬衣2.4克 薄荷2.4克 苦桔梗2.4克 淡豆豉9克 銀花發9克 連翹4.5克 赤苓9克
枳實炭4.5克 炒
竹茹4.5克 藿香梗4.5克。
二診:服疏透之劑得汗甚多,煩躁泛惡悉減,面額項頸之間,有紅點隱隱,即痧疹之象。咳嗽痰多,身熱不退,
舌質紅,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伏溫之邪有外達之機,肺胃之氣宣塞不宣。仍從辛涼清解,
宣肺化痰,冀痧透熱退則吉。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丁甘仁.1960.
丁甘仁醫案.
上海: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
〔按〕此案曾被
誤診為慢驚,實為風溫伏邪蘊襲肺胃,勢有內陷之象。丁氏慮患兒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為大法。此案始終以辛涼清解、宣肺化痰為
治則,方用銀翹散加減,配伍精當,主治明確。
3.風溫 郭某,男,2歲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醫院。
病程與治療:發熱已十三日之久,
高熱不退,用身無汗,咳而微煩,診其
脈數,舌質微紅、
舌苔黃膩,此屬表邪未解,肺衛不宣,熱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
邪熱乃有外出之路。處方:
蘇葉一錢
僵蠶一錢五分 銀花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桔梗八分 牛蒡子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 淡豆豉四錢 黃芩一錢 竹葉二錢 葦根五錢,一劑。
二診:
服藥后微汗而熱減,但仍咳嗽,舌苔灰膩,脈沉數,原方去銀花、豆豉,加
枳殼一錢再服。
三診:熱全退,咳嗽息,肺
水泡音減少,舌苔減為灰薄,
脈緩,此風熱雖解,肺胃未和,
濕熱未凈,以調和肺胃並通陽利濕為治。處方:連皮
茯苓二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苡仁四錢 桑皮二錢
冬瓜仁三錢
通草一錢 谷
麥芽各二錢。服二劑而愈。(高輝遠等.1972.蒲輔周醫案.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
〔按〕風熱久羈,表氣鬱閉,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蘇葉、僵蠶、牛蒡子辛以散風,銀花、連翹、黃芩苦以清熱,竹葉、葦根涼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濕,桔梗為
肺經引葯,豆豉發散鬱熱,所以得葯即汗而熱減。
4.熱毒瘡瘍 昊某,男,11歲。初診:1962年6月10日。主訴:
患者于三天前突然
惡寒發熱,兩天後右上臂陣發性
針刺樣
疼痛。
西醫診斷為右上臂
膿腫,
敗血症。予抗感染治療,並將右上臂膿腫切開
引流。但病員仍高熱,應邀
會診。診查:體溫39℃,
形寒發熱,口略渴,汗出。脈滑數,
舌質紅潤,微有
黃苔。辨證、治法:邪熱在
衛氣之間,當以辛涼透解,清熱解毒為治。處方:淡豆豉10克
焦梔子10克 荊芥10克 紫
地丁15克 銀花30克 連翹15克
蘆竹根30克 枯黃芩10克 竹葉10克 蒲公英30克 乳沒各6克 苡仁15克
赤芍藥10克。服上
方葯后體溫降至正常,
傷口愈合。後去梔、豉、荊芥、乳沒之屬,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續服,半月后病愈出院。(
王文雄醫案,錄自董建華.1990.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本案西醫診斷雖為右上臂膿腫,敗血症。但中醫辨證仍為邪在上焦衛氣之間,故當辛涼透解,清熱解毒,方用銀翹散合梔子豉湯加蘆根、竹葉等,因有瘡瘍腫毒,故在重用銀花、連翹的基礎上再加蒲公英、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療瘡。葯證相合,病必痊愈。
同名方劑
銀翹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雙花4錢,連翹4錢,荊芥2錢,杏仁2錢,麥冬2錢,犀角2錢,菊花2錢,玄參3錢,蘆根3錢,黃芩3錢,生地3錢,薄荷1錢,甘草1錢半。
【
功效】辛涼解熱。
【製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服2錢,蘆根湯送下。
【禁忌】忌
辛辣。
銀翹散-《鎬京直指》卷二
【來源】《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連翹3錢,銀花3錢,粘子3錢,荊芥2錢,
蟬蛻錢半,薄荷1錢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錢,
廣鬱金2錢,淡豆豉2錢。
【製法】上為末。
【用法】
口服。
銀翹散圖書
圖書信息
書名:難病
奇方銀翹散
作者:潘振亮等編
出版社:中國
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
時間:2005-3
頁數:240
ISBN :9787801565891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中藥品
內容簡介
銀翹散是最著名的古方之一,臨床應用範圍及其廣泛。本書彙集了銀翹散證治的理論、臨床與實驗的國內外研究資料,尤其突出其臨床應用,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按病證分類介紹,並綜合了國內外探索銀翹散作用機理等實驗研究的新發現,內容豐富、翔實,較為充分地反映了當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從事
中醫藥學習與
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可供中醫、
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的醫療、教學、科研人員和大中專院校學生以及其他對中醫藥感
興趣者參考。
目 錄
上篇 理論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銀翹散的組成
第二節 銀翹散的功效和應用
第三節 銀翹散的現代
劑型與製作工藝
第四節 銀翹散的衍生方
第二章 古今醫家論銀翹散
中篇
臨床研究
第一章
傳染病
第一節
流行性感冒
第二節 麻疹
第三節
風疹
第四節 水痘
第五節 手足口
綜合征
第六節 流行性肋腺炎
第
七節 流行性出血熱
第八節
猩紅熱
第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