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ài(四聲) xì(四聲) shu(四聲)
中醫病理名詞,指
病人的
脈搏變窄變細而且速率加快,屬於
陰虛內熱的
癥候,
治療用
滋陰清熱法。
人的正常脈搏快慢有序,粗細適度,沉穩而有規則,叫作正常
脈象,人的脈象失常,是生病的表現。
正常的脈象及診脈
正常的脈象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
平脈或
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
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鐘約60~90至,且
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
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
有神(脈
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
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診脈
中醫在
切診時,還十分
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
因素,以避免誤斷。如從
年齡看,脈象小兒多快于成人,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體多強健,脈多有力;老年人體
衰弱,脈來緩遲;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脈多稍浮;胖人脈象多沉伏。另外,當長途旅行、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飲酒、飽食、
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
飢餓時,脈較弱;氣候對脈象也有影響,如春天的脈象微弦(
春弦),夏季的脈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脈象微浮(
秋毛)、冬季的脈象微沉(
冬石)。至於「
反關脈」(脈不見於
寸口,而見於腕
關節的背側)、「
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
虎口),都因橈
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
病脈。
常見病脈
病證和脈象是密切相關的。中醫對病脈的分類不夠一致,有的分浮、沉、遲、數、虛、實六類;有的則述21脈、24脈、27脈或28脈不等。常見的病脈有:
浮在
皮膚,輕按即得,重按反弱,主
表證,有力為表實,
無力為
表虛。浮緊為
風寒,浮數為
風熱,浮緩多表虛。浮脈多見於各種急性
感染性疾病的
初期,
發熱而見脈浮時,一般可能是由於心搏排
血量增加,周圍
血管擴張,血管彈性阻力降低,
橈動脈充盈度XX所致。
沉居
筋骨,按之有餘,舉之不足,主
里證。沉數為里熱,沉遲為里寒,沉細為里虛,沉實為里實。沉脈的形成與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圍血管收縮,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有關。
脈來緩慢,一息不滿四至(一分鐘不到60次)。主
寒證或
陽虛。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經XX性
增高,或房室
傳導阻滯等引起。
脈來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
熱證。有力為實,無力為虛。主見於熱證,包括某些熱XX的全過程。如邪在衛分,則脈浮數;邪入
氣分,則脈洪數或滑數;邪入
營分,多
脈細數;邪傳
血分,則
脈細數或虛數。數脈可見於竇性
心動過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數脈多數而有力。若有
心肌XX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
減弱,心搏
代償性增加,以維持每分鐘的輸出量而見數脈的,則必是數而無力。
指下空虛,搏動無力。主
虛證(機體
功能衰弱,對疾病反應性降低)。因
氣不足以推動
血液運行,血不足以充盈脈道,故脈體空虛,脈來無力。可分
氣虛、
血虛、陰虛、陽虛。
應指有力,長大而堅。主
實證。
邪氣盛而
正氣不虛,病邪與正氣相搏,以致脈道堅滿,
三候有力。
大而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主熱盛、
暑證。浮大有力為洪,浮大中空為芤。由於熱
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
收縮壓增高,
舒張壓降低,
脈壓XX,血流速度加快,故脈來如洪水,氣勢滔滔。
脈來如線,細直而軟。主諸虛勞損,尤主陰虛、血虛。或見於水濕內阻。一般情況下,細弱為血虛,細數為陰虛。可能是由於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縮而脈細。
濕邪壓抑脈道,亦可見細脈,但必細而有力。細脈可見於
貧血、熱XX
後期或
慢性消耗性疾病。
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主血盛、
妊娠、
痰飲、
食積。有
生育能力的婦女,無病
月經停止而有滑脈時,應考慮是否
懷孕。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
平滑肌舒張,總的
外周阻力減少,血液變稀,
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飲病如慢性
肺病、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擴張、
肺氣腫等;食積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短細不暢,如刀刮竹,往來滯澀。主見於血少、
氣滯、
血瘀、精少,如久病體弱、貧血、
閉經、
肝硬化或
內臟瘀血等病。亦可見於
心絞痛、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脈來滯澀是
氣血運行不利的結果。血少、
精傷、血流緩慢,亦可形成澀脈。
長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
肝膽病、
氣鬱、痰飲、痛證、
瘧疾。弦而有力,見於
高血壓病、
動脈硬化;痰飲(如
慢性氣管炎、
哮喘、支氣管擴張等)一般
脈弦滑;
身體任何部份的痛證、瘧疾,脈亦弦,中醫有「瘧脈自弦」的說法;
肝陰虛,脈多弦細;正常人脈象也有兼弦的。弦脈的形成,可能與
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影響平滑肌收縮有關。
脈來綳急,狀如車繩轉索,彈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緊為
外感風寒、表實。沉緊為里寒痛證。緊脈形成,可能與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圍血管收縮,動脈緊張度增強等因素有關。
遲緩脈中止,止無定數(
不規則的脈搏
間歇)。主氣鬱、
寒痰、瘀血(包括
心臟病、
期前收縮、傳導阻滯、
精神緊張等)。氣鬱者,必兼
胸脅悶脹、竄痛;寒痰者,必兼胸脘悶痞、嘔惡、血瘀者,必兼心胸
刺痛、唇
舌紫暗。張景岳認為;結脈的形成,「多由氣血漸衰,
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虛勞者多有之」。但是,氣血凝結,痰食停滯以致脈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現結脈者,並不少見。
脈有規律間歇,止有定數,良久復動(有定數的若干
至一止,歇止后復來較遲)。主
驚悸、
疼痛、臟氣衰弱,
氣血不足(見於多種心臟病)。代脈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規律,歇止而後的中間間隔,比結脈的間歇為長。代脈一般由臟氣衰、血運
乏力所致,但驚悸擾亂
氣機,或疼痛導致
氣逆,也可有代脈。心肌
損害及
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亦可見代脈。
數(快速)脈中歇、歇無定數。主
陽盛實熱(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
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臟病、期前收縮、
心房顫動等)、氣血鬱結,痰飲、食積。促而無力為津傷氣脫。
心房纖顫或心動過速伴有早期收縮者,多有促脈。
辨識脈搏時還需注意的問題
(1)象多兼見:
脈診時單一脈象較少見,多為幾種脈象如「浮數」、「沉遲」、「沉細弦」,「沉細遲澀」等混合併見。這些兼見脈象,必須結合其它診察資料,
才能對病證的
表裡、
寒熱、
虛實以及病勢的
盛衰作出
判斷。
(2)有關脈與證的取捨問題:當脈象與
證候不相符合時,可考慮「
舍脈從證」(即捨去脈的假象而以真實的證候為
診斷依據)或「
舍證從脈」(即捨去證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實的脈象作為診斷依據)。例如,心腹急痛,脈見沉伏(見於疼痛性
休克時),當舍脈從證;胃
腹脹滿,脈象微弱(因脾不健運而有
虛脹),當舍證從脈。一般情況下,應是脈證相符;在特殊情況下,則須全面考慮,去偽存真。
(3)
四診合參:診斷不能單靠切脈,而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切不可不問
病情,單憑切脈就主觀臆斷。
(4)不能機械地、一成不變地對待兩手寸、關、尺(共六部)分主
臟腑的規定,而應全面地從
脈象主病出發,參考其它三診,對病證作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