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穴位介紹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
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主治
疾病:
神經衰弱、
精力減退、
倦怠感、
婦女病、
失眠、
多眠症、
高血壓、
暈眩、焦躁、
糖尿病、
過敏性鼻炎、
更年期障礙、怕冷症、
腎臟病、
下肢癱瘓、頭頂痛、
咽喉痛、
失音、
舌干、
小兒驚風、
癲癇、
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病、
精神分裂症等。
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后的複原、穴道
按摩治療
膀胱炎、指壓法治療
白髮等等。
人體穴位配合:配然谷穴治
喉痹;配
陰陵泉穴治
熱病挾臍急痛,
胸脅滿;配
水溝穴、
照海穴治癲癇。配
太沖穴、
百會穴治頭
項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穴義:
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
氣血特徵:氣血
物質為天之下部的
溫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天部橫向傳于然谷穴。
功能作用:
散熱生氣。
《黃帝內經》:「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穴位名解
1.湧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該
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
經脈的
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
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
2.地沖。地,地部也。沖,衝突也。地沖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理同湧泉名解。
3.腎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
氣血運行是體內經水由地部孔隙外出體表,
湧泉穴
故為腎經
井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的
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體內外出體表的高溫水液,出體表后水液大量
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此氣因其
濕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層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較低層次,只表現出木的一發特徵,故其屬木。
穴位來源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按摩保健
湧泉穴按摩
推搓湧泉穴俗稱「搓
腳心」,它是我國流傳已久的
自我養生保健按摩療法之一。
推搓湧泉穴之所以能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
哮喘、腰腿酸軟、
便秘等病
效果較明顯,這是因為:
(1)
中醫的
經絡系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
臟腑肢節,
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而俞穴是人體臟腑
組織氣血輸注于體表的
部位,它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可以
反應病癥,協助
診斷和
接受各種刺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過推搓湧泉穴,可以達到對腎、腎經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
整體性
調節和整體XX的目的。
(2)人類的足底部含有豐富的
末梢神經網,以及
毛細血管、
毛細淋巴管等
器官,它與人體各個系統、組織、器官有著密切的
聯繫。
通過對湧泉穴的推搓可以加強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有效地
改善局部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
節律的運動性,從而促進了
血液、
淋巴液在體內的
循環,
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
(3)推搓摩擦出現的
熱感,就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加之在推搓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的形體
導引運動和身心的
修養過程。
利用刺激湧泉穴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歸結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
用藥物烘烤、熏洗;二是用
灸療、膏貼;三是用各種
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是幾種
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
(1)用熱
鹽水浸泡雙側湧泉穴。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
食鹽,每日臨
睡覺前浸泡15~30分鐘。
(2)用
艾灸或隔
藥物灸,每日一次,至湧泉穴有熱感上行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
(4)在床
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
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湧泉穴處,作前後反覆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的拍打湧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5)取自然
體位、仰
卧位或俯卧位,用自己雙腳作相
互交替的對搓動作,可也用腳心蹬搓床頭或其他
器械。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據臨床應用觀察,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湧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
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推搓湧泉穴療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
無力、
失眠多夢、神經衰弱、
頭暈、頭痛、高血壓、
耳聾、
耳鳴、
大便秘結等五十余種疾病。
主治疾病及方法
取
吳茱萸30克、生
附子6克、
麝香0.3克,共研細末,加少許
麵粉與醋調和,做成麵餅,將葯餅蒸微熱敷雙側湧泉穴,敷后安睡3小時。若半夜腳心
發熱,則
火氣下行。每天一次,10次為一
療程。
取
黃連30克、吳茱萸20克,共研細末,混勻貯瓶備用,貼敷時取上藥適量,加火醋調成
糊膏狀,晚上睡前敷于雙側湧泉穴,然後用
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貼敷一次,3次為一療程。
湧泉穴
3.
牙齦炎:生附子30克,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加水調成糊膏狀,敷于雙側湧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
換藥一次。本方對
腎陰虧損型牙齦炎
療效較好。
取
苦參、
蒼朮各30克,共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敷于雙側湧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方用於濕熱型小兒腹瀉療效較好。
取吳茱萸100克,
龍膽草60克,土
硫磺20克,
硃砂15克,明礬3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每次用上藥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于雙側湧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兩日一換,1月為一療程。
6.
風熱感冒:取
白芥子9克、雞
蛋清1個,將白芥子研成細粉,然後用蛋清調勻,分成兩份,敷于雙側湧泉穴,1小時后取下。本方有較好的
退熱效果,適用於
高熱者。
取黃連30克,研成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用冷
開水調成糊狀,敷于雙側湧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取吳茱萸30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每次取上藥適量,用醋調
成膏狀,敷于雙側湧泉穴,再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取
黃柏、
丹皮、
山梔、廣鬱金各15克,
大蒜適量,共搗爛做成餅狀,敷貼于雙側湧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制南星30克,
生蒲黃12克,老醋適量。用法:前2味葯研細末,以老醋調成糊餅,包敷足心湧泉穴,男左女右,12小時易之。 小兒流口水,中醫稱為小兒
滯頤,多因
脾胃濕熱,
廉泉不約或
脾胃虛寒,不能收攝
津液所致。本方可平調脾胃寒熱,包敷湧泉穴,乃
上病下取之意。
11.治療XX
取
巴戟天、
補骨脂、仙茅各10克。製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加入適量
食醋調成稀糊狀,分成2份。用法:將調好的
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續用藥5~7天。
功效:
溫陽補腎,適用於
腎陽虛所致的XX。
12.治療遺精
取
龍骨、
牡蠣、
芡實、
沙苑蒺藜各30克,
五味子、
龜板各20克,
菟絲子15克。製法:將上藥共研細末,調勻,裝瓶備用。用法:每次取葯末適量,加入食醋調成稀糊狀,貼敷于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功效:補腎XX,適用於遺精、
早泄、
腰酸耳鳴、倦怠
乏力等。
13.治療強中(XX異常XX)
取
水蛭9條,麝香0.3克,
蘇合香`克,
蜂蜜適量。製法:先將水蛭
烘乾,研為細末,再加入麝香、蘇合香共研細末,調勻,加入適量蜂蜜調成稀糊狀。用法:當XXXX時,取調配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一般用藥3~5次后,即可使
病情得到
緩解。功效:
活血通絡,適用於
陽強不倒。
取
水仙頭1個,
大麻子30粒。製法:將大麻子去殼,與水仙頭一起搗爛成泥糊樣。用法:取調配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續用藥7~10天。功效:通絡利濕,適用於老年性攝護腺肥大。
15.治療副睾腫大
取吳茱萸、蜂蜜、
黃酒各適量。製法:將吳茱萸放入鍋內以
文火翻炒,炒至藥物呈灰白色或白色時將鍋移開,冷后研末。每次取吳茱萸末30克,加入適量的黃酒、蜂蜜調成稀糊狀。用法:將調配好的藥膏貼敷于雙足的湧泉穴和
腹部的
中極穴(臍下4寸)上,藥膏厚度約5毫米,外以軟塑料膜覆蓋,膠布固定。這樣可以保持
濕潤,增強藥效。隔天換藥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停葯3~5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一般用藥3~5周
疼痛消失。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
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