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大腸癌是指大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XX變預后不良,死亡率較高。大腸癌是大腸粘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
大腸癌是指大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XX變,預后不良,死亡率較高,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由黏膜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大腸癌,為胃腸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間葉組織者稱為肉瘤,約占大腸惡XX變的1%。手術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平均可達40%~60%,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開展規範化的手術治療仍是提高大腸癌療效的關鍵。 大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僅次於胃癌、食管癌。
大腸癌在不同地區,其發病率有明顯區別。據世界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大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則低。根據有限資料,非洲大腸癌的發病率似乎非常大腸癌
低,Burkitt報道分佈于非洲各地的21家醫院,最多的一家醫院每年可遇到4例大腸癌。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國家發病率較高。
在世界範圍內我國屬於低發區。近年來大腸癌同肺癌一樣有上升趨勢,我國亦不例外。該病在國內的發病率亦有地區差異,以上海、浙江、福建為高發區。
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約為1.6:1。
發病率年齡方面資料,據國內統計,以40~50歲為多,年齡組中位數為45左右,40歲以下者全部病例的1/3左右,30歲以下者占10%左右。高發國家大腸癌高發年齡為60~70歲,30歲以下者占6%左右。我國大腸癌好發年齡比國外提早10~15歲,30歲以下者占11%~13%,這是我國大腸癌的一個主要特點。發病原因
大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病因尚未明確,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1、環境因素經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關係。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2、遺傳因素 國內外均有"大腸癌家庭性"的報道,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於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有些大腸腺瘤,如多發性家庭XX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達50%,如不治療,10歲以後均有患大腸癌的可能。最近有學者對腫瘤抑制基因與大腸癌發生關係進行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易感性與發病機制均與遺傳因素有關。
3、大腸腺瘤 根據各地的屍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為一致。有人統計,具有1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
大腸癌圖片
4、慢性大腸炎症據報道,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呈正相關係,一般認為,由於血吸蟲而導致腸道的炎性改變,其中一部分會發生癌變。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約有3%~5%癌變。
中醫認為大腸癌發病與腸胃虛寒、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有關。
5、飲食因素
6、種族因素大體分型
1、早期大腸癌 癌腫限於大腸粘膜層及粘膜下層者稱早期大腸癌,一般無淋巴結轉移,但其中癌腫浸潤至粘膜下層者,有5%~10%病例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根據肉眼觀察早期大腸癌分為3型。
(1)息肉隆起型:外觀可見有局部隆起的粘膜,有蒂或亞蒂或呈現廣基3種情況。此型多為粘膜內癌。
大腸癌的大體分型
(2)扁平隆起型:粘膜略厚,近乎正常,表面不突起,或輕微隆起,似硬幣樣。
(3)扁平隆起伴潰瘍;如小盤狀,邊緣隆起而中心凹陷。僅見於粘膜下層癌。
2、晚期大腸癌 系指癌組織侵犯在粘膜層以下,直至漿膜層者。肉眼觀察分為3類。
(1)腫塊型:主要向腔內生長,呈球狀或半球狀,表現有多數小潰瘍,易出血。此型浸潤性小,淋巴轉移發生較遲,預后較好。
(2)潰瘍型:初起為扁平狀腫塊,以後中央部壞死,形成大潰瘍,邊緣XX呈蝶形,表面易出血、感染。
(3)浸潤型:癌組織主要沿腸壁浸潤生長,有明顯纖維組織反應,引起腸管狹窄和腸梗阻,淋巴轉移較早,預后較差。 1、腺癌 癌細胞排列呈腺管狀或腺泡狀。根據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為Ⅰ~Ⅳ級,即低度惡性(高分化)、中等惡性(中分化)、高度惡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以中分化型最多見.
2、黏液細胞癌及黏液腺癌, 癌細胞分泌較多黏液,黏液可在細胞外間質中或集聚在細胞內將核擠向邊緣,細胞內粘液多者預后差。
3、未分化癌 癌細胞較小,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呈不整齊的片狀排列,浸潤明顯,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預后差。多中心生長
大腸癌絕大部分為單個,少數病例同時或先後有1個以上的癌腫發生,其多發傾向僅次於皮膚和乳腺。癌數目可達2~5個之多,多中心癌的絕大多數(82%)為2個癌灶。多中心癌的診斷標準是:①癌灶分散,有正常腸壁間隔,有人報道相距6~10cm的有35%,相距2cm以內的有16%;②相距較近的癌必須是除外粘膜下播散轉移及術手複發者。異時性多發癌,相距時間多在2~6年之間,但亦可有發生在20年以後的病例,必須與前次手術複發相區別。 1、直接浸潤 大腸癌的直接蔓延系循腸壁內淋巴管縱軸的垂直方向發展,即沿著腸管周徑及向深層浸潤,平行腸管長軸方向的擴散較少,因此,很少超越腫瘤上、下緣2~3cm以外。有人觀察236例結腸癌病理標本,腸壁由浸潤超越腫瘤上、下4cm以外的僅0.5%。直接蔓延可以突破漿膜層而侵入鄰近器官如肝、膽、膀胱、XX、XX等。或造成腹腔內種植性播散。
2、種植播散常見的種植方式有以下3種情況。
(1)腹腔種植:癌細胞侵犯至漿膜外時,可以脫落至腹腔內其他器官表面,引起腹腔種植播散。腹腔種植轉移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好發部位有大網膜、腸系膜、膀胱直腸凹、XX直腸凹等,以盆腔道格拉斯窩(直腸XX陷凹)附近較為常見;可以在XX觸診時及硬結,也可以廣泛種植于腹腔內,形成癌性腹膜炎。
(2)腸腔種植:大腸癌灶附近的腸腔內常有脫落的癌細胞附著,在粘膜完整時,癌細胞不會種植生長,但若腸粘膜有損傷,則可在破損處發生種植,這也可能是大腸癌常有多發病灶的原因之一。
(3)醫源種植:多在手術過程中,種植于吻合口和腹壁切口。在手術時應採取防範措施,加以避免。
3、淋巴轉移 近年來對於大腸粘膜的超微結構研究確認,大腸粘膜內無淋巴管存在。因此,大腸的粘膜內癌無淋巴結轉移的可能,但如病變浸潤到粘膜肌層以下,則有淋巴結轉移的可能。鄭芝田指出:淋巴結轉移多在腸壁受到侵后開始轉移,手術時已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可達30%~68%。其轉移途徑是一般先轉移到沿邊緣動脈與結腸平行的淋巴結,再沿供應病變腸段的腸系膜血管到血管蒂起始部的淋巴結,此種先沿腸管平行方向走行,再沿系膜血管走向中樞的淋巴結轉移途徑,是結腸癌的特徵。少數情況下,亦可不依次序而呈跳躍式轉移;尤其引流區的淋巴結有轉移而阻塞后,也可發生逆行性轉移入病灶的近側或遠側淋巴結。有人統計在已有腸系膜淋巴結轉移時,距結腸近側或遠側7cm處結腸屬淋巴結尚有10%的轉移率。但直腸癌則不然,其淋巴引流出直腸壁后,立即沿直腸上血管走行,發生逆轉性轉移的現象非常少見,有人觀察489例直腸癌標本,僅1.7%有逆轉移;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發生率及轉移程度,比結腸癌嚴重。
4、血行轉移 多在侵犯小靜脈后沿門靜脈轉移至肝內。大腸癌診斷時已有10%~15%的病例轉移至肝內,屍檢則有2/3轉移至肝,也可先經Baston椎旁靜脈叢而首先出現肺轉移,其他臟器如骨、胸、腎、卵巢、皮膚均可發生轉移。如形成梗阻或手術擠壓時,易造成血行轉移。距肛門緣6cm以下的直腸癌血行轉移率最高,可達40%~50%;其次為上段直腸癌,約在20%以上。結腸癌的血行轉移率不足10%。青年人大腸癌的特點
1.早期診斷率很低。在確診的青年人大腸癌中,已經在中晚期的患者佔了50%~80%,而20歲以下的患者,一旦確診,幾乎全部是中晚期。
2.惡性程度高。分化越差的癌症惡性程度越高。而在確診的青年人大腸癌中,分化最差的黏液腺癌佔了50%~60%,這一數據是老年患者的3~6倍;年齡小於20歲的患者,黏液腺癌佔了80%~90%。
3.疼痛癥狀突出,易出血。由於就診時患者多屬晚期,容易發生急性腸梗阻,所以約40%左右的患者是以腹痛為第一表現的。至於出血,大多不會引起患者的重視,會當作痔瘡治療很長一段時間,造成病情的延誤。
4.女性腸癌患者,發生卵巢轉移的比例高。有一項數據顯示,在確診的女性青年大腸癌中,卵巢轉移率高達12%,而且有1/3患者是以卵巢腫瘤來院就診的。
5.確診時間長。一般青年人大腸癌患者從有不適癥狀到經檢查被確診,整個時間約為5~10個月,直接導致了病情的延誤。
6.誤診率高。一般青年人大腸癌的誤診率高達78.5%。其中有很多原因,如醫生滿足於已發現的良性疾病,而未做進一步檢查;只注重癥狀,缺乏對病史的細緻了解和全面分析;過分考慮年齡因素,缺乏對青年人大腸癌的認識和應有的警惕等等。危險人群
1)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致病因素對大腸黏膜刺激的時間也隨之增長,大多數患者在50歲以後發病;
2) 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家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約1/4的新發患者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3) 結腸炎性疾病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他們結腸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30倍;
4) 大腸息肉史: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惡變的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5) 基因背景:家族XX瘤XX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暢癌等都是由於相應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這類患者不僅發病幾率明顯增加,並且發病年齡更小。早期大腸癌
早期多無癥狀。隨著腫瘤的XX和病情的繼續進展,才顯露出癥狀。實際在臨床上已出現癥狀的患者,其局部病變已往往明顯嚴重,甚至到了晚期。大腸癌
那麼大腸癌的早期徵兆是什麼樣的?
1、糞便形狀改變,如由粗變細;
2、糞便變黑或暗紅色,糞便變稀、有黏液;
3、排便次數增多,但卻排不出糞便;
4、反覆的痔瘡不愈,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
5、不明原因的肚子脹痛。
6、大便內有膿血或粘液血絲
7、大便習慣改變,便頻或腹瀉便秘交替。
8、經久不愈的肛門潰瘍、持續性的肛門疼痛。
9、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扁或帶槽溝。
10、發現有結腸多發息肉或XX狀腺瘤。晚期大腸癌
大腸癌一旦XX晚期,可出現較明顯的癥狀,但有些癥狀並非特異,且與癌腫所在的部位有關。
1、右側結腸癌 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乏力,食慾不振,腹瀉,便秘,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部包塊,進行性貧血。包塊位置隨病變位置而異。盲腸癌包塊位於右下腹,升結腸包塊位於右側腹部、結腸肝曲包塊位於右上腹,橫結腸包塊位於臍部附近。此外可有發熱、消瘦,並有穿孔及局限性膿腫等併發症,此時病變已XX最晚期。
2、左側結腸癌 由於乙狀結腸腸腔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因而易發生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秘,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由於梗阻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其腸型明顯。癌腫破潰時,可使糞便外染有鮮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大量血及腹腔膿腫。
3、直腸癌 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后重。由於癌腫可侵犯骶叢神經,可出現劇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尿血等癥狀。癌腫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腸瘺管。直腸癌也可引起腸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時加劇。當癌腫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故可於腹股溝觸及腫大而堅XX淋巴結。
大腸癌會遺傳嗎?
隨著流行病學研究的深入,大腸癌與遺傳相關的證據越來越多。人們發現在一些人群及家庭中,存在著所謂的癌家庭或大腸癌的家族聚集性。隨著腫瘤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逐漸證實在這些家庭成員中存在有一種癌傾向性--抑癌基因雜合性的丟失。這種現象使得這些特定人群的機體細胞要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在致癌因素和促癌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發生癌變。儘管對遺傳基因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更多的研究表明大腸癌是一種多原因、多階段和多次突變所致的多因子疾病,絕不僅僅是某單一內在因素(如遺傳基因缺陷等)或單一外在因素(如致癌環境等)單獨引起,而是多種因素交替、交互作用的結果。應當說遺傳因素與致癌因素、促癌因素的多重作用才最終形成了癌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大腸癌已成為發病率第二位的惡性腫瘤,這對任何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可怕的消息。那麼是不是得了大腸癌就等於被判死刑呢?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大腸癌的組織學類型、淋巴結轉移等因素與預后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發現總的5年生存率仍不低,說明大腸癌並不是不治之症。大腸癌預后與大腸癌示意圖
多種因素有關,涉及到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早期的診斷與分期,治療方式等因素。
Dukes分期:Dukes理論揭示了結直腸癌主要是繞腸壁環形浸潤生長及期淋巴轉移途徑,反映了癌腫的生物學行為,是精確地反映疾病的程度、選擇治療方案、評估預后的標準
癌細胞的分化級別:分化程度低者,預后不良;
發病年齡:年輕患者比老年患者預后差;
其他:就診時已發生腸梗阻者,5年存活率一般只有無腸梗阻者的一半。出現腸出血、穿孔、化膿性腹膜炎等併發症者,預后不良。由此可見,大腸癌並非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可怕,並非「不治之症」,只要能夠較早期的發現並予以適當的治療,是可能獲得長期生存的。識破大腸癌只要3招
識破大腸癌第一招之:年齡上的區別
痔瘡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大腸癌多數是發生在中年人的身上,由於是40-60歲的人群,都是是易發人群。如果您是屬於這個年齡段內,而且還發現大便出血,就要及時的檢查,要排除大腸癌。有人把大腸癌比喻成為「隱形老虎」這是因為大腸最可怕是在於早期是沒有任何癥狀的,而患者出現了膿血便、腸梗阻進行性貧血而去就診時,病變多已進展至中晚期,這隻隱形的老虎便肆意發威,吞噬人們的健康。
識破大腸癌第二招之:觀察大便及出血顏色
大腸癌患者與痔瘡患者都會出現大便便血的情況,雖然都是會出現便血,但是便血的顏色是不一樣的。痔瘡患者便血顏色為血色鮮紅,與糞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數隨大便排出后滴下。而大腸癌患者出現便血的顏色較暗,多是混在大便裡面,在腸癌的晚期,還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比如以前的排便習慣是一天一次,現在可能是一天或者一天十幾次的大便。並且在大便過程中帶有粘液,還有下墜的感覺。便血是痔瘡一大重要病徵,但一有便血就當痔瘡治療可就大錯特錯了。同在肛部發病,同樣有便血癥狀的腸癌、直腸息肉極易被誤診為痔瘡。
識破大腸癌第三招之:肛門指檢
大部分的痔瘡與大腸癌都是發生在手指可以觸摸的部位,因為肛門指檢是一種有效的檢查大腸癌的一種方法。如果手指觸摸到一些凸起的小粒則是痔瘡。如果觸到腸內有菜花狀的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就要高度懷疑是腸癌了。檢查后,指套上沾有血液、膿液的,也是腸癌的特徵性表現。當然,肛門指檢最好請經驗豐富的肛腸科專科醫生做。「肛指」檢查是醫生用手指在患者肛門內進行觸摸。在肛腸疾病診治過程中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種肛門和直腸疾病可依此確診。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1、糞便檢查:糞便隱血試驗對本病的診斷雖無特異性,但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選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診斷的線索。
2、直腸指診:我國下段直腸癌遠比國外多見,占直腸癌的77.5%,因此絕大部分直腸癌可在直腸指診時觸及。
3、乙狀結腸鏡檢查:國內77.7%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常用的乙狀結腸鏡管長30cm,可直接發現肛管、直腸和乙狀結腸中段以下的腫瘤。實驗室檢查
4、鋇灌腸X線檢查:病變在乙狀結腸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須進行X線鋇劑灌腸檢查。普通鋇灌腸X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採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XX學診斷的正確率,並顯示癌腫的部位與範圍。
5、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並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腸癌的發現與癌的確診,進一步提高了本病的診斷正確率,是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
6、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在大腸癌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到癌胚抗原(CEA),這是一種糖蛋白,常出現于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並非大腸癌的特異相關抗原,故血清CEA測定對本病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但用放XX免疫法檢測CEA,作定量動態觀察,對判斷大腸癌的手術效果與監測術后複發有一定意義。如大腸癌經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后,血清CEA則逐漸下降;若複發,又可再度升高。
7、其他檢查:直腸內超聲掃描可清晰顯示直腸腫塊範圍、大小、深度及周圍組織情況,並可分辨直腸壁各層的微細結構,檢查方法簡單,可迅速提供圖像,對選擇手術方式、術后隨訪有一定幫助。CT檢查對了解腫瘤腸管外浸潤程度以及有無淋巴結或肝臟轉移有重要意義,對直腸癌複發的診斷較為準確。診斷鑒別
1、凡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大便變扁,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腹部不適,便血,均應疑有腸癌的可能,並及時行直腸指檢或內鏡檢查。
2、對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消瘦、乏力等患者,要考慮大腸癌慢性失血的可能,應作大便潛血檢查證實,必要時行X線鋇灌腸及纖維結腸鏡檢查。
3、成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腸梗阻、腹部腫塊、腹痛等,也應疑及大腸癌的可能。
4、對有慢性結腸炎、結腸腺瘤XX肉,特別是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患者,應重點進行癌前普查。有息肉者儘快切除並明確診斷。
5、凡對疑及本病者,均應借助內鏡或指檢等行病理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鑒別診斷
1、結腸癌的鑒別診斷主要是結腸炎性疾病,如腸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阿米巴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以及結腸息肉病等。臨床上鑒別要點是病期的長短,糞便檢查寄生蟲,鋇灌腸檢查所見病變形態和範圍等,最可靠的鑒別是通過結腸鏡取活組織檢查。
闌尾周圍膿腫可被誤診為盲腸癌(結腸癌),但本病血象中白細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無貧血、消瘦等惡病質,作鋇灌腸檢查可明確診斷。
2、直腸癌往往被誤診為痔、細菌性痢疾、慢性結腸炎等。誤診率高達60%~80%,其主要原因是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特別是肛門指診和直腸鏡檢查。
3、結腸其他腫瘤如結腸直腸類癌,瘤體小時無癥狀,瘤體長大時可破潰,出現極似結腸腺癌的癥狀;原發於結腸的惡性淋巴瘤,病變形態呈多樣性,與結腸癌常不易區別。均應作病理活檢來鑒別之。臨床分期
臨床分期
對大腸癌傳統上採用的是Dukes分期。1978年我國第一次全國大腸癌科研協作會議上提出了我國大腸癌臨床病理分期的試行方案,現已成為目前國內較為統一的分期方案。
Ⅰ期:(Dukes'A):0:病變限於粘膜層(原位癌)1:病變侵及粘膜下層。2:病變侵及腸壁肌層。
Ⅱ期(Dukes'B):病變侵及漿膜,或侵及周圍組織和器官,但尚可一起作整塊切除。
Ⅲ期(Dukes'C):1:伴病灶附近淋巴結轉移(指腸壁旁或邊緣血管旁淋巴結轉移)。2:伴供應血管和系膜切緣附近淋巴結轉移。
Ⅳ期(Dukes'D):1:伴遠處臟器轉移(如肝、肺、骨、腦等處轉移)。2:伴遠處淋巴轉移(如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等),或供應血管根部淋巴結廣泛轉移無法全部切除者。3:伴腹膜廣泛播散,無法全部切除者。4:病變已廣泛浸潤鄰近器官無法全部切除者。
1978年國際抗癌聯盟提出了直腸癌的TNM分期,但因Dukes分期早已被廣泛採用,故TNM分期仍難以推廣。原發腫瘤(T)分期
TХ:原發腫瘤無法估計。
T0:臨床未發現腫瘤。
Tis:原位癌。
T1:腫瘤侵及粘膜下。
T2:腫瘤侵及肌層。
T3:腫瘤穿透肌層至漿膜下或至無腹膜的結腸周圍或直腸周圍組織。
T4:腫瘤穿透臟器或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結構。
區域淋巴結(N)分期:
NХ:區域淋巴結情況不詳。
N0: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1:結腸或直腸周圍有1~3個淋巴結轉移。
N2:結腸或直腸周圍有≥4個淋巴結轉移。
N3:任何直腸上血管旁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分期:
MХ:有無遠處轉移不詳。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併發症
1、腸梗阻腫瘤XX可致腸腔狹窄, 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而導致機械性腸梗阻。但在臨床上腫瘤性急性腸梗阻並非是因腫瘤增生完全阻塞腸腔所致,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腫瘤造成嚴重狹窄的基礎上,局部發生炎性水腫、食物堵塞或腸道準備給予甘露醇等誘發。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嘔吐等。大腸癌性梗阻70%位於左半結腸,右半結腸梗阻僅占大腸癌性梗阻的20%~30%,其中30%的左半結腸梗阻位於結腸肝區。
大腸癌所致腸梗阻的處理原則
(1)I期治愈性措施:適用於一般情況尚好,原發腫瘤尚能根治性切除,無顯著I期腸吻合不利因素者。
(2)Ⅱ期不治愈性措施:應強調力求使腫瘤切除手術置於I期手術中,Ⅱ期手術僅是腸道連續性重建的內容,適用於一般情況尚好,原發腫瘤有根治性切除機會但有顯著I期吻合不利因素者。
(3)減少腫瘤負荷措施:對於原發灶尚能切除但無根治時機者,應力求切除原發灶,酌情行I期腸吻合或腸造口術。
(4)緩解癥狀措施:對確無腫瘤切除時機者,酌情行分流術(腸吻合)或腸造口術以緩解腸梗阻癥狀。
2、腸穿孔臨床有典型的急腹症表現,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X線平片見膈下新月狀遊藝機離氣體等,可作出初步的診斷。常見穿孔的原因:①腫瘤致腸梗阻,其穿孔的部位往往不是腫瘤所在部位,而是腫瘤所致梗阻的近端。②潰瘍型和浸潤型的癌腫,可無腸梗阻存在,而是因腫瘤的不斷生長,癌中心部營養障礙,發生組織壞死、破潰、脫落而致腸穿孔。穿孔早期臨床上往往以高熱、局限性腹痛、血象升高、腹部觸及包塊等為主要表現,而並不一定有急腹症表現。③還有一種因腫瘤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臟器如膀胱、XX、小腸、XX等產生粘連,當癌灶中習壞死,脫落,可穿透受累鄰近器官司而形成內瘺。據報道結腸癌性內瘺的發生占所有結腸癌性穿孔的確良5%~28%。
3、出血急性大出血是大腸癌較少見的併發症。臨床短時間內一次或反覆多次大量鮮或暗紅色血便,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ml以上,導致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肝冷、尿量減少甚至休克等一系列癥狀,常危及生命。因大腸癌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
4、腫瘤阻塞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腸膨脹、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感染和毒血症。
5、神經痛腫瘤浸潤或壓迫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根(腰骶叢)時還可出現坐骨神經痛或閉孔神經痛。疾病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癌腫為首選,輔之以放XX治療、化療藥物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最近不少學者對早期大腸癌採用經內鏡下切除治療,也取得較好療效。大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
本病在中醫臨床中屬於「臟毒」、「腸覃」、「鎖肛痔」、「症瘕」、「下痢「等範疇。祖國醫學認為憂思抑鬱,脾胃失和,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誤食不潔之品,損傷脾胃,釀生濕熱,均可導致濕熱下注,浸淫腸道,腸道氣血運行不暢,日久蘊蒸化為熱毒,血肉腐敗故見腹痛腹瀉,便中夾有粘液膿血或為便血,濕、毒、痰、淤、凝結成塊,腫塊日益XX,倡導狹窄,出現排便困難,病情遷延,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氣血虧虛,或由脾及腎,還可以出現脾腎陽虛,虛實夾雜,甚至陰陽離決等變化。
大腸癌的治療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
1、外科治療:大腸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早期切除癌腫。探查中如發現已有癌轉移,但病變腸曲尚可遊離時,原則上即應將大腸癌切除,以免日後發生腸梗阻;另一方面,癌腫常有糜爛、滲血或伴有繼發感染,切除后能使全身情況獲得改善。對有廣泛癌轉移者,如病變腸段已不能切除,則應進行造瘺或捷徑等姑息手術。
2、化學藥物治療:大腸癌根治術后,仍有約50%病例複發和轉移,主要是手術前未能發現隱匿轉移灶或術中未能將病灶完全切除。因此在剖腹手術前,先進行腫瘤腸腔內化療或直腸癌術前灌腸給葯,可阻止癌細胞擴散,殺傷和消滅癌細胞。術後繼續化療,有可能提高根治術后的5年生存率。也可以用來減少腫瘤複發的機率,姑息性化療用於晚期腫瘤(擴散到機體的其他部位)的治療。
3、放XX治療:通常作為手術和化療的附加手段,以減少腫瘤複發的機率.療效尚不滿意,有人認為:①術前放療可使腫瘤縮小,提高切除率,減少區域性淋巴轉移、術中癌細胞的播散及局部複發; ②術後放療:對手術根治病例,如腫瘤已穿透腸壁,侵犯局部淋巴結、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手術後有腫瘤殘存,但尚無遠處轉移者,宜作手術後放療;③單純放療:對晚期直腸癌病例,用小劑量放XX治療,有時能起到暫時止血、止痛的效果。
4、冷凍療法:冷凍療法是採用製冷劑液態氮,通過肛門鏡充分暴露腫瘤后,選用大小不等炮彈式冷凍頭接觸腫瘤組織,可有效地殺傷和破壞腫瘤組織。在中晚期病人不能手術時,酌情採用,可減少病人痛苦,免於作人工肛門,配合化療能獲滿意療效。
5、對症與支持療法:包括鎮痛與補充營養等。
6、中藥製劑:隨著中醫的進步,中藥工業的科學成熟,中藥已經不再局限於湯劑,更多新型的中藥製劑的出現,為更多病人帶來了福祉。治療誤區
1) 對癌前病變的預防治療重視不夠。
2) 有外科手術指征者放棄手術治療,延誤治療時機。
3) 西醫無法治療的晚期大腸癌患者才尋找中醫藥進行治療。
4) 認為中醫只能緩解癥狀而不能抗癌,熟不知晚期腫瘤患者應以改善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率為治療關鍵。
5) 局部治療(手術、放療)后,癥狀暫時緩解或消失后而放棄有效的綜合治療。
多吃穀物纖維可預防大腸癌
發病人數每年增長2%,發病率躍居惡性腫瘤「前三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正慢慢逼近人類。昨天舉行的「腫瘤科普周周講」講座上,專家呼籲,都市人少食腌製品,莫吃隔夜飯,多吃穀物纖維,有助於預防大腸癌。
日常生活中,要控制體重,有規律地參與體力活動。戒煙限酒,防止煙草中的二甲基脛大量沉積誘發腫瘤。而酒精則可能通過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增加致癌風險。
同時,還要提防便秘。若飲食及生活方式無大變化,排便習慣明顯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糞條變細或羊糞樣便、排便不盡感等,應及時就診。
綠谷腫瘤專家組建議,家常烹飪盡量多蒸、煮、燉,少煎、炸、烤,烹調過程可嘗試以下「防癌法」:
■燒烤選擇瘦肉,切去脂肪,吃烤魚或烤鴨,請去皮。
■油煎食物時,火不要過旺,最好控制在150℃左右。
■燒焦魚、肉,不可食用。
■蔬菜先洗后切,切好即炒,炒好即食。因為,維生素C不夠穩定,易溶於水。
■莫要擠掉菜汁,菜汁富含維生素C、酶和其他營養物質。
■適時「吃醋」。維生素C遇酸性環境不易分解,烹調蔬菜加點醋,能有效保護維生素。疾病預后
大腸癌的預後為常見消化道腫瘤中最好者,可能與其生物學行為有關。
影響大腸癌的預后因素有:臨床因素
(1)年齡:年齡小的大腸癌患者的預后較差,同時年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分化較差的粘液腺癌較多。
(2)腫瘤部位:不少研究發現結腸癌的預后比直腸癌好,在有淋巴結轉移的Dukes』C期病人中結腸癌預后明顯優於直腸癌。直腸癌的預后也與病灶位置關係密切。
(3)腫瘤臨床表現:腫瘤直徑、腫瘤的浸潤固定、外侵均可影響預后。
(4)臨床分期:病期晚則預后差。生物學特性
(1)癌胚抗原(CEA):在B、C期病人中,複發的可能性與術前CEA濃度有關, CEA的含量與腫瘤分化程度成反比。
(2)腫瘤的倍體和染色體: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取決於癌細胞DNA含量、倍體的構成、增殖及染色體的畸變等不同程度的改變。護理方法
取無菌8號嬰兒導尿管1根,將導管的一側置於腫瘤床的創面(若回盲部或升結腸腫瘤,則將導管置於肝臟下右側結腸旁溝;若結腸脾曲部或降結腸腫瘤,則將導管置於左側結腸旁溝達脾下極;若是乙狀結腸或直腸腫瘤,則將導管置於盆腔內),導管的另一端引出腹腔后在腹壁肌層潛行約5 cm,再在腹壁上穿一小孔將導管引出,並用絲線縫合固定於腹壁上。待傷口愈合后開始腹腔局部化療,將5-Fu和卡鉑溶解入氯化鈉溶液中,快速注入腹腔,1/d,連續5 d為1療程。每月重複1療程,共6療程。天冷時,為避免冷液體對腹腔的刺激,宜將液體預熱至37℃左右。腹腔化療期間,不用其它抗腫瘤藥物或方法治療。在化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必要時進行對症、支持療法。化療前後檢查血常規、GPT等,每月複查肝臟B超、血清癌胚抗原(CEA)1次,便於對腫瘤的追蹤觀察及療效的評價。
腹腔內化療的療效:
腹腔化療具有高選擇性區域化療葯代動力學的特點,能在腹腔液內、門靜脈血和腹腔淋巴系統中以及肝臟中恆定維持高濃度的抗癌藥物,使術中脫落在腹腔內的遊離癌細胞或殘存的微小癌灶以及腹腔常見複發轉移部位浸泡在高濃度的抗癌藥液中,直接受抗癌藥物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