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 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由於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據記載,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余歷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碧螺飛翠太湖美,新雨吟香雲水閑 。」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賞傳說中的江南美女。
名茶簡介
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碧螺飛翠太湖美 新雨吟香雲水閑
。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是產于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后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碧螺春-干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但凡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不由會被它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所傾倒。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后,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贊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鑒賞一件工藝奇珍,個中妙境,可遇而不可求也。 將它輕輕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譽。茶葉上帶著細細的水珠,約2分鐘,幾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只有幾根茶葉在水上飄著,多數下落,慢慢在水底綻開,顏色淺碧新嫩,香氣清雅。而龍井下投五分鐘后才開始下落,葉片慢慢被浸潤,顏色黃綠,能長時間保持香氣。碧螺春的二水三水入口微澀,甘甜之味反歸得很慢,但在齒頰間,餘香較遠。 「清而且純」,形容碧螺春真是恰當!沖茶在於一種感覺,不必太看重手法、溫度和用量。對於一個初喜喝茶的朋友來說,干茶可以少放些,碧螺春是比較嫩的茶葉,水溫低些就好,比如70度,也就是手摸杯子微微覺得燙就可以了。適合用於家庭辦公用茶.《鐵齒銅牙紀曉嵐4》乾隆到柳樹溝找梅香姑娘就是喝的這個茶。歷史溯源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于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碧螺春
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于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碧螺春-成品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雅名傳說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強暴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卧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裡,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裡,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于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后,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裡采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裡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複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采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種植分佈
碧螺春,產于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里、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餘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佈。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佈在山區的莫厘、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茶園面積734公頃。據吳中區農林局統計,2007年全區茶園面積1834公頃,茶葉總產量294.7噸,其中碧螺春產量為152.3噸,茶葉總產值1.5億元,其中碧螺春產值,1.25億元。 據《太平清話》記載:「洞庭中西盡處,有仙人茶,乃樹下之苔蘚也,四皓采以為茶。」可見洞庭山茶傳說的古老了。另據《爾雅》記載:「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吳人作茗、樗,吳人以其葉為茗是皆以茗以荼異。」說明在公元前2世紀的秦漢時期,蘇州已有茶。[1]名茶鑒賞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清香淡碧螺春茶
雅、鮮醇甘厚、回味綿長,其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賞碧螺春是一件頗有XX的事。品飲時,先取茶葉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許開水浸潤茶葉,待茶葉舒展開后,再將杯斟滿。一時間杯中猶如雪片紛飛,只見"白雲翻滾,雪花飛舞",觀之賞心悅目,聞之清香襲人,端在手中,頓感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令人愛不釋手。茶聯 茶詩 茶詞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長恨,二千年來茶更香。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 清·陳康祺 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自珍。 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 嚇煞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清·梁同書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 蛾眉十五採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 纖衫不惜春雨干,滿盞真成乳花馥。 說明:吳偉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此詞的發現表明,早在康熙帝賜名(1699年)之前的幾十年前,碧螺春之名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只不過尚未聞名天下。「碧羅春」由來
碧螺春茶根據史書記載,碧螺春還有一個名字就是碧羅春,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首。中國農業出版社在2000年的時候所出版的《中國名茶志》裡面就有對碧螺春的詳細記載,第一次確定了碧螺春最早出產的地方就是蘇州市的太湖洞庭山,也確認了碧螺春茶這個名字是當年康熙皇帝所賜予的名茶。 現在在有關的典籍中也有著對碧螺春的記述重點。在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名士金友理所著的《太湖備考》中有詳細的記載。《太湖備考》的第六卷《清嘉錄》中記載了在穀雨之前,邑候在蘇州市太湖洞庭東山採辦碧螺春來入貢,稱之為茶貢。種植採摘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為「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碧螺春茶樹與枇杷樹,桃樹之類果樹間種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洞庭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適合用於家庭辦公用茶。製做工藝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揉捻
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XX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炒制特點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品級分類
洞庭碧螺春的國家標準碧螺春茶分為五級:分別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選茶飲用
鑒別方法
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並不意味著茶葉品質越好,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自然,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鮮艷,發綠、有明顯著色感。碧螺春茶葉
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后,沒有加色素的湯色看上去比較清澈柔和、青黃明亮,加色素茶湯的看上去顏色比較鮮艷,明顯發綠。 專家補充,如果是著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買茶一定不要盲目要求綠為好,植物清葉經過鍋溫的炒制就一定會喪失一些葉綠色素。碧螺春的色澤 碧螺春的色澤翠綠油潤,屬於條索形綠茶,碧螺春葉芽幼嫩,為綠茶中的珍品,在唐代時期碧螺春被譽為貢茶,進貢朝廷轉為皇宮貴族所享用。 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的色澤比較柔和鮮艷,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 發綠、發青、發暗;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后,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艷,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葉上有白色的小絨毛,如果是著色的茶葉,它的絨毛也是綠色。 碧螺春的色澤的觀察我們可以將碧螺春輕輕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譽。茶葉上帶著細細的水珠,約2分鐘,幾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只有幾根茶葉在水上飄著,多數下落,慢慢在水底綻開,顏色淺碧新嫩,香氣清雅。而龍井下投五分鐘后才開始下落,葉片慢慢被浸潤,顏色黃綠,能長時間保持香氣。沏泡方法
水以初沸為上,水沸之後,用沸水燙杯,讓茶盅有熱氣,以先發茶香。因為碧螺春的茶葉帶毛,要用沸水初泡,泡后毛從葉上分離,浮在水上,把第一泡茶水倒去,第二泡才是可口的碧螺春,但最好的茶是第三次泡的,茶的香味才充分發揮出來。飲用方法
1.請選擇安靜優雅,空氣清新的環境。 2.請選用無異味潔凈的茶杯茶具。 3.請選用「農夫山泉」「洞庭山」等優質礦泉水。 4.先注水後放茶葉,且嚴格確認在放入茶葉時注入杯中的開水已冷卻至攝氏70度以下,如此您將感受到原生態碧螺春茶傳說中淡泊高雅的水果香(約維持30秒後果香逐漸轉為茶香,凡無水果香的碧螺春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碧螺春,因此也就成為行家鑒別標準;碧螺春茶樹均應生長在果園裡) ,產自不同果園的碧螺春和水溫的微小差異其果香味亦不盡相同,妙趣橫生。 周總理對西山碧螺春情有獨鍾!1972年發布《中美聯合公報》,周恩來總理在上海曾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品飲西山碧螺春,因其與眾不同的沏泡方法以致卓爾不群的高雅品味,令基辛格及所有在場人士驚奇萬分,讚不絕口!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貯藏要求
碧螺春貯藏條件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茶道
碧螺春茶茶藝(上投法) 一、器皿選擇 玻璃杯四隻,電隨手泡一套,木茶盤一個,茶荷一個,茶道具—套,茶池一個,茶巾—條,香爐一個,香一支。 二、基本程序 1.點香——焚香通靈 2.滌器——仙子沐浴 3.涼水——玉壺含煙 4.賞茶——碧螺亮相 5.注水——雨漲秋池 6.投茶——飛雪沉江 7.觀色——春染碧水 8.聞香——綠雲飄香 9.品茶——初嘗玉液 10.再品——再啜瓊漿 11.三品——三品醒醐 12.回味——神遊三山 三、解說詞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里醉。」煙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吳越,太湖洞庭山所產的碧螺春集吳越山水的靈氣和精華于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的貢茶。新中國成立之後,被評為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現在就請各位嘉賓來品啜這難得的茶中瑰寶,並欣賞碧螺春茶茶藝。這套茶藝共十二道程序。 1.焚香通靈 中國茶人認為「茶須靜品,香能通靈。」在品茶之前,首先點燃這支香,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以便以空明虛靜之心,去體悟這碧螺春中所蘊含的大自然的信息。 2.仙子沐浴 今天我們選用玻璃杯來泡茶。晶瑩剔透的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潔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我對各位的崇敬之心。 3.玉壺含煙 沖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開水,在燙洗了茶杯之後,我們不用蓋上壺蓋,而是敞著壺,讓壺中的開水隨著水汽的蒸發而自然降溫。請看這壺口蒸汽氤氳,所以這道程序稱之為「玉壺含煙」。 4.碧螺亮相 「碧螺亮相」即請大家傳著鑒賞干茶。碧螺春有「四絕」——「形美、色艷、香濃、味醇」,賞茶是欣賞它的第一絕:「形美」。生產一斤特級碧螺春約需採摘七萬個嫩芽,你看它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多像民間故事中嬌巧可愛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5.雨漲秋池 唐代李商隱的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個很美的意境,「雨漲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留下三分裝情。 6.飛雪沉江 即用茶導將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撥到已沖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滿身披毫、銀白隱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紛紛揚揚飄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翻飛,煞是好看。 7.春染碧水 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熱水溶解了茶里的營養物質,逐漸變為綠色,整個茶杯好像盛滿了春天的氣息。 8.綠雲飄香 碧綠的茶芽,碧綠的茶水,在杯中如綠雲翻滾,氤氳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襲人。這道程序是聞香。 9.初嘗玉液 晶飲碧螺春應趁熱連續細品。頭一口如嘗玄玉之膏,雲華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湯味鮮雅。 10.再啜瓊漿 這是品第二口茶。二啜感到茶湯更綠、茶香更濃、滋味更醇,並開始感到了舌本回甘,滿口生津。 11.三品醍醐 醍醐直釋是乳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來形容最玄妙的「法味」。品第三口茶時,我們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氣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機,在品人生的百味。 12.神遊三山 古人講茶要靜品、茶要慢品、茶要細品,唐代詩人盧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後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茶歌》,他說:「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品了三口茶之後,請各位嘉賓繼續慢慢地自斟細品,靜心去體會七碗茶之後:「清風生兩腋,飄然幾欲仙。神遊三山去,何似在人間」的絕妙感受。辨別
外形特點
條索纖細、捲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澤銀綠隱翠,毫風畢露,茶芽幼嫩、完整,無葉柄、無「褲子腳」、無黃葉和老片。內在特點
有特殊濃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開后滋味鮮醇、回味甘厚,湯色嫩綠整齊,幼芽初展,芽大葉小。在鑒別真偽時,可用真品進行對照,凡不具備上述特點者即可卻認為偽冒品.碧螺春
產品顏色
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艷,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 發綠、發青、發暗;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后,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艷,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葉上有白色的小絨毛,如果是著色的茶葉,它的絨毛也是綠色.春茶分級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XX,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銷售範圍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保鍵功效
碧螺春是茉莉花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中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苦能瀉下、祛燥濕、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 碧螺春功效 茶葉成分對人體的生理、藥理功效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八大保健作用: 1.XX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XX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 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 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 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碧螺春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 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 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 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作用:據報道,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 作用較強的有牡荊鹼、桑色素和兒茶素。文化意義
碧螺春,也叫碧蘿春,亦有俗名「佛動心」,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事洞庭東西山的共同財富,洞庭東西山素有姊妹山之稱,無論習俗和特產亦大致相同,碧螺春茶資源共享理所當然,保護碧蘿春傳統工藝亦責無旁貸。我作此文僅以紀念碧蘿春產地命名的形成而已。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國名茶志》對洞庭山所產的碧螺春做了較為詳實的記述。該志首次確定碧螺春最早產地洞庭東山碧螺峰,亦認定碧螺春之名是由康熙三十半年(1699)巡視東山時御賜。這樣算來,碧螺春有名至今(2010年)也有311歲了。現將有關志書典籍中對碧螺春的產地、命名的認可記述做全文收錄,以饗社會各界。 《太湖備考》 茶出東西兩山,東山者勝。有一種名碧螺春,俗呼嚇煞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 清乾隆庚午年(1750)版《太湖備考》卷六,物產類「飲饌之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頁。 《清嘉錄》 滿清政府因歷代皇帝嗜茶而宮廷茗飲之風頗盛,內務府為此專門設立「御茶房」。自康熙賜名碧螺春之後,其名大振,視碧螺春為珍品,每年必辦進貢朝廷,故曰貢茶,清嘉錄一書中特輯「茶貢」一節,以示對該茶的重視,下面就有關茶貢一節的全文摘錄如下: 榖雨節前,邑侯採辦洞庭東山碧螺春茶人貢,謂之茶貢。案《府志》:茶出吳縣西山,以榖雨前為貴。王應奎《柳南隨肇》雲: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威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暦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騰(貝南),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貝南)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觀、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採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正元(歹),製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囊)時矣。果園碧螺春插圖
注:1.王應奎:清朝常熟人,號東漵,《柳南隨筆》是其主要著作。2.本文出自《清嘉錄》第80頁 《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1792-1841)是清道光年間進士,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曾多次到東山會友品茶,在該集第九輯「會稽茶」一節中,他談到了東山碧螺春,下面全文扎錄的一段,是當時龔自珍對洞庭山碧螺春的評介:該文中主要是講會稽(即紹興)茶,文中所提到地名平水、花山都是會稽之處,所作詩詞也是指的會稽茶。戊戌(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這就是對碧螺春、龍井、會稽茶的評說年代。 戊戌會稽茶 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近人始知龍井,亦未知碧螺春也。會稽茶乃在洞庭、龍井間,秀穎似碧螺而色白,與濃綠者不同,先微苦,滌脾,甘甚久,與龍井驟芳甘不同,凡所同者,山水芳馨之氣也。其村名曰平水,平水北七里曰花山,土人又辯花山種細于平水,外人益不知。戊戌七月,會稽人來魏此,予細問其天時、地力、人力,大抵花山采以清明,平水采以穀雨。明年當(渴)天台大師塔,歸路訪禹陵舊游,再詣稽山,印之詩以代發願。明年不反棹浙江,有如此茶矣。 茶星夜照越江明,不使風草(即龍井)負重名。來歲天台歸(木戢)罷,春波吸盡鏡湖平。 (錄自《龔自珍全集》第九輯第505頁) 《清稗類鈔》 《清稗類鈔》屬稗史之作,「稗史」通常指閭巷風俗,遺聞舊事的記錄,後世對雜記、瑣事的史藉稱為稗史。其內容既可補正史之缺,又可充閑聊之實。民國六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約三百萬字,共48冊,作者徐珂。徐珂,名仲可,杭縣(今杭州)人,清史學家,以閭巷風俗、遺聞舊事為主。古代統治者設立稗官,採錄民間情況,供統治者參考。徐珂著《清稗類鈔》之資料是以本人平時隨筆自已札記為主,不同於流傳之本,在編著中得吳縣湯頤瑣字寶榮,丹徒懷獻侯桂深,龍南徐伯英時,閩侯林滬生震,嘉興高晴川紫露,蕭山姚(赤者)生宗舜諸君逮補檢校。該書成於民國五年(1916)十二月旅滬寓所』『天蘇閣」。他在編纂該書時,參仿「宋稗類鈔」之體例,雖是掇拾而成,剪裁鎔鑄主旨明確,對典制名物亦略有考證。讀書中專門淡及洞庭東山的有兩處:(1)康熙第三次南巡。康熙共六次南巡,該書用了48行文字記述了六次南巡的大體過程,而記述第三次南巡卻佔了22行,其中談及東山的記述又佔了13行。(2)關於碧螺春記述。在茶類中共記述了十一種名茶,碧螺春茶名列榜首。現將這兩段文字全文扎錄如下: 第三次南巡 第三次南巡。為己卯,奉慈聖太后以行。三月十四日。駕抵蘇州。在籍紳耆接駕。俱有黃綢旛。旛上標明都貫姓名恭迎聖駕子樣。于姑蘇驛前虎丘山麓。凡駐蹕之所。皆建錦亭。聯以畫廊架以燈采。結以綺羅。備極壯麗。視甲子巳逾一卜倍矣。十八日恭逢萬壽。詩若干(巾失)。分天地人和四冊。以祝萬年之(角湯)。義于諸山及城中名剎。普設祝聖道場。十九日召蘇州在籍官員翁叔元繆日藻顏開王原祁慕深徐樹谷徐升入見。賞賜各有差。又賜彭孫(走橘)尤侗盛符升御書匾額。二十日辰刻。御駕出蔚門。登舟。幸浙江。時兩江總督為遂寧張鵬(鬲羽)。江蘇巡撫為商丘(宋牽)也。上問雲。聞吳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鵬(翩)奏雲。此習俗使然。上笑雲。此事恐爾等亦未能勸化也。四月朔駕由浙江回蘇初二日傳旨。明日欲往洞庭東山。初三日晨出胥口。行十余里。漁人獻鯽魚銀魚二筐。又親自下網。獲大鯉二尾。上色喜。命賞漁人元寶。時巡撫已先候于山。少頃有獨木船二撥漿前行。御舟近岸。而從者未至。巡撫備大竹山轎一乘。伺候升輿。笑曰亦頗輕巧。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餘人。執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艷妝跪而奏樂。上雲。可惜太后未來。先驅引導者倪巡檢陳千總也。在山士民老幼婦女觀者雲集。上諭眾百姓。你們不要踹壞了田中麥子。是時菜花結實成角。命取一枝細看。問巡撫何用。奏雲。打油。上曰。凡事必親見也。是日。有水東民人告菱湖坍田賠糧。收紙。付巡撫。上問扈駕守備牛斗雲。太湖廣狹若干。奏雲八百里。上雲。何以具區志止稱五百里。奏雲。積年風浪沖坍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雲。去了許多地方。何不奏聞。開除糧稅乎。奏雲。非但水東一處。即入烏程之湖漊。長興之白茅嘴。宜興之東塘。武進之新村。無錫之沙潡口。長洲之貢湖。吳江之七里港。處處有之。上雲。聯不到江南。民間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由蘇起(燮)回京。 碧螺春的記述 碧蘿春:茶名。產于蘇州之洞庭山碧蘿峰石壁。初未見異。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采。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者爭呼為嚇煞人香。「嚇煞人」。乃吳之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后採茶。悉置懷間。而朱正元家所制獨精。價值尤貴。己卯。聖祖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蘿春。 民國版《吳縣誌》 在飲饌之屬章節中,專門對茶有一段評述。其中關於碧螺春之評說幾乎與太湖備考相仿,對西山之茶的評說也比較客。在東山碧螺春沒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陸兩位詩人就有對西山茶的讚美詩,尤其是被列入貢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從文章中細品,很顯然,西山水月茶與東山碧螺春的製作方法是兩碼事,當時就沒有混為一談,或者說是製作相仿之類的言論。 《吳縣誌》中關於茶的介紹是: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采焙極細者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謄)入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載圖經續記近時東山有一種名碧螺春最佳俗稱嚇煞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又虎丘金粟山房舊產茶葉微帶黑不甚蒼翠點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為白雲茶。 《洞庭東山物產考》 此書作於民國九年(1920)由朱獻淮編纂。他曾訪遍東山農戶,田野調查考察了十五個年頭,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專業志,該書卷二灌木部「茶」目中對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記述: 洞庭山之茶最著名為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桅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從一不二之義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採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濕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又分嫩尖一葉二葉或嫩芽尖連一葉為一旗一槍隨揀隨做做法用凈鍋人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抄轉以半熟為度過熟則焦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抄起人瓷盆中從旁以扇搧之否則色黃香減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為香然味薄(淪)之不過三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種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濕土藏之來春二月取種樹下或背陰處澆以米泔蠶沙或小便稀糞等和水微微潤之不可XX根XX必爛。 《莫厘游志》 該志由許明煦編纂,民國三十五(1946)版,文中在談碧螺峰時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峰:自靈源寺后登山,古木參天,大可合抱,訪李根源民國十八年為寺僧宏度題「碧螺春曉」于危崖。 碧螺峰盛產碧螺春茶,茶以湯色清澈鮮綠,味道雋永芳香,著稱於世。關於碧螺春之得名,相傳清康熙初年,碧螺峰上長有野茶數株,山人摘作飲料,竟然色味均佳,並有異香,時人稱為「嚇殺人香」。聖祖南巡至東山,江蘇巡撫宋(蘋)將「嚇煞人香」進,上嫌其俗,賜名「碧螺春」。寺僧輒以藏茗饗客,以靈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雋永,可謂雙絕,遊人得飽口福,為一大快事。 《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有東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條目載記。原文如下: 1、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的條目(辭海928頁) 洞庭東山 一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青母山。在江蘇省吳縣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后始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與洞庭西山同為著名果園區,產枇杷、楊梅和「碧螺春」,茶葉。名勝有九龍山等。 洞庭西山 一稱西洞庭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在江蘇省吳縣西南。為太湖中最大島嶼,主峰縹緲峰,海拔336米。為太湖名勝。產批把、楊梅、紅橘、茶葉等。 2、碧螺春的條目(辭海1645頁) 碧螺春 也叫「碧蘿春」。成品綠茶之一。原產江蘇洞庭山碧蘿峰。葉片經加工后成螺狀捲曲,茸毛顯露,色澤青翠、光潤,具清香。茶湯清澈鮮綠。 《萬事由來手冊》 《萬事由來手冊》由江蘇少兒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該手冊按屬性編排了十六個大類,為讀者查找某個事物的由來提供方便,編者盡量做到擇優不重複,反覆校對和審核之後定稿,其中648-649頁,記述了碧螺春的由來。 康熙定名 揚名中外的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鮮的美稱。嫩指芽葉嫩,鮮指色、香、味俱佳。 據《太湖備考》記載,相傳古時有個人叫朱正元,在東山碧螺峰的石璧里采了幾株野茶,發現香氣驚人,就取名叫「嚇煞人」。民間傳說,有一年碧螺峰的野茶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裡,不料茶葉沾上了熱氣,透出陣陣清香,採茶姑娘驚呼道:「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濃郁得使人驚奇。於是,眾口爭傳,「嚇殺人香」便成了茶名。在《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有一段關於「嚇殺人」改名「碧螺春」的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車駕幸太湖(康熙皇帝到達太湖),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大臣宋葷買了這種嚇殺人香的野茶進獻給康熙皇帝),聖祖以其名不雅(康熙皇帝認為它的名稱不雅緻) ,題之曰:碧蘿春(改名為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過後,還有一詩贊雲:「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忬(手俞)揚到上京。嚇殺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現在人們對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釋,說碧是狀其顏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狀捲曲如螺螄;春是因採摘在早春;所以合稱為碧螺春。 《中國名茶志》 《中國名茶志》于2000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