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筋之會穴。
歷代
針灸醫家將之列為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如《
靈樞·
邪氣藏府病形篇》:「
膽病者,善
太息,
口苦,嘔宿汁,心下
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三陷下者炙之,其
寒熱者,取陽陵泉:」此是
治療膽腑
病癥。陽陵泉又治筋病,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陽陵泉主之。」《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膝腫並
麻木,冷痹及
偏風,舉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陽陵泉又治療足少陽經體表循行通絡上的病變。
陽陵泉
穴位取法
在
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本穴取法,歷
代文獻其說不一。《靈樞·本輸篇》:「伸而得之。」是讓
患者將
下肢伸直,然後取穴;
《針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囑
病人取下蹲姿勢再定穴;《中國
針灸學》:「坐,屈膝
重足……取之。」本人從多年
臨床實踐觀察體會,以上方法對於
老年人、
兒童、
體質虛弱者均
不適宜。基原因是易發生
暈針及
彎針。我則採用仰
卧位或側卧位取穴,仰卧時對下肢微屈,在腓骨小頭前下凹陷中取之。這種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適耐久,不易發生暈針、彎針,並容易引起經氣,
得氣快,感傳好。
膝下外側動、
靜脈。當腓總
神經分為腓淺及
腓深神經處。
皮膚、
皮下組織、小腿深
筋膜、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
分佈。
腓總神經在窩上角由
坐骨神經分離以後,沿著窩外側壁到腓骨小頭的
後下方穿腓骨長肌,分為腓淺、深神經。腓淺神經的肌支
支配腓骨長、短肌。
主治範圍
半身不遂,下肢
痿痹,麻木,
膝臏腫痛,
腳氣,脅
肋痛, 口苦,
嘔吐,
黃疸,
小兒驚風。現多用於
坐骨神經痛,
肝炎,
膽囊炎,
膽道蛔蟲症,
膝關節炎,小兒
舞蹈病等。
(一) 膽腑病證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合(指
五輸穴之
合穴)治內腑」,《靈樞·四
時氣篇》:「邪在腑 ,取之合」。膽附於肝,內藏清汁,肝與膽在生理上相互
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肝膽多同病,因
濕熱蘊結,入侵肝膽,
膽汁外溢;或
脾陽不運,濕熱內阻,膽汁外溢;以及肝鬱
氣滯、
肝膽濕熱、肝膽實火等所引起的病證,都屬本穴的治療範圍。
(二) 筋的病證
陽陵泉是筋之會穴,為筋氣聚會之外。《
難經·四十五難》雲:「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是治療筋病的要穴,特別是下肢筋病,臨床較為常用。具有舒筋和壯筋的作用。
(三)
經脈通絡上的病證
依其足少陽經的循行、針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
循經取穴,本穴治療
本經經脈循行通絡上的下肢、
髀樞、脅肋、頸項病,以及肝
膽火旺,循經上擾的眼、耳、
頭部病變。
臨床應用
(一) 脅肋痛
《靈樞·
五邪篇》「邪在肝,則兩脅中痛」。 《靈樞·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
脅痛不能轉側,……」。肝與膽相
表裡,
肝脈布脅肋,膽脈循脅里,過季脅,說明脅痛與肝膽的關係甚為密切。故循經取穴,取瀉本穴治療氣滯、
血瘀以及肝膽
疾患引起的脅肋痛
效果均佳。《
雜病穴法歌》載有:」脅痛只須陽陵泉「。我在臨床上根據
辯證施治的原則,在下列三型的脅肋痛中主要
運用陽陵泉穴治療,尚可輔用其它
腧穴。
1.
瘀血脅痛
瘀血脅痛者取瀉陽陵泉外,可輔以
血會膈俞,配
三陰交以
活血。跌仆
損傷者,尚可取
阿是穴。諸穴相伍有
通經活絡,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鬱脅痛
肝鬱脅痛者取瀉陽陵泉通調氣機外,尚輔肝之
原穴太沖感肝之
募穴期門,以
疏肝理氣。諸穴相任共奏
疏肝解郁、通絡
止痛之功。
3. 濕熱脅痛
濕熱脅痛者多與今之
膽囊炎有關。陽陵泉、
支溝瀉之能和解少陽而
清熱化濕。期門、日月是肝膽之氣募集之處,瀉之能疏利肝膽的
氣血。諸穴相任共達清熱化濕、疏肝利膽之效。
直刺0.8~1.2寸。可灸。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
深刺可透
陰陵泉,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放散。
灸法:
艾炷灸或
溫針灸5~7壯,
艾條灸10~20分鐘。
穴位配伍
配
環跳、
風市、
委中、
懸鐘,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陰陵泉、
中脘,有
和胃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
配
人中、
中沖、太沖,有祛風
鎮靜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脅下支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
《針灸大成》:主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頭面腫。
《
類經圖翼》: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
膽囊炎、
結石症 據報道
針刺陽陵泉可使膽囊收縮。
膽總管的規律性收縮,排出膽道造影劑,XX
十二指腸。還能促 進膽汁
分泌,對奧狄
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對
慢性膽囊炎、結石症有治
療效應。
肝
脾臟疼痛 針刺陽陵泉透陰陵泉,治療肝脾臟疼痛療效較好,用
強刺激手法,得氣后
留針10~20分鐘,
捻轉出針。
落枕 針刺陽陵泉,治療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關節周圍炎 有報道針刺陽陵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6例,效果良好。
調整腦血流量 針刺陽陵泉,對腦血流量有一定影響。對急性缺性
中風患者,通過針刺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實驗研究,針刺右側陽陵泉和曲池穴可影響到腦的
血流動力學,使腦血流量增加,腦
血管阻力降低,出針後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明顯。而針刺對正常貓的腦
血液動力學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