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uuuwell.com
紅背桂為大戟科常綠小灌木,因其葉背為紅色得名。是一種實用價值較高的觀葉、觀花植物,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區,常用為盆栽,置於窗檯、陽台或庭園,也可入葯。
紅背桂(圖1)
綠灌木植物,株高1米。多分枝叢生,小枝具皮孔,光滑無毛。莖幹粗壯,幼枝纖細,向水平方伸展,老枝幹皮呈黑褐色,生有不明顯的小瘤點,比較粗糙,嫩枝翠綠色,光滑有光澤,節間較長,節莖膨大,柔軟而下垂。單葉對生,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葉寬披針形,長5到13厘米,寬1.5到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柄長3到10毫米;托葉小,近三角形,葉緣有整齊鋸齒,稀3枚輪生,稀互生,表面綠色,背後紫紅色。側脈6到12對,略明顯。主要觀賞紫紅葉背。花單性異株,花小,穗狀花序腋生,小花淡黃色。花單性異株;雄花序長約1到2厘米;苞片卵形,比花梗長,基部兩側各具1枚腺體,小苞片2枚,線形,基部具2枚腺體;雄花萼片3,披針形,緣具撕裂狀小齒,花絲分離;雌花序極短,由3到5朵花組成,花梗長l到2毫米;苞片卵形,比花梗短;小苞片與雄花同;雌花萼片3,闊卵形,邊緣具小齒,子房球形,無毛,花柱3,分離,基部多少連合,長約2.2毫米,外彎而先端捲曲,緊貼于子房上。蒴果球形,頂部凹陷,基部截平,直徑約8.5到10毫米,高約7毫米,紅色,帶肉質。種子卵形,光滑。花植物結果期全年。[1-3]紅背桂(圖2)
扦插時,選向陽地方,挖一個長12米、寬1.2米、深0.7米的平底長方形坑,底部填寫層厚度為40厘米的蓄糞,或其他生熱物質,上面再鋪一層15—20厘米的蛭石、珍珠岩,作為苗床扦插基質。扦插后,搭一個高為50厘米的塑料小拱棚和高度為1米的涼棚。苗床做好后,用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嚴格進行土壤消毒,防止發生幼苗立枯病和腐爛病。[4-5]紅背桂(圖3)
格控制苗床基質的溫度在26℃—28℃,空氣溫度控制在23℃—25℃,注意氣溫不能高於地溫,否則插穗會發芽後生根,甚至不生根,造成假活現象,以至枯萎死亡。 光照:扦插7—10天後,涼棚透光度達到30%左右,使插穗能接受稀薄散XX光,以利於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插穗基部產生愈合組織而開始生根。當插穗80%左右生根,根長2—3厘米時,即揭去薄膜,上午11時前及下午5時以後揭去草簾,促進幼苗健壯生長。 水肥:扦插后,每天至少要進行二三次噴霧,每隔二三天進行通風換氣,保持基質濕潤,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左右。同時,在插穗生根后,用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葉面噴肥,每星期一次,促進苗木生長。[4][6]紅背桂(圖4)
背桂喜濕潤,但忌澇。在生長期要常澆水,保持盆土偏濕潤,但忌漬水,以增加空氣的濕度而降低溫度。室內栽培可用一隻較大的盤子托在盆下,常向盤中注水,使之自然蒸發,達到小範圍增降溫的效果。冬季7天-10天澆一次水即可,以偏干一些為好,過濕易爛根,過干植株失水,葉黃脫落,甚至死亡。種植或翻盆換土時,可適時施些複合肥作底肥,生長期半月左右施一次含氮磷鉀的複合肥即可,花期可加噴兩次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盛夏和冬季不施肥。[7][2]紅背桂(圖5)
桂雖能自然分枝,但為使其樹形美觀,還需要適當修剪,春季結合修剪,將剪下的老枝條作插穗,6月下旬至7月可剪取少許上年的老枝和當年春季萌發已半木質化的枝條作插穗,長10厘米-15厘米,將下中葉片剪掉,蘸VB12或硫磺粉、生根粉,XX無肥料的素砂土,澆水后,置於陰處,常向葉面噴水保濕,1月左右可生根,再過1月即可帶土移栽定植。此外栽種四五年以上的大叢植株,可於春季翻盆換土時,採用分株繁殖法,將植株從根部連接處用利刀切割分為數盆栽種即可,但忌分得過小,每盆至少要有3株-5株直立莖。[7][2]紅背桂(圖6)
出處:始載於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英文名:all-grass of Cochinchinese Excoecaria 別名:葉背紅、金鎖玉、箭毒木、天青地紅。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紅背桂的全株。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曬乾或者鮮用。 化學紅背桂(圖7)
成份:從同屬植物土沈香 E. Aga-llocha L. 中分離出二萜原酸酯。 性味:辛;微苦;平;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活血止痛。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全草,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經活絡,止痛的功能。用於麻疹、腮腺炎、扁桃體炎、心絞痛、腎絞痛;腰肌勞損。——新華本草綱要[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