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腦電波

人身上都有磁場,但人思考的時候,磁場會發生改變,形成一種生物電流通過磁場,而形成的東西,我就把它定位為「腦電波」。

腦電波

  生物電現象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各種生物均有電活動的表現,大到鯨魚,小到細菌,都有或強或弱的生物電。其實,英文細胞(cell)一詞也有電池的含義,無數的細胞就相當於一節節微型的小電池,是生物電的源泉。   人腦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在活動著,而成電器性的變動。也就是說,有電器性的擺動存在。而這種擺動呈現在科學儀器上,看起來就像波動一樣。腦中的電器性震動我們稱之為腦波。用一句話來說明腦波的話,或許可以說它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生理學家漢斯·柏格看到電鰻發出電氣,認為人類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現象,而發現了人腦中電氣性的振動。後來,藉由圖表來補捉腦波,才得知振動的存在。由於這和人類的意識活動有某種程度的對應,因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

腦電波的活動

  人體也同樣廣泛地存在著生物電現象,因為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對腦來說,腦細胞就是腦內一個個「微小的發電站」。

我們的腦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腦電波。早在1857年,英國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腦和猴腦上記錄到了腦電活動,並發表了「腦灰質電現象的研究」論文,但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十五年後,貝克(A.Beck)再一次發表腦電波的論文,才掀起研究腦電現象的熱潮,直至1924年德國的精神病學家貝格爾(H.Berger)才真正地記錄到了人腦的腦電波,從此誕生了人的腦電圖。   這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這幾種波的頻率邊界,在學界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亦有學者認為δ波小於4Hz,θ波4~7Hz,α波8~12Hz,β波13~35Hz,並認為有大於35Hz的腦電波,並命名為γ波。長期處於該狀態下的人會有生命危險)   δ波,頻率為每秒1-3次,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狀態下,可出現這種波段。   θ波,頻率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願受到挫折和抑鬱時以及精神病患者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平均數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睡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悅或靜思冥想時,一直XX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來,α波相對來說得到了強化,因為這種波形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狀態就出現了。

節律來源於丘腦

  科學家曾將動物大腦皮層與丘腦的聯繫切斷,腦電波的節律消失,而丘腦的電節律活動仍然保持著。如果用8-13Hz的電脈衝刺激丘腦,在大腦皮層可出現類似α節律的腦電波。因此,正常腦電波的維持需要大腦與丘腦都要完好無損。

腦磁場

  大家都知道「電生磁,磁生電」的道理,也就是說,電場與磁場總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腦有生物電或電場的變化,那麼肯定有磁場的存在。果然,科學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測到了腦磁場。由於人腦磁場比較微弱,加上地球磁場及其它磁場的干擾,必須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靈敏度的測定儀才能測到。1971年,國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內首次記錄到了腦磁圖。腦磁測量是一種無損傷的探測方法,可以確定不同的生理活動或心理狀態下腦內產生XX性部位,無疑是檢測腦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腦電波或腦電圖是一種比較敏感的客觀指標,不僅可以用於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的應用,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參考資料

  摘自孫作東著《激活沉睡的腦》一書   與上述腦的自發電位(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不同的是,人腦可人為誘發出一種腦電變化,如心理事件或認知事件誘導出的腦電位變化,被稱作事件相關電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亦稱為認知電位。事件相關電位一般都比自發電位微弱,這些微弱的信號常常被淹沒在自發電位中難以覺察。要提取這些信號,可以對被試者多次進行事件刺激,每次都會產生一定的微弱信號,再通過電腦將含有這些微弱信號的自發電位進行疊加和平均化處理,由於自發腦電的波形與刺激間沒有固定關係,但每次由相同事件誘發出的電位的波形則是一致的,這樣,相同的誘發出來的電位就會疊加起來,越來越大,結果與事件相關的電位信號就會從自發腦電的背景中突顯出來,這樣就可以記錄到事件相關電位。   
α腦電波,輕鬆學習

XX潛意識唯一有效的途徑

  科學研究發現: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四類腦電波。當您在緊張狀態下,大腦產生的是β波;當您感到睡意朦朧時,腦電波就變成θ波;XX深睡時,變成δ波;當您的身體放鬆,大腦活躍,靈感不斷的時候,就導出了α腦電波。   到現在為止,我們講述的大部分內容是屬於邏輯性的,是「左腦」活動。但為了利用你右腦和潛意識的驚人力量,高效學習的真正鑰匙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即放鬆性警覺(relaxed alertness)。這种放松的心態是你每次開始學習時必須具備的。許多研究人員和教師相信,人們可以通過潛意識很好地學習大量信息。最適於與潛意識的腦電波活動是以8~12周/秒速度進行的,那就是a波。英國快速學習革新家科林·羅斯說:「這種腦電波以放鬆和沉思為特徵,是你在其中幻想、施展想象力的大腦狀態。它是一种放松性警覺狀態,能促進靈感、加快資料收集、增強記憶。a波讓你XX潛意識,而且由於你的自我形象主要在你的潛意識之中,因而它是XX潛意識唯一有效的途徑。」

幾種音樂能取得放鬆性警覺狀態效果

  人一般是怎樣取得那種狀態呢?數以千計的人通過每天的靜心或放鬆性活動、特別是深呼吸來取得。但是,越來越多的教師確信,幾種音樂能更快、更容易地取得這些效果。韋伯指出:「某些類型的音樂節奏有助於放鬆身體、安撫呼吸、平靜β波振顫,並引發極易於進行新信息學習的、舒緩的放鬆性警覺狀態。」當然,正如電視和電台廣告每天證實的那樣,當音樂配以文字,許多種音樂能幫助你記住信息內容。但是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一些巴洛克音樂是快速提高學習的理想音樂,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巴洛克音樂每分鐘60~70拍的節奏與α腦電波一致。   技巧豐富的教師現在將這種音樂用作所有快速學習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對於自學者來說,眼前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即當你晚上想要複習學習內容時,放恰當的音樂就會極大地增強你的回憶能力。a波也適合於開始每一次新的學習。很簡單,在開始前,你當然得清理思路。將辦公室的問題帶到高爾夫球場上,你就打不好球,會心不在焉。學習也是如此。從高中法語課馬上轉上數學課,這會難於「換檔」。但是花一會兒時間做做深呼吸運動,你就會開始放鬆。放一些輕鬆的音樂,閉上眼睛,想想你能想象到的最寧靜的景象--你很快會XX放鬆性警覺狀態,這一狀態會更易於使信息「飄進」長期記憶之中。   因此可以說,α腦電波它可以通過冥想、放鬆、深呼吸等方法獲得,而巴洛克音樂,是效果最快,最好的導出方式。因此,在我們的訓練過程中,始終輔以輕快優雅的巴洛克音樂背景,既排除外界干擾,又可使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人腦中存在有許多功能區域性腦波律動

  人腦中存在有許多的功能區域性腦波律動(Brain rhythm),比較為人所知的有(1)Mu rhythm:約存在於10~20Hz的頻帶之間,主要區域為感覺運動區(sensorymotor area),(2)Tau rhythm:約存在於8~10 Hz之間,存在區域為上顳葉皮質(upper temporal lobe),(3)sigma rhythm:月存在於7~9 Hz之間,存在區域為sensory area,   (4)Alpha rhythm:約10Hz,存在區域為枕葉視覺區。這些Brain rhythm具有特定的功能以及特定存在的區域,所以可以用來作特定區域的功能性分析。然而這些腦波律動的訊號屬於非相位鎖定(nonphase-locked-)的訊號,所以不能用一般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直接平均的方法來得到結果,而必須採用nonphase-locked的分析技巧來計算由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反應。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體檢報告單提示谷丙轉氨酶低或者增高是說明什麼?醫生一文解釋
  • 中年人盡孝,說易行難,漸行漸難
  • 惡性肝癌≠死亡,60歲高齡老人在草莓醫院重獲新生!
  • 你分得清過敏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醫生:可從4點來判別!
  • 高血壓會影響備孕嗎?
  • 鹽水對身體有傷害嗎?
  • 如何用番鴨煲湯
  • 好想找個霸道的女朋友。。。。。。
  • 男生國字臉適合剪什麼髮型
  • 化妝品.~~擺脫姐姐們推薦了。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