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
人身上都有磁場,但人思考的時候,磁場會發生改變,形成一種生物電流通過磁場,而形成的東西,我就把它定位為「腦電波」。
腦電波
生物電現象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各種生物均有電活動的表現,大到鯨魚,小到細菌,都有或強或弱的生物電。其實,英文細胞(cell)一詞也有電池的含義,無數的細胞就相當於一節節微型的小電池,是生物電的源泉。 人腦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在活動著,而成電器性的變動。也就是說,有電器性的擺動存在。而這種擺動呈現在科學儀器上,看起來就像波動一樣。腦中的電器性震動我們稱之為腦波。用一句話來說明腦波的話,或許可以說它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生理學家漢斯·柏格看到電鰻發出電氣,認為人類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現象,而發現了人腦中電氣性的振動。後來,藉由圖表來補捉腦波,才得知振動的存在。由於這和人類的意識活動有某種程度的對應,因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腦電波的活動
人體也同樣廣泛地存在著生物電現象,因為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對腦來說,腦細胞就是腦內一個個「微小的發電站」。我們的腦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腦電波。早在1857年,英國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腦和猴腦上記錄到了腦電活動,並發表了「腦灰質電現象的研究」論文,但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十五年後,貝克(A.Beck)再一次發表腦電波的論文,才掀起研究腦電現象的熱潮,直至1924年德國的精神病學家貝格爾(H.Berger)才真正地記錄到了人腦的腦電波,從此誕生了人的腦電圖。 這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這幾種波的頻率邊界,在學界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亦有學者認為δ波小於4Hz,θ波4~7Hz,α波8~12Hz,β波13~35Hz,並認為有大於35Hz的腦電波,並命名為γ波。長期處於該狀態下的人會有生命危險) δ波,頻率為每秒1-3次,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狀態下,可出現這種波段。 θ波,頻率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願受到挫折和抑鬱時以及精神病患者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平均數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睡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悅或靜思冥想時,一直XX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來,α波相對來說得到了強化,因為這種波形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狀態就出現了。節律來源於丘腦
科學家曾將動物大腦皮層與丘腦的聯繫切斷,腦電波的節律消失,而丘腦的電節律活動仍然保持著。如果用8-13Hz的電脈衝刺激丘腦,在大腦皮層可出現類似α節律的腦電波。因此,正常腦電波的維持需要大腦與丘腦都要完好無損。腦磁場
大家都知道「電生磁,磁生電」的道理,也就是說,電場與磁場總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腦有生物電或電場的變化,那麼肯定有磁場的存在。果然,科學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測到了腦磁場。由於人腦磁場比較微弱,加上地球磁場及其它磁場的干擾,必須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靈敏度的測定儀才能測到。1971年,國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內首次記錄到了腦磁圖。腦磁測量是一種無損傷的探測方法,可以確定不同的生理活動或心理狀態下腦內產生XX性部位,無疑是檢測腦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腦電波或腦電圖是一種比較敏感的客觀指標,不僅可以用於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的應用,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參考資料
摘自孫作東著《激活沉睡的腦》一書 與上述腦的自發電位(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不同的是,人腦可人為誘發出一種腦電變化,如心理事件或認知事件誘導出的腦電位變化,被稱作事件相關電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亦稱為認知電位。事件相關電位一般都比自發電位微弱,這些微弱的信號常常被淹沒在自發電位中難以覺察。要提取這些信號,可以對被試者多次進行事件刺激,每次都會產生一定的微弱信號,再通過電腦將含有這些微弱信號的自發電位進行疊加和平均化處理,由於自發腦電的波形與刺激間沒有固定關係,但每次由相同事件誘發出的電位的波形則是一致的,這樣,相同的誘發出來的電位就會疊加起來,越來越大,結果與事件相關的電位信號就會從自發腦電的背景中突顯出來,這樣就可以記錄到事件相關電位。α腦電波,輕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