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肌緊張是緩慢持續牽拉
肌肉時,所引起的牽張反XX。
低位
腦幹對肌緊張的
調節原理
正常機體即使在安靜時,其
骨骼肌也
存在著一定的肌緊張以維持某種姿勢;在活動時,肢體的肌肉也是在一定的肌緊張的背景上發生收縮。
脊髓的牽張反XX可以產生一定的肌緊張,但遠不足於維持機體的姿勢和平衡。在正常情況下,脊髓的牽張反XX要受高位
中樞的調控。
動物實驗證明,高位中樞對肌緊張的調節具有兩重性,即有些
部位對肌緊張起易化作用,使肌緊張加強;而另一些部位則起
抑製作用,使肌緊張
減弱。
利用定向儀刺
激動物腦的不同部位,觀察到腦內某些部位具有
抑制肌緊張及運動的作用,這些部位稱為
抑制區;而另一些部位則具有加強肌緊張及運動的作用,稱為
易化區。
腦幹網狀結構的腹內側部分是抑制區所在部位,而腦幹網狀結構的背外側部分、
腦橋的被蓋、
中腦的中央
灰質及被蓋是易化區所在部位。此外,
下丘腦和丘腦的內側部分也具有對肌緊張及運動的易化作用,因此也可包括在易化區概念之中。從活動的
強度來看,易化區的活動比較強,抑制區的活動比較弱;因此在肌緊張的平衡調節中,易化區略佔優勢。
目前知道,抑制肌緊張的中樞部位除腦幹網狀結構抑制區外,還有大腦皮層運動區、
紋狀體、
小腦前葉蚓部等部位,而這些部位的抑制
功能主要是通過腦幹網狀結構抑制區來實現的;易化肌緊張的中樞部位除腦幹網狀結構易化區外,還有
前庭核、小腦前葉兩側部等部位,而這些部位的易化功能是通過腦幹網狀結構易化區來實現的。如果在動物中腦上、下丘之間橫切腦幹,對抑制肌緊張的功能區和
聯繫通路
損害較大,抑制肌緊張的活動減弱,而易化肌緊張的活動便佔有相對優勢,從而出現肌緊張的明顯亢進。這時候,動物出現
四肢伸直、頭尾昂起、
脊柱挺XX肌緊張(主要表現為
伸肌肌緊張)亢進
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