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西接新疆自治區,南與西藏自治區毗鄰,平均海拔2800米,面積76663平方公里,有著名的青藏鐵路通過,名勝有江源冰川、昆崙雪景等。格爾木轄區屬大陸高原氣候。
區域概況
格爾木是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轄區由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區兩塊互不相連的區域組成,總面積12.4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轄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市區位於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格爾木河沖積平原上,市區平均海拔278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市人口25萬,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
年齡32歲左右,現有漢、藏、蒙古、回等2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0.2%。格爾木1954年建政,全市現設3個工行委、4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
經濟開發區,由兩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隊)六大系統(市屬、西格辦、部隊、鹽湖集團、鐵路系統、
石油系統)組成,地廳級單位5個,縣團級單位近80個,是青藏高原繼
西寧、
拉薩之後的第三大城市。城市
總體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現市區建成面積26平方公里。全市現有公共綠地57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23%。全市有各類中小學40所,適齡
兒童入學率達到99%。現有文化機構11個,電視台(站)7家,電視覆蓋率達到100%。現有醫療
衛生機構58個,專業
學術團體15個,科普團體5個,各類科技人員5000餘人。近幾年來,我市先後獲得了「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先進集體」、「中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連續五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
[1]
格爾木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格爾木市 經度:94.89°,緯度36.42°。市府距州府駐地338千米,距省會西寧市710千米,是青海省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格爾木為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青藏高原
腹部,幅員遼闊,由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鎮兩塊互不相連、中間相隔400多公里的轄區組成。盆地轄區在柴達木盆地南沿,昆崙山北麓,市人民政府駐格爾木。唐古拉山鎮轄區在省境西南隅,平均海拔5400米,面積49557.5平方公里。兩部分轄區總面積126220.5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福建省。
格爾木轄區屬大陸高原氣候,少雨、多風、乾旱,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涼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僅41.5毫米,
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日照
時間長,年平均高達3358小時,光熱資源充足。唐古拉山鎮轄區,屬典型
高山地貌,氣候寒冷,僅有冬夏兩季,年平均氣溫-4.2℃,
極端高溫35℃,極端
低溫-33.6℃。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降水量284.4毫米,年蒸發量1667毫米。
格爾木風光(16張)
盆地轄區鹽湖資源儲量大,
分佈廣,品位高,品種多。察爾汗鹽湖、東西台吉乃爾礦區,鹽類資源總儲量為世界罕見,其面積相當美國西爾斯鹽湖的50倍,是中國最大的鎂
鋰鹽礦床。其中集約了600億噸的
氯化物為主的近代鹽沉礦
物質。鉀、鎂、鋰、硼、溴、碘、銣等的儲量和品位,均居全國之首。格爾木市依托柴達木盆地豐富的鹽湖、石油、天然氣源而重點
發展的鹽化工業和石油化工初具規模。現建在察爾汗鹽湖區年
設計生產鉀肥100萬噸的青海鉀肥廠,是中國生產鉀肥的最大基地,市區東郊的年加工100萬噸原油的煉油廠,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與此相應的機械、電力、建材、汽車修理、皮毛加工、
食品等工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唐古拉山地區是青海省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高原特有的
野氂牛、
白唇鹿、
野驢、
雪豹、
雪雞、
黑頸鶴、
雪蓮等,是極為珍貴的稀有品種。水晶、鉛鋅、煤等礦藏,儲量豐富,有待開發。
農牧業發達,主產
小麥、
青稞、
馬鈴薯、
甜菜和綿羊。是青海西部以電力、建材、化工、
皮革、鹽業、食品、汽車修配等工業為支柱的新興工業城市。
地處青藏、青新、敦格公路和青藏鐵路交匯處,為青海西部交通樞紐。南可通西藏,北可達甘肅河西走廊,西可去新疆,東可到省會西寧。民航班機可達西寧、
蘭州、西安和拉薩,是西藏通往
祖國內地的重要中轉站和物資集散地。
1954年設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1956年設噶爾穆工作委員會。1960年改格爾木市。1965年撤市改縣。1980年復設市(縣級),現為副地級市。在短短40年時間內,格爾木已成為青海省第二工業城市,是青海西部經濟、科技、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人口27萬,其中漢族人口占90.2%。市名是蒙古語,意為河流密(聚)集的地方。
有著名的青藏鐵路通過,坐火車一定要帶上數碼相機,沿途風景美不勝收。
名勝有江源冰川、昆崙雪景,一步天險,萬丈鹽橋,鹽湖海市蜃樓,納赤噴泉,昆崙山口等十大景觀。
區號:0979
郵政編碼:816000
代碼:632801
拼音:Ge'ermu Shi。
地形地貌
格爾木市地處歐亞大陸中部,地貌複雜,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東傾斜。昆崙山、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山勢高峻,氣勢磅礴。該市雄居世界屋脊,境內雪峰連綿,冰川廣布,冰塔林立,河流
縱橫,湖泊星羅棋布,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偉壯麗,是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盆地地勢
平坦,沙丘起伏,綠洲陷顯,鹽湖、鹼灘、沼澤眾多,其中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是最大的鹽湖,號稱「鹽湖之王」。
經濟建設
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
格爾木經濟(5張)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618983萬元,比上年增長19.3%。人均生產總值75365元,增長15.8%。
分產業看,
第一產業增加值10398萬元,比上年增長12.8%;第二產業增加值1251316萬元,比上年增長20.3%;第三產業增加值357269萬元,比上年增長16.7%。經濟結構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0.67:79.27:20.06轉變為0.64:77.29:22.07,第二產業下降1.9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2.01個百分點。
一、二、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
貢獻率分別為0.44%、77.46%和22.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08、14.95和4.27個百分點。
200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72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2%。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作物及其它作物的種植
比例由上年的36.1:11.3:15.9:36.7轉變為35.7:4.4:12.5:47.4。
全年各類作
物種植面積70727畝。糧食種植面積25254畝,增加5284畝;油料種植面積3140畝,減少3132畝;蔬菜種植面積8831畝,增加17畝;其他作物種植面積33502畝,增加13161畝。
全年糧食
產量10694.4噸,增加2630.4噸,增產32.6%;油料產量553.1噸,減產48.5%;蔬菜產量36468噸,增產4.9%。
全年人工造林767畝、封育4.86萬畝,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172.56萬畝,退耕還林補植補栽2970畝。「三北」防護林
工程等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完成網圍欄4.3萬米,林木
病蟲害防治面積6.5萬畝。
育活各類仔畜10.83萬頭(只),下降4.7%。仔畜
成活率95.2%,下降2.4個百分點。各類草食牲畜年末存欄24.7萬頭(只),增長2.1%。年內牲畜出欄率為44.1%,下降1個百分點,商品率為38.5%,上升1.1個百分點。全年肉類總產量3521噸,增長7.9%;奶類產量1236噸,下降16.7%;羊毛產量295噸,增長30.5%。
硬化村級道路44.7公里、建設通村砂路142.2公里。衛生改廁1000座,改造農家院落207戶。建成畜用暖棚350棟、日光節能溫室570座、建設養畜工程134座,
草原鼠害防治60萬畝,整理土地4444畝。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工業增加值1117314萬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市屬增加值338863萬元,比上年增長43.8%;規模以
上工業增加值1054792萬元,比上年增長19.7%,規模以
下工業增加值62522萬元,比上年增長1.1倍。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468785萬元,比上年下降2.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623272萬元,比上年增長45.3%。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911145萬元,比上年增長16.7%。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1111722萬元,比上年增長22.5%,
輕工業增加值5592萬元,比上年增長1.1%。
全市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806152萬元,增長10.5%。工業
產品銷售率達79.6%,下降1.4個百分點。
據4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統計
顯示,實現利潤386012萬元,下降26.2%。實現稅金總額138798.1萬元,增長58.5%。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34002萬元,比上年增長8.2%。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施工單位21個,施工房屋面積341852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184483平方米。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3517萬元,增長18.4%,完成全年計劃的100.4%。其中:建築安裝工程630149萬元,增長38.7%;設備工XX購置189322萬元,增長6.3%;其他費用34046萬元,下降61.4%。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4671萬元,下降39.5%;第二產業投資770904萬元,增長36.3%。其中,工業投資645310萬元,增長27.6%;第三產業投資77942萬元,下降47%。
批發零售貿易、住宿餐飲業和物價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190.4萬元,增長14.1%。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0943.3萬元,增長15.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66247.1萬元,增長10.4%。
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上漲2.6%。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6%;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0.8%;衣著類價格上漲8.5%;家庭設備及用品類價格上漲2.1%;
醫療保健用品類價格上漲1.8%;交通和通訊工具價格上漲5.6%;娛樂
教育文化用品類價格上漲2.3%;居住類商品價格下降1.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1.9%。
全年交通運輸、
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2571萬元,比上年增長11.2%。
全年郵電營業收入21816.6萬元,增長21.1%。年末電話裝機量71029戶,增加208戶;
行動電話155000部,增加17292部;
電腦互聯網用戶15011戶,增加1192戶,增長8.6%。
全年接待遊客89.5萬人次,增長29.5%。海外遊客1623人次,增長1.5倍。其
中外國遊客641人次,增長25.2%。實現旅遊收入1.6億元,增長25.7%。星級賓館15家。格爾木是一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格爾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連接西藏、新疆、甘肅的戰略要塞和中國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爾木)三條公路幹線在此交匯;青藏鐵路一期西寧至格爾木段年運輸能力已達到1000萬噸,年客流量達到200萬人次;青藏鐵路二期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在緊張施工,2007年將全線通車;格爾木機場改
擴建工程已經完成,2003年12月已交付
使用,
恢復通航。現在的格爾木已經初步形成包括公路、鐵路、民航和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的十字立體交通網路。格爾木地處祖國西部的地理中心,是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西南邊防的戰略支撐點,是內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門戶和大型「旱碼頭」,每年90%以上的進出西藏的物資需要從這裡中轉。格爾木素有「兵城」和「汽車城」之稱,解放軍四總部、蘭州軍區、武警和空軍在這裡的團級以上單位近30個,主要承擔著西藏方面的公路運輸、管道輸油、通訊及通信線路維護三大任務,對於西藏和整個西南邊防的物質保障供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地區財政收入422476萬元,增長28.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1826萬元,增長19.6%;地方財政支出121069萬元,增長17.2%。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311954萬元,比年初增加174238萬元。其中企業存款餘額579506萬元,比年初增加26606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67263萬元,比年初增加109454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116414萬元,比年初增加382613萬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411427萬元,比年初增加145248萬元,中長期貸款餘額670466萬元,比年初增加203148萬元。金融機構累計貨幣凈投放37154萬元。全年保費收入9714.9萬元,增長9.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658萬元,下降7.1%;壽險保費收入5056.9萬元,增長30.3%。全年賠款支出2846.8萬元,增長3.3%。其中,財險賠款2598.2萬元,下降2.6%;壽險賠款248.6萬元,增長1.8倍。
教育與科技
2009年,全市共有中小學34所,
職業中學1所。中學在校學生10044名,職業中學239名,小學在校學生20403名。教職員工共2181名。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小學入學率為100%,初中畢業升學率為97.7%,高考上線率達到95.2%。1個科技項目被科技部審批立項, 14個科技項目相繼被省州科技部門審批立項,5 個科技項目被接轉,資助資金達426萬元。鹽湖提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碳酸鋰產量突破6000噸,國內首個大
顆粒鉀肥項目建成投產。建設鄉村科普櫥窗 75個。
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擁有圖書館1所、文化館1個、電影放映機構5個;有線電視站2座。電視有線播放節目44套、無線節目4套,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7%和96%。有線電視用戶2.1萬戶,新增有線電視用戶2506戶。全年藏書量5萬冊,報紙出版量148萬份。《蒙古族民間服飾製作技藝》、《蒙古族達羅牌》、《蒙古族民間祭火》、《蒙古族木雕木刻》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14個,
衛生技術人員1143人,床位數759張,其
中醫院5個,
病床數515張,
醫生267人;鄉衛生院4個,衛生技術人員41人,床位數29張;社區衛生服務站30家,床位數215張。
成功舉辦
激情穿越柴達木汽車摩托車集結賽、中日韓
登山大會,第二屆市運會暨全民體育大會,2009年柴達木
循環試驗區項目推介會暨中國鹽湖城昆崙文化旅遊節,格爾木的知名度和
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按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為基數,計生自然增長率6.78‰和戶籍報表機械增長率5.77‰推算,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14819人,增長1.3%。據公安部門戶籍人口及其變動情況報表顯示,200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121278人,增加1502人,增長1.3%。
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27340人,增長6%,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為119418萬元,增長26%,城鎮單位在崗
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8590元,增長18%。全年安置城鎮
失業人員19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5179.8元,增長11.7%;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070.1元,增長16.9%。全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6000.2元,增長15%。
2009年,發放
失業保險金24.2萬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204個,減少3個,參保職工13484人;參加城鎮
養老保險的單位312家,增加12家,參保職工24630人,徵收
養老保險金16943.8萬元,增長28%;參加農村養老保險9789人,徵收
養老金282.6萬元;參加
醫療保險的單位370家,參保職工27500人,增長3%,全年收繳醫療保險金12790萬元,增長61.7%,居民參保人數19628人,征繳金額199萬元;2009年,新型農村
合作醫療參保農民30309人,參合率達到99.3%;全年有3556戶家庭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參保人員9970名,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05.3萬元,增長8.8%。
建成廉租房834套、回遷房652套,改造棚戶區7.9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65萬元、農牧民建房補貼198萬元。
歷史沿革
格爾木蒙古族
「格爾木」(又作高魯木斯、郭里峁、噶爾穆)是蒙古語譯音,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河流眾多」"荒漠明珠"。
古為羌地,自
東晉至清歷屬吐谷渾、威定縣、吐蕃王國、角廝羅政權、吐蕃等處宣慰司、曲先衛、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屬都
格爾木歷史(4張)蘭縣、通
新設置局。1954年成立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噶爾穆臨時工委(一說: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爾木工作委員會,為縣級領導機構),1960年11月1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5次會議批准設格爾木市,1965年3月27日改為格爾木縣,1980年6月14日復設格爾木市。格爾木市仍隸屬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管轄,為副地級市。1992年設立省計劃單列市。
1980年6月14日改縣建市后,設立3個街道辦事處。
1988年底共有7個基層政權機構,即3個辦事處(昆崙路辦事處、金峰路辦事處、河西辦事處)、4個鄉(唐古拉山鄉、烏圖美仁鄉、大格勒鄉、郭勒木德鄉),24個居民委員會,28個村(牧)民委員會。1992年成立格爾木昆崙經濟開發區(2002年升格時隸屬格爾木市管理)。
2001年8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81號文批複:格爾木市設立東城行政委員會、西城行政委員會和察爾汗行政委員會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與此同時,青政函[1997]21號文件停止執行。
2002年增設了兩個街道(黃河路街道、西藏路街道),三個副縣級工行委(東城區工行委、西城區工行委、察爾汗工行委)。格爾木市共有24個社區、38個村(牧)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
2001年底,轄3個副縣級行政委員會,3個街道、4個鄉,34個居委會、34個村(牧)委會。
東城行政委員會:轄2個街道、2個鄉,17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6個牧委會。
昆崙路街道:轄八一路、中山路、江源路、光明路、育紅巷、青鉀、柴達木路、黃河路、昆崙路、鐵中區、鐵東區、鐵西區、南海路居委會。
金峰路街道: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會。
大格勒鄉:轄東村、中村、西村、新莊村村委會。
唐古拉山鄉:轄格日羅、措里瑪、拉智、多爾瑪、努日巴、要蓋牧民委員會。
西城行政委員會:轄1個街道、2個鄉,17個居委會、24個村(牧)委會。
河西街道:轄北郊、鹽橋北路、青年路、小島、八一、鹽橋中路、金峰西路、開拓巷、河西市場、交通巷、星光巷、西藏路、援藏路、鹽橋南路、南郊、黃河路、河灘居委會。
郭勒木德鄉:轄東村、中村、西村、小島、寶庫、城北、鹽橋、新村、新樂村村委會;
阿拉爾、托拉海、清水河、秀溝牧委會。
烏圖美仁鄉:轄俄爾騰、察汗烏蘇一、察汗烏蘇二、哈夏圖二、烏壯美仁一、烏蘭美仁二、柴開、伯力其牧委會;中村、西村、三百畝灣村委會。
鄉鎮簡介
【東城區工作委員會、東城區行政委員會】 于2001年8月9日經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號),並於2002年籌備,2004年1月正式運行。轄區以中山路以東,八一路以南
地域為界,行政區域面積為49220.59平方千米,城區建成面積約1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7.8萬。轄2個街道辦事處(昆崙路街道辦事處、黃河路街道辦事處),一個鄉(大格勒鄉),一個鎮(唐古拉山鎮)。10個社區居委會(黃河辦事處3個、昆崙路辦事處7個)。
【西城區工作委員會、西城區行政委員會】 是2001年8
月經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轄區域包含著格爾木市區的中山路以西、金峰路以北。面積60741.09平方千米,人口8.7萬人。轄3個街道辦事處(西藏路街道辦事處、河西街道辦事處、金峰路街道辦事處)、郭勒木德鎮、烏圖美仁鄉,14個社區。
【察爾汗工作委員會、察爾汗行政委員會】 是2001年8月9日經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號),2002年5月正式組建。轄區面積8992.5平方千米,由團結湖、
協作湖、達布遜湖、西達布遜湖、別勒湖、小別勒湖、澀聶湖、東台吉乃爾鹽湖、澀北天然氣田等組成,轄區人口約1萬人。直管單位2個,即路東社區居委會、路西社區居委會。
昆崙路辦事處 位於市中心昆崙路中段西側,市府駐地。人口3.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回等少數民族。面積17平方千米。轄育紅巷、建興巷、宇宙巷、
博愛巷、鹽湖、星園路、體育場等7個社區居委會。
金峰路辦事處 位於市區中心金峰路中段南側。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回等少數民族。面積8.5平方千米。轄金南、金北、園林、
楊樹巷、昆北等5個社區。
河西辦事處 位於市境金峰路西段北側。人口2.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回等少數民族。面積8.5平方千米。轄小島、八一、建安、北郊、河灘、望柳庄等6個社區。
郭勒木德鎮 位於市境東部,市區西郊,距市府駐地7千米。人口0.6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族,占總人口的6.2%。面積3.6萬平方千米。轄東村、中村、西村、小島、城北、鹽橋、樂苑、富源、民康、寶庫、新樂等12個村委會,阿拉爾、托拉海、清水河、魚水河、秀溝5個牧委會。1953 年因安置流散的哈薩克族牧民成立阿爾頓曲克哈薩克自治區,1985年當地哈族群眾遷往新疆後撤銷阿爾頓曲克區,設立郭勒木德鄉,后改為郭勒木德鎮。
大格勒鄉 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府駐地87千米。人口0.2萬,全部為漢族。面積0.6萬平方千米。轄查那、龍羊、菊花、新莊等4個村委會。1958年建大格勒勞改農場,1965年移交農建師,1968年改為格爾木農場大格勒分場,1979年建龍羊峽水庫安置
遷移移民后,于1980年設大格勒公社,隸都蘭縣,1982年劃歸格爾木市,1984年改為大格勒鄉。
烏圖美仁鄉 位於市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自治區。距市府駐地200千米。人口0.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5.5%,。面積3.6萬平方千米。轄俄日騰、察汗烏蘇、傲包圖、烏蘭美仁、柴開、白力其爾、那棱格勒、巴樂格圖、哈夏圖等9個牧委會,及祥和、安康、幸福、團結4個村委會。1961年設格爾木蒙族公社,1962年改為烏圖美仁鄉,1969年改為烏圖美仁公社,1984年改為烏圖美仁鄉。
唐古拉山鄉 由格爾木市代管,位於市境南部,南與西藏自治區毗鄰。距市府駐地420千米。人口0.9萬(包括駐地行政企事業單位),以藏族為主,占63.5%,蒙古族占1.7%。面積4.9萬平方千米。轄日羅、措加瑪、拉池、鬧爾巴、多爾瑪5個牧委會。1956年建唐古拉山工委(縣級),1964年撤銷唐古拉山工委設唐古拉山區,歸格爾木市代管,1971年改為唐古拉山公社,1984年改為唐古拉山鄉仍由格爾木市代管。
民族文化
鄉土文化
格爾木市所轄廣闊地區是中國歷史上西部少數民族遊牧的地區之一,數千年來,這一帶屢經民族遞嬗演變,留下了各個民族別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1959年,在格爾木市東140公里的諾木洪搭里他里哈遺址發現一處青銅器文化遺存,被命名為"諾木洪文化",其時代約為中原的西周時期,距今2700多年。諾木洪文化是中國西部古代民族羌人所
創造的文化。1958年冬,在諾木洪發現一具蒙古族武將
乾屍。這些都是元代蒙古人在格爾木一帶居住過的實
物證據。
格爾木市的鄉土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為主。自50年代后,隨著柴達木資源開發,駐地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徵,城市文化隨之呈現出多元化特徵。
風俗習慣
格爾木市的蒙古族以「那達慕」盛會規模大、活動內容豐富、參加者眾多而成為傳統節日之一;傳統習俗中,主要是人在一生中要過三大喜事,舉行「
嬰兒洗禮」、「剪髮禮」、「結婚儀禮」,還有祭火、祭天、祭山、祭敖包等一系列祭祀活動和習俗。藏族的文體習俗有賽馬、賽牛、藏棋、對歌、拉伊、藏舞、藏戲、藏曆等。藏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撣塵、除夕、送年、中秋節等。市區居住的回族,每年舉行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三大節日。
[2]玉文化
中國的玉文化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內涵深厚。
北京奧運會獎牌採用金鑲玉,這一
構思將中國玉文化與現代體育精神做了完美的結合。作為奧運獎牌用玉的昆崙玉出自青藏高原上最為耀眼的新型工業城市格爾木,這裡同樣也是「福娃迎迎」的故鄉。
格爾木為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於「
聚寶盆」柴達木盆地的南緣;南鄰昆崙山,北望中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素有「中國鹽湖城」美譽。境內有長江源頭、萬丈鹽橋、雪山冰川、昆崙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是觀賞青藏高原風光、野生動物活動和進行
科學考察、登山探險的
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