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約占50%。全世界每年死於腹瀉的兒童高達500萬~1800萬。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見病、多發病。
概述
幾乎每個寶寶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腹瀉,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寶寶。所以,它是寶寶們最容易患的「
小兒四病」之一。寶寶
上吐下瀉時,媽咪們的心裡都很著急,恨不能讓寶寶快快地好起來!於是,一股腦兒地給服用各種葯。然而,寶寶非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止不住地瀉,甚至拖至幾個月不愈,使寶寶的
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有時甚至危及生命。為了寶寶平安
健康長大,媽咪對
寶寶腹瀉病的防治及
護理應該多多了解:
何謂寶寶腹瀉病?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
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
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
細菌感染所致,多為
黏液便,具有腥臭味;
秋季腹瀉多由輪狀
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
發病率僅次於急性
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
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
身體脫水和
體內電解質紊亂。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腹瀉?
緣由1 由於1—2歲的寶寶
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所以,身體需要的
營養及熱能較多。然而,
消化器官卻未完全發育成熟,
分泌的
消化酶較少。因此,消化能力較弱,容易發生腹瀉。
緣由2 由於
神經系統對胃腸的
調節功能差,所以,
飲食稍有改變,如對添加的離乳
食品不適應、短
時間添加的種類太多,或一次喂得太多、突然斷奶;或是飲食不當,如吃了不易消化的
蛋白質食物;氣溫低身體
受涼加快了
腸蠕動、天太熱,
消化液分泌減少及秋天溫差大、小肚子易受涼等,都可引起腹瀉。
緣由3 由於全身及
胃腸道免疫力較低,所以,只要食物或食具稍有
污染,便可引起腹瀉;寶寶因
抵抗力較低而易發生
呼吸道感染,在患
感冒、
肺炎、
中耳炎時,也常可引起腹瀉。
怎樣判斷寶寶患了腹瀉?
判斷1 根據
排便次數
正常寶寶的
大便一般每天1—2次,呈黃色條狀物。腹瀉時即會比正常情況下排便增多,輕者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甚
至數十次。
判斷2 根據大便
性狀
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
黏液便或
膿血便。寶寶同時伴有
吐奶、
腹脹、
發熱、
煩躁不安,
精神不佳等表現。
(一)腹瀉分期
1.
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以下者。
2.
遷延性腹瀉病程持續2周至2月者。
3.
慢性腹瀉病程持續2月以上者。
(二)腹瀉分型
1.腹瀉:按程度分2型:輕型(單純性腹瀉)、重型(
中毒性腹瀉)。
(1)輕型腹瀉:多為飲食因素或腸道
外感染所致,或由腸道內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引起。主要是胃腸道
癥狀,其每日大便次數多在10次以下,少數
病例可達十幾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帶水,呈黃色,有酸味,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皂塊)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一般無發熱或發熱不高,伴
食慾不振,偶有
溢乳或
嘔吐,無明顯的全身癥狀,精神尚好,無脫水癥狀,多在數日內痊愈。
(2)重型腹瀉多因腸道感染引起
1)
胃腸道癥狀腹瀉頻繁,10~30次/日以上,水份多而糞質少,或混有粘液的稀水便多,同時可伴有腹脹和嘔吐。
2)脫水:脫水程度分輕、中、重三度。脫水
性質:分等滲、低滲、高滲性三種。
脫水一般分為三度:
輕度脫水:
失水量約為
體重的5%(50ml/kg)。精神稍差,
皮膚乾燥、彈性稍低、
眼窩、
前囟稍
凹陷,哭時有淚,
口腔粘膜稍乾燥,
尿量稍減少。
中度脫水:失水量約占體重的5%~10%以上(50~100ml/kg)。
精神萎靡,
皮膚乾燥、彈性差,捏起皮膚皺褶
展開緩慢,眼窩和前囟明顯凹陷,哭時少淚,口腔粘膜乾燥,
四肢稍涼,尿量減少。
重度脫水:失水量約為體重的10%以上(100~120ml/kg)。精神極度萎靡,
表情淡漠,
昏睡或
昏迷。皮膚明顯乾燥、彈性
極差,捏起皮膚皺褶不易展平,眼窩和前囟深陷,
眼瞼不能閉合,哭時無淚,口腔粘膜極乾燥。
脫水性質因水和電解質丟失
比例的不同,可分為
等滲性脫水、
低滲性脫水和
高滲性脫水。
(1)等滲性脫水:水與電解質成比例地丟失,
血清鈉在130~150mmol/L之間(300~345mg%)。各種病因所致的脫水,其失水和失鈉的比例可不同,若其比例相差不大時,通過
腎臟調節,可使
體液維持在等滲狀態,故等滲性脫水較多見。這類脫水主要丟失
細胞外液,臨床上表現為一般性的脫水癥狀:如
體重減輕,
口渴不安,
皮膚蒼白、乾燥、彈力減低,前囟及眼窩凹陷,粘膜乾燥,
心音低鈍,
唾液和眼淚減少,重者可導致
循環障礙與
休克。(2)低滲性脫水:電解質的丟失相對多於水的丟水,血鈉低於130mmol/L(300mg%)。這類脫水由於腹瀉較重,病程較長,糞質鈉常丟失極多;又因腹瀉期間飲水偏多,
輸液時單純用
葡萄糖溶液,而給鈉溶液較少,導致
細胞外液滲透壓過低,一部分水XX細胞內,血容量明顯減少。低滲性脫水多見於吐瀉日久不止的
營養不良患兒,在失水量
相同的情況下,脫水癥狀較其他兩種脫水嚴重。因口渴不明顯,而循環
血量卻明顯減少,故更易發生休克。因腦
神經細胞水腫,可出現煩躁不安、
嗜睡、昏迷或
驚厥。
(3)高滲性脫水:水的丟失相
對比電解質丟失多,血鈉超過150mmol/L(345mg%)。這類脫水由於細胞外液滲透壓較高,
細胞內液一部分水
轉移到細胞外,主要表現為細胞內脫水。如腹瀉初起,有發熱,
喝水少,病後進食未減者,容易引起高滲性脫水。
濫用含鈉溶液治療,如
口服或注XX含鈉溶液較多(如單純用
生理鹽水補液),也可造成高滲性脫水。在失水量相同的情況下,其脫水
體征比其他兩種脫水為輕,循環障礙的癥狀也最輕,但嚴重脫水時亦可發生休克。由於高滲和細胞內脫水,可使粘膜和皮膚乾燥,出現
煩渴、
高熱、煩躁不安、
肌張力增高甚至驚厥。嚴重高滲可使神經細胞脫水、腦實質皺縮、
腦脊液壓力降低、腦血管擴張甚至XX
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亦可發生
腦血栓。
3)
代謝性
酸中毒:病兒呼吸深快,有
蘋果酸味,
口唇櫻桃
紅色或口周
發紺,煩躁不安或精神萎靡、昏睡。
血漿碳酸氫根離子降低,PH<7.3。
小兒腹瀉
4)
低血鉀症:患兒精神萎靡,哭聲小,肌
無力,腹脹、
腸麻痹、
尿瀦留、
心率減慢、心音低鈍、
心律失常,嚴重者可因
心臟停搏,
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血清鉀低於3.5mmol/l,心電圖可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5)
低血鈣症:易出現在腹瀉較久或有活動性
佝僂病患兒,尤其易發生在輸液和酸中毒糾正後,可發生
喉痙攣、手足搐搦、驚厥,一般
血清鈣低於2mmol/l。
6)
低鎂血症:當低血鈣癥狀用鈣劑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此症的可能,血鎂常低於0.6mmol/l。
7)
低磷血症:重者
血磷可低於0.5mmol/l,患兒可嗜睡、昏迷、軟弱
乏力、
心肌收縮無力、呼吸變淺、
溶血、
糖尿等。
容易腹瀉的原因
小兒夏季容易腹瀉的原因
全世界每年1200萬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病例中中,死於小兒腹瀉的高達300——400萬,僅次於呼吸疾病占第二位。小兒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
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癥狀。
每年6~10月份,多數6個月~3歲年齡的寶寶會面臨「夏季腹瀉」的肆意攻擊。有人說,「夏季腹瀉」勢凶猛於虎!超高發病率、起病急、強持久性、脫水、
併發症、高死亡率,面對腹瀉,要認真對待,以便防患于未然,並及時針對XX。
夏季小兒腹瀉是由小兒的生理特點決定的。首先,由於小兒胃腸道未發育成熟,
胃酸少,
殺菌能力差,如果夏天過多地進食
飲料,稀釋了胃酸,致使
病菌很容易闖過胃酸這一關,XX腸道而引起腹瀉;其次,小兒胃腸道中各種消化酶少,不利於食物消化,易引起
消化不良;第三,
嬰幼兒生長迅速,需要足夠的營養,小兒胃腸道的負擔相對較重,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另外,夏
天氣溫高,細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之一。
發病機理
小兒腹瀉的病因較複雜,發病機制也各不同。
(一)
感染性腹瀉
大多數病原
微生物通過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過污染的手
傳播而XX
消化道。當機體的防禦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襲併產生
毒力時可引起腹瀉。如
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使
小腸絨毛細胞受損,小腸粘膜回收水、電解質能力下降引起腹瀉;同時,繼發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腸腔內的
糖類消化不完全,並被腸道內細菌
分解,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進一步造成水和電解質的喪失,加重腹瀉。
細菌感染所致腹瀉包括腸
毒性腸炎、侵襲性腸炎。而致病性
大腸埃希菌不產生腸
毒素及侵襲力,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小兒腹瀉
(二)
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飲食不當引起,以
人工餵養的患兒為主。當攝入食物的量、質突然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
吸收而堆積于小腸上部,使
局部酸度減低,腸道下部細菌上移和繁殖,造成
內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及水
電解質紊亂。
其他機制:如
牛奶過敏,
胰腺功能障礙,
胰液缺乏等均可致慢性腹瀉。
病因
腹瀉的病原主要是細菌或病毒。
病毒性腹瀉可由病毒引起,尤其以輪狀病毒感染多見,好發生於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6個月以下小兒因有母親的
抗體,一般少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臨床可以表現發熱、腹瀉
水樣便,5~10次/日或更多,發病
初期可有輕度嘔吐。因
本病可以侵犯呼吸道(又稱「呼腸病毒」),有40%~50%
病人伴有
咳嗽等呼吸道癥狀。腹瀉輕者影響孩子營養吸收,重者多因伴有脫水、酸中毒因而危及生命。
小兒腹瀉
小兒出現腹瀉時須查大便
常規,以確定
病原菌和選
用藥物。輪狀病毒感染的病人大便中常可見到
脂肪球,很少見到紅
白細胞,查末梢
血象多在正常範圍,臨床常做的
病原學診斷是大便的快速輪狀病毒
抗原檢測。對於有脫水癥狀的病人要
注意糾
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必要時應做
血生化檢查。輪狀病毒腸炎的自然病程一般在7~10天,
預后一般良好,但近年研究發現,輪狀病毒可引起全身多臟器受損,曾報道從病兒肺
組織、腦脊液、
胸水、
腹水中
檢出輪狀病毒,我們在臨床也常能看到心臟受累的病例。所以對小兒腹瀉不能光看到腹瀉已止就認為病好了,還要做其他相應檢查。
怎樣知道孩子發病的嚴重程度?通常根據腹瀉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中、重三型。
輕型:無脫水及中毒癥狀,孩子精神好,食慾影響不明顯。
中型:出現輕度至中度脫水癥狀或有
輕度中毒癥狀。
重型:出現重度脫水或已有煩躁不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等明顯中毒癥狀。
嬰幼兒
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
活力較低,對食物的
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
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發育快,所需
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於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胃內酸度比成人低,
抗菌能力差,
血液中
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
小兒腹瀉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有:
生理性腹瀉,
母乳的營養
成分超過小兒的
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餵食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餵養兒,由於餵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過早餵食大量
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個別小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如
乳糖缺乏),餵食后可發生腹瀉;氣候突然變化,
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
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
誘發腹瀉。
(2)感染性原因:分為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
真菌及
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小兒腹瀉
病毒感染為:
①
人類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最常見病原
②
諾沃克病毒:多侵犯兒童及成人,與
嬰幼兒腹瀉的關係不密切。
細菌感染:
主要為
大腸桿菌和
痢疾桿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隨污染的飲食或水XX消化道,也可通過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
帶菌者傳播。
另外,患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等或
急性傳染病時,由於發熱及
病原體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亂,可伴有腹瀉。有時,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
可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
過敏是重要誘導因
食物
過敏或
食物不耐受是兒童尤其是
嬰幼兒常見的腹瀉原因。具體的
認識有:
1.既往認為海鮮等蛋白質食物容易產生過敏,目前認識到許多最普通那些食物:如米、
小麥、牛奶、
大豆、
雞蛋、蘋果、
西瓜、
胡蘿蔔等均是小兒,尤其是嬰幼兒添加
輔食過程中腹瀉原因。
2.過敏是一個過程,一段歷程。從
致敏到過敏臨床表現
皮疹、腹瀉、
咳喘、
鼻炎等。
3.對某種物質或
藥物過敏,不一定是長期的,更不是一定是終生的。尤其是嬰幼兒期的過敏物質,多數在成長至
兒童期消失或
減弱。
4.嬰幼兒對一些食物的
過敏性腹瀉,可以通過仔細地
調整添加食物程序,包括不同食物的添加順序、食物的量、製作達到
脫敏或耐受的目的。
5.嬰幼兒
食物過敏的消化系統表現:
腹瀉:可以是不消化的
粘液便,也可有痢疾樣血便、血絲便。
嘔吐、腹脹、噯氣、腹痛、
腹部不適、
拒食、時間較長后導致:生長遲緩、
貧血、精神不振,甚至
衰竭狀態。
6.食物過敏的相關診斷有(從消化道
解剖自上之下)。
口腔
變態反應綜合征、
食管炎(多伴
嗜酸細胞增高)、
胃炎、胃-小腸-
結腸炎、小腸-結腸炎、
直腸-結腸炎。可以表現為
吞咽困難、胸前區燒灼感。
7.臨床可
誤診為:痢疾、
細菌性腸炎。或不適當地解釋為消化不良、
微量元素缺乏、
挑食、
咽炎或咽部敏感所致
噁心嘔吐。
喝牛奶會腹瀉的兒童
第一種:
乳糖不耐受症的兒童
無論是
人乳還是
牛乳,所含的碳水化物均為乳糖,其甜度僅約為
蔗糖的六分之一。有的小兒由於
先天性代謝缺陷,腸道內
乳糖酶活力不足,喝了
乳製品后因無法把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
半乳糖,以致大量的乳糖XX大腸,大腸中的細菌便把乳糖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
氫氣,因而出現腹脹、放屁、腹
絞痛甚至腹瀉等癥狀。
第二種:
過敏體質嬰幼兒
這類嬰幼兒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由於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達3.5%(人乳僅1.1%),這類嬰幼兒本身又對異種蛋白質過敏,在喝了牛奶后容易引起腹瀉、不消化甚至
蕁麻疹(俗稱「
風疹塊」)等
過敏反應。這類嬰幼兒並不多見,其發生率大約只有0.1%。
第三種:
苯丙酮尿症(PKU)患兒
這是一種由於第十二對
常染色體基因突變而造成的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患兒
肝臟苯丙氨酸羥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謝
生成酪氨酸而在血液中大量蓄積,並同時產生另一些有害的異常產物(如
苯乙酸、苯
乳酸、苯丙酮酸)從而影響患兒正常的腦發育(6歲以前),產生
神經系統損害,造成患兒
痴呆。每一百毫升牛奶中含有150毫克的苯丙氨酸(每一百毫升的母乳只含50毫克),因此這類患兒不適合喝牛奶或普通
奶粉。在以上三類嬰幼兒中,這類情況是最為特殊的,但相對發病率也較低,我國約為1/16500。
併發症
腹瀉常導致營養不良、多種
維生素缺乏和多種感染。
1.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瀉的病因,但也常因腹瀉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見的有皮膚
化膿性感染、泌XX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
支氣管炎、肺炎、
靜脈炎和
敗血症。
病毒性腸炎偶有併發
心肌炎。
2.
鵝口瘡病程遷延或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易併發鵝口瘡,尤在長期
使用廣譜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時停葯,真菌可侵及腸道,甚至引起
全身性真菌病。
3.
中毒性肝炎腹瀉病程中可出現
黃疸,多見於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可能大腸桿菌引起的腸炎,併發大腸桿菌敗血症,導致中毒性肝炎。腹瀉后
病情很快加重,出現黃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發現及時注XX
多粘菌素、
氨苄或
羧苄青黴素,多數可
治愈。
4.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腹瀉遷延日久,或反覆多次
禁食、長期
熱量不足,易導致營養不良、貧血和維A缺乏。久瀉致
肝功受損,
維生素K吸收減少和
凝血酶原減低,而致出血。
5.其他脫水重時可併發
急性腎功能衰竭。此外有:
中毒性腸麻痹、
腸出血、
腸穿孔、
腸套疊和胃擴張。還可因輸液不當引起急性
心力衰竭、高鈉或
低鈉血症,或
高鉀血症。小嬰兒嘔吐護理不周時可引起
窒息。
小兒腹瀉易與感冒混淆
小兒腹瀉的癥狀早期表現為孩子發熱、嘔吐,流
鼻涕等類似
感冒發燒癥狀,很多家長可能會掉以輕心,按照感冒給孩子用藥。但是孩子接著出現噴XX性的腹瀉,大便呈黃綠色水樣便或蛋花湯樣,表為「量多」、「次數多」、「大便
水分多」的「三多」癥狀。而且這時候孩子吃不了東西,很容易導致患兒水分及電解質的大量喪失,出現脫水的癥狀。如果不
提高警惕,耽誤治療,後果就會很嚴重。家長
朋友需注意如果患兒出現持續
高熱不退、嘔吐加重、尿量減少、眼窩凹陷、
抽搐、腹瀉次數增多、腹脹等癥狀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因為重症小兒腹瀉過程中可
合併有
肝腦綜合征、中毒性
腦炎、心肌炎、直腸出血和腸套疊等併發症,不及時就醫可能出現危險。
診斷
根據發病季節、病史(包括餵養史和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結合大便常規檢查、
細菌培養、
補體結合試驗、酶聯
免疫吸附試驗及電
鏡檢查等作出
臨床診斷。須判定有物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大便性狀易於作出臨床診斷。按照腹瀉的病期和癥狀的
輕重,作出分期、分型;並判斷有無脫水及脫水的程度與性質、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注意尋找病因,如餵養不當、腸道內外感染等。
(一) 診斷
依據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
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二) 根據病程分為 1.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以內。2.遷延性腹瀉-病程在2周至2個月。3.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
(三) 根據病情分為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2.中型 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3.重型 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四)
病因學診斷
1.感染性腹瀉:
1)
急性腸炎可根據大便性狀、
糞便鏡檢、流行季節及發病年齡
估計最可能的病原,以作為用藥的參考。流行性腹瀉水樣便多為輪狀病毒或產毒性細菌感染,尤其是2歲以下嬰幼兒,發生在秋冬季節,以輪狀病毒腸炎可能性較大;發生在夏季,以ETEC 腸炎可能性大。如糞便為粘液或膿血便,應考慮侵襲性細菌感染,如EIEC 腸炎、
空腸彎曲菌腸炎或沙門菌腸炎等。
2) 有條件的單位應進行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病原學檢查。大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者可做大便細菌培養;疑為病毒性腸炎者可取急性期( 發病3天以內) 大便濾液或離心上清液染色後用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還可用
免疫學的方法(如ELISA,固相放XX免疫法等)檢測糞便中病毒抗原,血清中
特異性抗體。病毒RNA
凝膠電泳,可直接從糞便中提取RNA,按特徵性RNA
圖譜進行輪狀病毒電泳分型,有長型和短型之分。各種病原腸道感染
患者的
血清學檢查雖對臨床幫助不大,但對
流行病學調查和回顧性診斷頗有意義。病原明確后可按病原學進行診斷,如
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輪狀病毒腸炎等。
2.非感染性腹瀉: 根據病史、癥狀及檢查
分析可診斷為食餌性腹瀉、癥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等。
(五) 脫水的評估根據臨床表現、血液電解質及
二氧化碳結合力測定,判斷脫水程度、性質、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的情況。
鑒別診斷
乙狀結腸鏡檢查腹瀉:
乙狀結腸鏡檢查簡便易行,安全可靠,具有臨床實用
價值,可迅速而直觀明了地觀察
肛門以上25cm以內乙狀結腸和直腸的
炎症、
潰瘍、
息肉、
腫瘤、寄生蟲所致的病變,以明確腹瀉的病因。檢查時可有目的地採取
膿液、粘液等標本進行蟲卵、
原蟲和
細菌學檢查,並可採取
活體組織進行
病理檢查,也可經結腸進行小的息肉摘除、燒灼及塗藥等治療。
乙狀結腸鏡檢的
禁忌症如下:
(1)絕對禁忌症:肛門、直腸或乙狀結腸有急性化膿性炎症,嚴重的
痔核,
肛門瘺管,肛門裂,
肛竇炎,
肛周膿腫,XX感染等;腸腔明顯
狹窄或
瘢痕形成;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嚴重
心血管疾患以及
出血性疾病等。
(2)相對禁忌症:大量腹水或巨大腹腔腫瘤,
高血壓及
心臟病,
孕婦或
月經期,體質
衰弱等。
1.桿菌痢疾 嬰兒痢疾表現多不典型。常無膿血便,臨床呈一般腹瀉的表現,較難鑒別。應注意流行情況,常能問出接觸史。排便前常哭鬧,
顯示里急后重。仔細觀察可見患兒大便頻繁,但每次量不多,有時可見水樣便糞質中混有膿血,鏡下有較多
膿細胞、
紅細胞和
吞噬細胞。而大腸桿菌腸炎每次便量多,一部分每次可達20ml以上,大便中粘液常見,但極少稠膿,偶有少數白細胞與紅細胞,應培養鑒別。
2.嬰兒出血性腸炎 起病與大腸桿菌腸炎無異,但治療后腹瀉不止且病情加重,腹脹較重,高熱、頻繁嘔吐,重者吐
咖啡樣物。大便早期呈水樣,
潛血試驗
陰性,以後出現典型的暗紅色果醬樣大便。脫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中毒癥狀重者可昏迷、驚厥。
3.「生理性腹瀉」
滲出性體質小兒可生后不久即開始排黃綠色稀便,大便次數多,但不吐,食慾好,
體重增加正常。到添加輔食后,大便自然
恢復正常。
小兒腹瀉怎麼辦
小孩腹瀉
[1]時,家長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因為只有
掌握了這些數據,對於給小孩治療時,
醫生才能更有保證,所以不要小看這些小孩腹瀉家長要做的事情:
1.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看大便是什麼樣子很重要,如果是糊狀或(小孩子)大便里有不消化的奶瓣兒,量不大,不是水樣變,也不是黏液膿血便,可以暫時不用
處理,觀察一下。如果是水樣變,每次量很多,或肉眼看見黏液或血絲,應立即去醫院
化驗大便。
2.收集孩子大便有技巧:如果孩子剛腹瀉,判斷不了病情,孩子看上去精神很好,能吃能玩,臉色不差。可以把孩子大便收集到塑料袋里,立即送就近醫院化驗,不要超過半小時,大便里最好不要混入
尿液,不要從地上或
尿布上搜集大便,最好讓孩子拉在塑料袋上,取樣的大便不需要太多(因為
檢驗師是通過
顯微鏡觀看的,不要太多大便),最好挑看上去有黏液或血絲的地方。如第一次化驗正常,不要相信一次的化驗結果,如方便,可以再送一兩次看看。
3.觀察孩子是否有脫水
現象:如孩子哭時淚少或無淚,加上尿少,說明脫水很嚴重,要立即給孩子補液。如孩子不吐,可以給孩子喂
口服補液鹽(市面有售),或臨時喂點淡糖鹽水。如嘔吐很嚴重,不能進食,需要去醫院輸液。同時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現象,如溫度超過38.5度以上,要適當選擇
退熱葯。
4.小孩腹瀉的時候不需要禁食,有人說孩子腹瀉時需要餓一下他,這樣腸道可以得到適當休息,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小孩子不能耐受
飢餓,而且可能會加重脫水。所以,腹瀉的孩子,如果是
母乳餵養的孩子,繼續餵養,牛奶餵養的孩子,沖稀釋點或換成無乳糖奶粉過渡一下。大點的孩子,停一下牛奶和肉蛋等,清淡為主,只吃點稀飯或麵湯就可以了。總的原則,不需要
飢餓療法,當然也不要過飽,不餓不要硬喂。
5.我們除了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以外,需要進行以下觀察,可以提供給醫生。量孩子
體溫,看身上有無皮疹或其他異常表現,看腹瀉是發燒前出現還是發燒后出現的,看孩子的精神面貌,是否有精神差,陣發性哭鬧,尿少,嘔吐等。
護理
小兒腹瀉吃什麼好
寶寶腹瀉一開始會呈現輕度脫水的狀況,因此,護理的重點是先為寶寶補充身體丟失的水份。媽咪可以從以下的補液方法中任意
挑選一種:
自製糖鹽水、鹽
米湯、鹽稀飯。腹瀉寶寶需要更多的營養,如果是母乳寶寶可繼續母乳餵養,人工餵養的仍然採取和平常一樣的餵養方式,適當餵養酸牛奶:酸牛奶的凝塊小,易消化,能刺激胃腸道消化酶分泌,同時有殺菌作用,適用於經常腹瀉的嬰幼兒。
也可給腹瀉寶寶吃胡蘿蔔湯:胡蘿蔔是
鹼性食物,含有
果膠,有促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細菌及毒素的作用。適用於
嬰兒腹瀉。總之,護理腹瀉寶寶期間只要進食遵循少吃多餐、由少到多、由稀到濃的原則即可。
除了飲食要特別注意外,還要注意給寶寶用藥,兒童腹瀉用藥非常多,大致可以分為抗生素、
黏膜保護劑、微生態調節劑、
中藥這四大類。
1.腸黏膜保護劑常用藥有
思密達、必
丁桂兒臍貼外貼與思密達內服
聯合使用,
療效更好。這類葯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
空腹,二要強調與水調和的比例。
2.微生態
製劑常用的有
整腸生、
媽咪愛、
麗珠腸樂、
金雙歧、促菌生等,可起到保護和維持腸道
正常菌群的
存在,恢復腸道功能的作用。注意此類藥物不能與抗生素同一時間服用。
3.在小兒腹瀉的時候沒有必要完全把牛奶、奶粉停了,可以在
沖服的時候適當添加一些
益生菌,這樣能夠扼制腸內有害菌群的產生,還能為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
環境,造就健康腸道。還有就是「Mamiai」中含有的Bacillus subtilis(
枯草桿菌),對乳糖分解有很好的
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對牛奶或奶粉的消化,吸收。並且「Mamiai」中的有益菌能夠促進奶粉,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
營養素代謝以及生長發育所必要的維他命B1, B2, B6,能夠幫助孩子良好的成長發育。
4.如小兒患
輪狀病毒腹瀉既
秋冬腹瀉,及時吃
百貝南,純
生物製劑,雞卵黃中提取,效果顯著,不要濫用抗生素,注意防止脫水。
5.非細菌性腸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
醫囑,否則後患多多。
6.即使是中藥類藥物,家長也不要隨便給寶寶服用,要聽專業人士或醫生指導。
小兒腹瀉護理新概念
1.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2.
衛生及護理: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
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3.體弱嬰幼兒加強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
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4.避免
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
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糞便應做消毒處理。
5.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免
腸道菌群失調,招致
耐葯菌繁殖引起腸炎。
媽咪家居護理重點
重點1 及早補充身體丟失的水分
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