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
用臨床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對人格障礙、心理疾患的治療。廣義的包括對患者所處環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變,周圍人(包括醫生)語言、行為的影響(如安慰、鼓勵、暗示、示範等),特殊的環境布置等一切有助於疾患治愈的方法;狹義的指由心理醫師專門實施的治療。心理治療的技術和方法有認知療法、暗示、催眠術、精神分析、行為矯正、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生物反饋、氣功、瑜珈、體育運動、音樂、繪畫、心理劇等。
基本介紹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又稱精神治療,是指以臨床心理學的理論系統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係為橋樑,運用臨床心理學的技術與方法治療病人心理疾病的過程。按照給各類事物下定義的科學原則,心理治療定義只有一句話:「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師對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矯治的過程。」 心理治療與精神刺激是相對立的。精神刺激是用語言、表情、動作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精神上的創傷和不良的情緒反應;心理治療則相反,是用語言、表情、動作、姿勢、態度和行為向對方施加心理上的影響,解決心理上的矛盾,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因此,從廣義上講,心理治療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減輕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種情緒、行為以及軀體癥狀),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來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行為等。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所具有的一切親密關係都能起到心理治療作用。理解、同情、支持等心理反應就是生活中最值得提倡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治療
由此可見,廣義的心理治療泛指一切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改變理解行為的方式和方法。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同學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親朋好友間的解釋、說明、指導等趨勢的交往與溝通,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和心理治療作用。而狹義的心理治療,則是在確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療關係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設置下的安全受保護的空間中,由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治療師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求治者進行幫助,以消除或緩解求治者的心理問題或人格障礙,以促進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的過程。 心理治療的流派很多,方法各異。但目的都在於,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困難與心理障礙,減少焦慮、憂鬱、恐慌等精神癥狀,改善病人的非適應XX,包括對人對事的看法,從而促進其人格成熟,使被施治者能以較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以適應生活。因為心理治療的過程主要是依靠心理學的方法來進行的,是與主要針對生活治療的藥物治療或其它物理療法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稱之為心理治療。發展簡史
心理治療自古以來就存在。早在氏族社會,部落中如有人生病,就被認為是大自然中的「神靈」降災所致,為此採取祭祀、還願或贖罪的方式以求免除災禍。祭司或巫醫在神秘莊重地宗教儀式中運用「神靈」的力量為病人驅邪除魔,病人及其家屬則頂禮膜拜。這種氣氛給病人帶來希望和信心,穩定了病人因恐懼而到騷擾的情緒,部分病人由此而被治愈,這其實就包含有心事治療的成分。在聖經里也記載了很多盲、聾、啞人和不能走路的跛子,來到耶蘇基督跟前,接受他的扶摸,結果殘祛病愈。推論這些病人當中難免有不少是患有癔症一類的病人。此外,各種宗教里都有關於上帝、神、佛或者聖人治病的記載,病人都是信仰,即「誠則靈」達到恢復健康的,這些都說明了心理治療的歷史源遠流長。 當人類步入封建社會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使了職業上的分工,對人類疾病的治療多由專門從事醫療職業的醫生來承擔,他們從實踐中摸索出如草藥、單方、驗方、針刺、按摩等形式的治療手段。這些措施並不一定都有治療作用,其中有一些甚至還會起到傷害性作用(如放血、峻瀉、燒燈花等),但醫生在治病過程中常先進行一套儀式如沐浴、更衣、焚香等,然後才進行望、聞、問、切等診斷操作程序,這些都給病人及其家屬以信任感,起到心理治療的效應。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已以識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十分強調「治神入手」、「治神為本」(見專欄17-1)。在西方,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臘時代就對心理治療相當重視,如強調要把「言語」作為一種治療疾病的工具,也有的使用驚嚇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手段,如讓精神病人走過在河中搭起的特製的橋,當病人行至橋中央活動亭子時,突然落人橋下冷水中,受驚后使疾病好轉(因之,這種橋被為「瘋人之橋」)。 XX中世紀后,由於神學和宗教的無上權威,阻礙了科學與醫學的進步,把精神病人當作魔鬼附體而採用鎖綁、吊打、燒灼等摧殘肉體的方法來驅魔,阻礙了心理治療方法的應用。直到1792年在法國精神病學家比奈(Pinel)的倡導下,去掉瘋人院中精神病人的鐵鏈與枷鎖,用人道主義的方法對待精神病人,心理治療才又重新得到發展。 十九世紀Braid、Charot 、Janet和弗洛德等學者對十八世紀末開始流行的催眠術和催眠現象作了研究,並把它當作治療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弗洛伊德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心理分析療法,大在推動了心事治療的發展。他所建立的一整套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成為心理治療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影響深遠。心理分析療法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占主導地位的治療,為精神科的醫生們所廣泛使用,心理治療遂成為主要應用於精神科的一種專門技藝。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隨著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術的滲入,心理治療的方法和種類日益增多,人們對心理治療的需要也不斷增長,從事心事治療工作的也不再僅僅是精神科醫生,而擴大到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及牧師等。各種專業的人員,如兒科醫生、兒童保健人員、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管理青少年罪犯的司法工作者等都要求掌握一些心理治療的知識和技術,心理治療已不再局限於醫生和病人人。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艾森克、沃而普(Wolpe)等人創立了行為療法,通過學習理論的原則來改變不適宜的行為,使心理治療的病種更為廣泛,並因具有較理想的效果而成為時髦的治療方法。社會上有許多心理較為不健康的人也要求作心理治療來促進他們自身的健康,所以,其實施範圍也已越出醫院。由於各治療家或學派的理論不同,有的是把心理治療看作為心理社會治療或教育治療,有的則看作是促使人格和自我發展的手段,所以,對於心理治療至今尚沒有一個能使大家都能的定義和分類。 現代醫學傳入我國后,心理治療的發展在本世紀前半葉主要限於精神病學領域。少數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工作者在精神病院中曾對某些神經症和心理變態的病人進行心理治療,由於其理論和實踐在承襲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脫離了中國社會文化傳統的實際,所以效果不理想,心理分析學派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小。自1953年起,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曾對神經衰弱進行集體和個別的心理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特別是1958年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醫學界有關單位協作,曾先後對北京的大學生、鋼鐵工人、軍隊機關幹部中患神經衰弱的病人進行了貫徹心理治療原則的綜合快速療法,在短期內(一個月左右)獲得較高的療效。後來又把這一療法應用於高血壓、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同樣獲得比其他療法更為理想的效果,從而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悟踐心理療法」。近十年來,不但在我國的精神病學領域內,心理治療已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而且在醫學其他領域也開始重視心理治療對各種心身疾病的治療效果。全國已有不少地區開辦了心理治療和生物反饋學習斑以適應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需求。[1]適應症
簡介
心理治療在不同學派理論的影響下,方法各異,適應對象也有所不同。一種心理療法的選擇是否適當,第五屆世界心理治療大會
往往影響治療效果。 從廣義上來說,心理治療不僅廣泛適用於精神科臨床,在綜合醫院的其他科和預防醫學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甚至還可應用於一般正常人。例如,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需與周圍人XX往,如果參加集體心理治療訓練班,可以互相討論,訓練如何與人相處,提高交往的能力,有助於適應社會生活。從狹義上來說,任何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都可以用心理治療作為主要和輔助手段。由於一種疾病可以採用多種心理治療方法,如焦慮症既可用認知行為治療、支持療法也可用行為治療,而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又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因此,我們還必鬚根據不同心理障礙和治療對象的條件,選擇最佳心理治療方法。一般認為,常用心理治療的適應範圍如下:(1)社會心理刺激引起的各種適應性心理障礙 諸如一個人未能處理好人際關係等原因,而表現為心境不悅、自責自卑、悲觀失望等,常需要進行心理治療,如支持性心理治療和環境安置等。遭受突然的生活事件刺激表現急性心理障礙時也可使用心理治療。(2)綜合醫院臨床各科的心理問題
內科病人患有軀體疾病而無求治慾望或治愈信心,甚至將自己疾病看醫院心理治療
得過分嚴重,或者軀體疾病病人的心理反應等,都需要用個別心理治療,通過安慰、支持、勸慰、保證、疏導和調整環境等方法來幫助病人認識疾病的性質等有關因素,調動病人的主動性來戰勝疾病。(3)心身疾病
常見的心身疾病如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心律紊亂、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心因性肥胖症和偏頭痛、雷諾氏病以及類風濕XX節炎等,均可使用鬆弛療法、默想訓練、氣功訓練和生物反饋等方法。(4)神經症性障礙
①神經衰弱需要支持療法、體育活動、體力勞動和氣功訓練等綜合治理。 ②癔症『主要以暗示療法為主,對轉換型癔症也可進行精神分析法治療。催眠療法治療癔症是暗示治療的例催眠治療室
證。 ③強迫症和恐怖症主要以行為治療為主,因為強迫症和恐怖症被認為是在生活中習得的不良行為,必須通過特殊的正確的學習方法,減輕和消除病態的癥狀和行為,以新的、合乎要求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矯正取代病態癥狀。常採用鬆弛訓練、系統脫敏、心靈重塑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和氣功訓練等辦法。 ④焦慮症,首先可以用誓言法的積極正面暗示幫助病人消除對急性焦慮發作所產生的種種精神負擔和恐懼心理,結合病情的性質和原因採用支持療法。配合交互抑製法和放鬆功可以較好地抑制焦慮反應。正在進行催眠治療
⑤抑鬱性神經症和疑病癥,主要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鼓勵、勸告、保證或暗示等方法。 (5)抑鬱症,近年來研究發現社會心理應激和認知歪曲對抑鬱症的發生起重要作用,採用認知療法與心靈重塑療法結合具有一定療效。 (6)精神分裂症的恢復期的心理治療也很重要,目的是幫助病人提高對疾病的認識,促進自知力的恢復,鞏固療效以防止複發。 (7)病態人格也可使用心理治療,幫助他們認識個性的缺陷所在,並指導矯正行為的方法。 (8)性心理障礙,XX和早泄等XX障礙可以用XX包括性教育、性感集中訓練等。 (9)酒中毒和藥物依賴等可用家庭治療、厭惡療法和環境改變等治療。 (10)其他精神科問題,如兒童行為問題,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精神發育不全的技能訓練。 (11)其他問題 1.口吃可用行為療法,但病程長者不宜使用。 2.書寫痙攣症可採用放鬆訓練和生物反饋。 3.神經肌肉疾病如周圍神經肌肉的損傷、痙攣性斜頸、大腦性癱瘓和中風偏癱等均可使用生物反饋療法,訓練生物反饋療法
病人控制肌電活動,達到重新隨意控制癱瘓的肢體。氣功訓練也有效果。 4.遺尿和大便失禁也可用生物反饋療法訓練。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
心理治療是通過密切醫患關係而進行的,斟此就必須始終保持醫患關係處於良好狀態中。為此,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接受性原則
對所有來求治的病人,不論其年齡大小、職務高低、初診或複診,都要做到一視同仁,熱情接待,要用同情、理解的目光和鼓勵、啟髮式的提問引導病人,耐心地傾聽病人的訴說。其實,傾聽的同時就是治療的開始,因為病人在訴說的時候可以得到宣泄,並可能由此而減輕癥狀。要讓病人感到不論他所說的內容是什麼,你都不會覺得好笑,更不可冷眼旁觀、獵奇,甚至譏笑鄙視。要以極大的同情心來理解病人的所作所為,要深有同感,這樣病人才能感到你是可以信賴的,才能接受治療。(二)支持性原則
病人患病後必然會產生一種受挫折的心理,但又無可奈何,常常是經歷了一番磨難或痛苦的掙扎后才不心理治療過程
得已而來求治。有的病人可能是輾轉多家醫院但療效不好,有的病人是已感到絕望或僅抱有一線希望,所以他們在求治時常常詢問:我的病能治好嗎?為此,治療者要不斷地向病人傳遞支持的信息,說明疾病的可治性,並可列舉成功的例子,以解除他們因缺乏相關知識而產生的焦慮不安的情緒和增強同疾病作鬥爭的信心和勇氣。支持的方式是要讓病人感到你是有科學依據的,態度要堅定、慎重、親切可信、充滿信心,不要讓病人感到你是在誇誇其談。(三)真誠性原則
疾病能否治好,是病人、家屬及治療者十分關心的問題。對於治療者來說,應當以真誠的態度,認真地了解病人的癥狀、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過程中的反應,並在慎重地確定治療方案之後,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地進行修正和完善。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向病人作出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解釋和保證,讓病人認為治療者的保證是有理有據、合情合理的。對於時間上的保證囂要稍長一些,以免到期達不到預期效果而引起病人的失望和挫折感,甚至對治療者產生懷疑。當然,也需要向病人說明,任何保證都需要病人積極配合,發揮主動,遵守醫囑,否則會影響治療。對治療過程中病人取得的進展,也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讚賞。(四)科學性原則
進行心理治療一定要遵循心理學規律,要以科學的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因此,治療者首先必須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並樹立治病救人的態度,不能以盈利和惑眾為目的。(五)保密性原則
對病人的姓名、職業、病情及治療過程進行保密是治療者所應遵循的職業道德,也是進行心理治療所應遵獯的一個重要原則。沒有獲得病人的許可,治療者絕不可泄露病人的情況,包括不和自己的親翻訴說,不和掏事交流,更不可公開病人情況。保密性原則也是心理治療所必需的,在治療一開始時就應向病人說明,這樣可取得病人的信任,促進良好的醫患關係,獲得有關病情的可靠信息。神經生理基礎
心病還需心藥醫,因此心理治療在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科學出版社《生理心理學》
心理治療具有怎樣的神經生理基礎呢? 首先從心理疾病的神經生理病因說起,有理論認為神經症的病因是由於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症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症的原因。因為神經遞質就如汗液,緊張焦慮會導致出汗,同理也會導致神經遞質失調,出汗和神經遞質失調都是緊張焦慮的後果,而不是出汗抑或神經遞質失調導致緊張焦慮。 2007年,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焦慮和壓抑的生理機制,指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出現信息傳導不暢是焦慮的病理原因,馮國平的研究小組在做動物實驗時發現,阻斷了神經迴路的小鼠,居然出現了類似人類強迫症的行為——小鼠反覆抓自己的臉(小鼠通過抓摸來「洗臉」),直到毛皮破損,甚至流血,還無法停止,同時還會焦躁不安。在正常情況下,小鼠感覺臉臟了,抓幾下就會感到乾淨了,但神經迴路被阻斷後,「臉乾淨」的信息怎麼也傳不回大腦,於是小鼠就會不停地重複一個動作,無法停止。 那麼「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迴路傳導障礙,是否正是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的真正病因呢?如《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封面
果確是如此,那麼應該如何治療才能解除其傳導障礙呢?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一書中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原理,揭示了心理治療見效的神經生理基礎。 「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迴路傳導障礙,導致神經症的道理何在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在「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中傳導的是什麼呢?答案是:生物電信號。你可能以為,我們的身體中沒有電,電線里才有電,沒有發電廠和電池哪來的電?那你就錯了,當我的手指敲進這段文字,就是來自神經中樞的生物電,跨過超導體電路般的神經纖維,指揮了我手指的肌肉。如果我告訴你,我們的神經中樞就是一架發電機,我們的思維全部都是電活動,你可能不信。可是在100年前,俄國科學家就第一次在開顱手術中在大腦皮層表面直接測到了活躍的生物電,而我們所有的神經末梢,均是基於生物電的感測器,我們所有的感覺,均源於神經中樞的生物電!我們所有的記憶,也是基於記憶細胞電容的生物電儲存! 在「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中傳導的就是生物電信號,從小鼠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存在一個電的循環迴路,神經中樞不斷地發電,所以小鼠會不停地重複一個動作。這說明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的循環電活動,它不斷地循環著,就像心髒的跳動,心靈的呼吸一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 究竟是什麼阻礙了「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迴路傳導,導致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患者像小鼠一樣的焦慮呢?答案是:傷痕記憶細胞。傷痕記憶怎麼會產生電阻,阻礙了神經電信號的傳導呢?首先我們來說什麼是傷痕,當某些刺激或者衝動過於強烈,就會使得神經末梢的感測器過度發電,傳導到大腦皮層之上,會使得記憶細胞電容帶上異常電位,這使得大腦內的記憶讀寫器(這個部件可能是「杏仁核」)無法正常XX和讀取,這就是為什麼過度的刺激,會導致「失憶」。也正是傷痕記憶細胞XX了「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的傳導電阻,阻礙了循環電活動,所以患者才像小鼠那樣的焦慮和難受,那種難受簡直就像是窒息般痛苦,任何一個患者都清楚! 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疏通「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的神經電傳導,解除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困擾呢?你可能會問,在大腦皮層上強加電流不可以嗎?確實有人這樣嘗試,比如經顱磁刺激和經顱微電流刺激,但是他們很難成功,因為大腦皮層被保護在頭骨之中,神經被深埋在血肉之中,並且有「生物絕緣層」,外力強加的電流就如XX不了血管的輸血,即使將神經燒傷也不一定在神經通道里達到有效值,那麼真正的方法是什麼呢?答案是:要利用我們神經中樞自有的生物電!它恰恰是最適合的!大腦就是修復它自身的工具!就看你是否會科學操作這一方法了! 在《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指出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症,心靈呼吸背後的生理基礎,正是「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迴路傳導,這一不斷循環的傳導過程,也正是心靈對自身狀態和信息不斷的自檢掃描過程,《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從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法出發,講述如何通過心理治療宣泄傷痕記憶和痛苦感覺,通過不斷觸及它們釋放其中高電位的能量,減輕其高電阻,然後又發明了機械自助回憶的方法,利用我們自我意識產生的生物電流,去一遍遍地疏導「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迴路,恢復我們正常的心靈呼吸,從而消除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極度窒息感覺,逐漸恢復心靈的健康,闡述清楚了心理治療的神經生理基礎。與心理咨詢的關係
簡介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目前都歸屬於臨床心理學的範疇,但它們確實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心理學操作技術。當然,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的關係非常密切。在中國。許多心理咨詢門診實際上也在進行心理治療的工作,心理咨詢似乎與心理治療同義。在國外,雖然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有不同名稱,幫助者與求助者也有不同稱謂,但人們對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有無不同,仍有爭議。一些人不贊成對二者進行區分。他們把咨詢與心理治療當作同義詞來看待。另一些人則認為,二者是有區別的,但又在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上意見分歧。美國人哈恩(M. E. Hahn)的一段話經常被人們引用:「據我所知,極少有咨詢工作者和心理治療專家對已有的在咨詢與治療之間的明確區分感到滿意……意見最一致的幾點是:(1)咨詢與心理治療是不能完全區別開的;(2)咨詢者的實踐在心理治療家看來是心理治療;(3)心理治療家的實踐又被咨詢者看作是咨詢;(4)儘管如此,咨詢和心理治療還是不同的。」 為了說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關係,必然先給心理治療下定義。按照給各類事物下定義的科學原則,心理治療的定義只有一句話:「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師對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矯治的過程。」心理咨詢的定義也是如此:「心理咨詢是咨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各類心理問題的過程」。 從定義的內涵來看,兩者並無相同之處。一個是「協助」,即協商和協同地進行幫助,另一個則是「矯治」,即有強制性的矯正和按治療師的方法進行調治。這顯然是性質不同的操作。儘管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在操作本質上不同,但由於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在臨床實踐中常常交互使用,有時也被混為一談。例如,在咨詢過程中,為了使求助者情緒相對平靜,心平氣和,以便進行心理交流,有時不得不對求助者實施放鬆治療,使其情緒穩定下來。又如,在心理治療時,若遇阻抗,無法切實地執行治療計劃時,往往要轉向心理咨詢,使用咨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態,以便使其配合治療。兩種方法交互使用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此便容易使人誤解兩者就是一回事,無法區分開來。北京大學心理咨詢專家錢銘怡教授認為,心理咨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北京燕園博思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當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擾,準備選擇一位心理咨詢師走入咨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咨詢師。 儘管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實際應用中也常常結合在一起,但兩者是有區別的。 其一、心理治療的對象是病人,無論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還是社會疾病;心理咨詢的對象一般不是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狀態基本健康,而心理上存在衝突的亞健康狀態的人。 其二、心理治療的目的著重是解決問題,需要通過治療程序進行;心理咨詢的目的著重是幫助咨客發現問題,靠挖掘咨客自身的能力來解除心理困擾。 其三、心理治療師與求助者的關係又是醫生和病人的關係。病人必須聽取醫生的勸告、建議並服從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但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的關係又是平等的關係。在咨詢過程中,是一個相互討論和研究問題,各抒己見而互相溝通的過程。 其四、心理治療師需要獲得的信息較單純,可以只根據癥狀體征來選擇並實施治療方案。心理咨詢師則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需要了解求助者個人、家庭、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情況,才能幫助他開發自身的能力。 咨詢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專家在美國心理學會中分屬不同的組織,他們各自有不同的活動。在回顧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歷史淵源時,也會發現明顯的不同之處。 心理咨詢與治療同屬幫助過程,但在這兩種幫助過程中,幫助者與求助者有不同的稱謂。在咨詢過程中,咨詢者被稱為咨詢師(counselor),求助者被稱為求詢者或來訪者(client)。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幫助者被稱為治療師(therapist),求助者被稱為病人或患者(patient)。 (1)咨詢與心理治療是不能完全區別開的; (2)咨詢者的實踐在心理治療家看來是心理治療; (3)心理治療家的實踐又被咨詢者看作是咨詢; (4)儘管如此,咨詢和心理治療還是不同的。相似之處
(1)所採用的理論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例如:咨詢心理學家對來訪者採用的來訪者中心治療的理論與方法或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技術和心理治療家採用的同種理論與技術別無二致。 (2)二者進行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心理咨詢人員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可能都會面對來訪者的婚姻問題。 (3)在強調幫助來訪者成長和改變方面,二者是相似的。咨詢與心理治療都希望通過幫助者和求助者之間的互動,達到使求助者改變和增長的目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幫助者與求助者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係,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改變和成長的必要條件。主要區別
(1)工作對象的差異: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復或已恢復的病人。心理治療則主要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工作的。 (2)問題性質的差異:心理咨詢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主要問題有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問題,職業選擇方面的問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婚姻家庭中的問題等等。心理治療的適應範圍則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某些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康復中的精神病人等。 (3)咨詢時間的差異:心理咨詢用時較短,一般咨詢次數為一次至幾次;而心理治療費時較長,治療有幾次到幾十次不等,甚至次數更多,經年累月才可完成。 (4)治療層面的差異:心理咨詢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工作,焦點在於找出已經存在與來訪者自身的內在因素,並使之得到發展;或在對現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並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 (5)治療目標的差異:心理治療工作是更為直接的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的目標而進行的;心理咨詢的目的則比較模糊,其目標是使人產生改變和進步。 (6)組織構建有所不同:心理咨詢多在學校、社區等非醫療機構開展。心理治療則多在醫院里進行。 (7)專業人員的稱謂和接受的訓練不同。提供心理咨詢的助人者往往被稱為咨詢師或咨詢心理學家,接受咨詢心理學、學社區心理或職業心理學的專業訓練;心理治療提供者往往被稱為治療師或心理醫生,接XX神醫學或臨床心理學的訓練。中醫心理治療法
中醫心理治療目前處於發掘繼承,整理歸納的初級階段,目前分類方法有三方面:一是臨床為數不多的個案探索;二是來自文獻的發掘研究;三是受現代醫學心理學的影響。心理治療難度較大,個體特異性突出,故治療方法目前處於百花齊放的現象,可能一時還難於統一,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五種說法,進行歸納整理。 1.基礎療法,五個人都一致稱謂心理治療方法有以情勝情、勸說開導、暗示解惑等三種,這三者是一情二理三暗示,確實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療方法。 2.常用療法,有四人稱謂心理治療方法,亦有二:即移情易性、氣功導引等,以上五種是最常見的。 3.有三人稱謂的心理治療方法有五種,即順情從欲、澄心靜志、平驚療法、行為指導、體罰治療等,目前除體罰不太提倡外,也是一般常用的兒種治療。 4.部分運用,或一般運用心理療方式。有兩人稱謂的心理治療方式有祝由治療、厭惡反XX治療、工娛治療、釋夢治療,象工娛治療等在精神病院亦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 5.只有一人提出心理治療有順應四時、節慾保精、停葯調養、想象暢懷、以詐治詐、權謀治療、動作體位、小兒相思、導痰吐涎、五行生剋、調節冷暖、氣勢壓邪、坑穴避穢、睡眠治療、七情氣厥治療、激怒瀉毒治療等十七種,這可稱為特殊的治療方式,或者特殊的心理治療。其中有的方法可合併於前,這些都有待進一步實踐,使概念明確,範疇確定,方法定型,這需要以後組織專門學術會以便統一定名,使之規範化。 6.朱氏稱的以情治情實際是一個大類,他又分為激怒治療、喜樂治療、驚恐治療、悲哀治療等四種心理治療方法,這種立法立足於治療情緒種類的分類,這四類頗有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為分類的意義。以情勝情類似王氏的情感情緒類心理治療,王氏下分為情志相勝(五行理論相勝的典型心療)、激情刺激治療(從治療情緒強度來分類的,可以治情志病,亦可治某些軀體疾病)、相反情緒治療(根據情緒二極性原理以否定致病情緒的情緒進行治療)、兩極情緒治療(是將兩情緒推向陰陽二極而治療,是一種高難度的情緒治療方法)。利用情緒治病運用方式上「以情治情」與「情感情緒」是一致的,但對方式的形成及針對結果和過程不同,故分類命名亦有所差異。張伯華的調欲療法、認知療法、言語疏導四步法,祝由的情勝療法等等,以及魯龍光心理疏導法、集體疏導治療的方法都豐富了中醫心理治療的內容。治療中的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一、情感是什麼?
情感,從個體內部來說,是一種內心體驗。從個體與環境的角度來看,情感是對個體需要與環境關係的反映。確切地講,是反映了心理需要與對象物之間的關係,代表慾望的幻想與現實對象之間的關係。 滿足需要或與幻想相對應的是現實對象物。餓了,要吃東西,無論是想象中的食物(如餅),還是現實中的食物,這些都是一些具體的物品。只有真正看到、嗅到、最後能夠吃到這些現實對象物的時候,飢餓感才能真正消除。望梅止渴、畫餅充饑是無濟於事的。二、語言的心理作用
能夠滿足心理需要的對象物,都有相應的名稱,即名詞,名詞可以作為符號來替代真實的物品。如果我想徵求你的意見,看你是否想吃蘋果。在沒有語言符號的情況下,我只能真的拿個蘋果,讓你看到蘋果,然後你會決定是否要吃蘋果。在有語言的情況下,我就不必真的拿著蘋果,而是跟你說一聲:「我這裡有蘋果,你想吃蘋果嗎?」你只聽到了我問話中「蘋果」這個名詞,卻沒有真的看到蘋果。當你回答「我想吃蘋果」,可你只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的眼睛沒有看到真實的蘋果,你的嘴巴也沒有真的吃到蘋果。我說:「嘿嘿,對不起,我還沒有買來蘋果呢,剛才只是想徵求一下你的個人意見。」 「好的,我現在知道你想吃蘋果了,你等一會兒,我現在就去買」(延遲性的壓抑)說完,我真的出去買來了真實的蘋果,讓你看到了,吃到了。延遲滿足啊,呵呵。 語言,方便了人們的交流,讓人們交流的時候,不必要真的拿著蘋果讓對方看到,這的確是輕鬆省事兒的好辦法。可是,這樣一個好辦法,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無論我在你耳邊說多少遍「蘋果」,你卻永遠都沒有真的看到或吃到蘋果。 語言就是這樣一套符號系統。它方便人們交流,人們可以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幻想和願望,卻無法直接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現實對象物(如真實的「蘋果」)。語言把人與真實對象物隔離開,人不斷地與「蘋果」這樣一套符號系統打著交道。語言是真實對象物的符號,是一個「虛擬的替代物」。符號本身不具有直接充分滿足心理需要的作用。使用語言來表達情感需要,這時的「語言符號」作為替代物實質上起到了壓抑心理需要的滿足與壓抑情感表達的作用。三、情感表現方式
情感或情緒還有一種表現狀態,就是表情。 表情是內在情緒的一種外在流露,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語表情等,它具體表現一個人的情緒狀態。 臉部的表情動作就叫面部表情。眼睛被稱為「心靈的窗口」,它的形態變化往往直接表現情緒的變化。哭泣時眼部肌肉收縮,憤怒時橫眉張目。嘴巴也直接表現情緒的變化,悲哀時嘴角下垂,高興時嘴角后縮,上唇提升。眼睛和嘴巴的形態變化,最能表現一個人的情緒變化。 身段表情即時是人的動作表情,它是人的情緒狀態在身體上伴隨動作。動作表情主要體現在手和腳的動作上,而兩者之中又以手的動作最為重要。手舞足蹈、手忙腳亂、手足無措、捶胸頓足、拍案而起、拍手叫絕、掌聲雷動等,都是情緒特徵的特定表現。 人在說話時聲音的音調、節奏、速度、強度等都會表達出一定的情緒內容,這種情緒內容就是言語表情。語言不僅用於人們的溝通交流,而且它也是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例如,悲哀時音調低,節奏緩慢,聲音高低差別很小;喜悅時音調高,速度較快,聲音高低差別較大;憤怒時聲音則高而尖,並且伴有顫抖等等,都是很好的說明。 在直接表達情緒、情感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面部表情和言語表情,面部表情直觀,言語表情準確。而動作只是表達情緒、情感的一種輔助手段。四、精神障礙的形成與情感表達
如果人的情感能夠通過這樣的表情自然流露出來的話,就會感到內心比較順暢,心理能量得到了釋放。相反,如果有了內心情感,卻不允許流露或直接原本地表現出來的話,就會感到憋悶、不順暢(壓抑感)。例如,當你被領導批評后,你明明知道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對領導內心很憤怒,可是你又必須壓抑住對領導的憤怒而討好領導,當面只能說「領導,你說的對,都是我不好。」這樣的話,你的委屈、憤怒情緒就沒有得到流露和表達,以個人意志故意壓抑自己的內心情感,就會讓自己感到不快、心煩。從領導的辦公室出來之後,見到同事就沖他發脾氣,或者回到家跟家裡人找茬撒氣兒。如果一直不能有情感的流露的話,就會出現情緒障礙或其它精神障礙。 比如,孩子餓了、想要吃東西的時候,不能直接表達需要,卻問媽媽「你餓了吧?你什麼時候開始做飯?」 這樣的心理扭曲會導致人格障礙。 精神分裂症病人,無法直接表達自己對親人的依戀、怕被遺棄或憤怒情感時,就會產生「被害妄想」。 焦慮症只能告訴別人「我害怕」、「我心煩」,軀體化障礙或疑病癥的病人說「我有病」、「我難受」卻不直接說「我想得到你們的關心。」強迫症病人說「我控制不住地想要……」跟醫生講出一大套的理論,卻不直接表達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現在已經有很多調查表明,精神障礙患者存在「述情障礙」。五、情感表達與心理治療
弗洛伊德當年採用的「催眠術」及「自由聯想」療法,曾經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這些方法都是給來訪者創造美國心理喜劇電影《憤怒控制班》
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來訪者的情緒能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