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嘔吐,
呃逆,
反胃,
噎膈。
西醫:急、
慢性胃炎,
幽門痙攣,胃及
十二指腸憩室,
膈肌痙攣,
食道和胃腸道
神經官能症,
膽囊炎,
消化道腫瘤 。
簡介
中醫
證候名,指胃的
氣機逆轉向上所引發的
病癥,表現有:
腹脹、
腹痛、嘔吐、呃逆(
打嗝)、乾噦、不思
飲食等。
在中醫理論中,人的
胃氣主降,
脾氣主升,這叫順,一旦
相反,叫逆,宜用
和胃降逆的方法
治療。
本證常因
感受外邪,飲食不節,
痰飲內停,
情志所傷,或久病等導致邪氣擾胃;或
脾胃虛弱,而致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而成。其病位在胃腑,可由本腑自病而成,亦可因他臟有病影響而生。證有虛、實、寒、熱之分。
噁心嘔吐
食物、
痰涎,或酸苦水;或食入即吐,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或
乾嘔;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或弦。
臨床表現,不思飲食,脘部
脹痛,呃逆,噯氣,噁心,嘔吐,噎膈反胃。胃氣上逆證有
虛實之分。由寒飲、
痰濁、
食積、
胃火等引起的屬
實證;因久病胃氣
大虛,乃至胃氣衰敗,過服寒涼
藥物引起的胃氣上逆屬虛。實證的胃氣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
表證;若飲食停滯者,則
脘腹脹滿,
噯腐吞酸;若
肝氣犯胃,見嘔吐吞酸,脹痛連脅;若痰飲內阻,則嘔吐清水痰涎。
虛證的胃氣上逆,如
脾胃虛寒,則食入作吐,
完谷不化,脘腹冷痛;
胃陰虛者,時作乾嘔,
口渴,
胃脘部有
灼熱感,苔光剝。
治療
治療法則: 降逆和胃。
施治方法:
(一)內服
方葯
1.基本方葯:(1)旋復
代赭石湯加減:
旋復花9克(另包)、
生薑6克、代赭石20
克、
党參10克、
陳皮10克、
茯苓10克、
白朮10克。本方適於胃虛痰阻,
氣逆不降之證候。
(2)
橘皮竹茹湯加減:橘皮9克、竹茹9克、生薑6克、
柿蒂6克、
枇杷葉10克、
黃芩6克、
蘆根12克、
石斛12克、
沙參15克,本方適用於陰虛
有熱而嘔者。
(3)理中湯加減:党參12克、白朮10克、
乾薑10克、
吳茱萸10克、
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
厚朴10克,本方適用於
中焦虛寒而嘔者。
2.加減變化:若嘔吐食物酸腐,
厭食納差者,于方(1)中去旋復花、代赭石,加
神曲10克、
山楂10克、
萊菔子12克以
消食和胃:若嘔吐酸水,噯氣頻繁者,用方(1)去旋復花、代赭石,加厚朴12克、
黃連6克、吳茱萸3克
辛開苦降以止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嘔吐物為原食物不化者,用方(1)加
丁香3克;
砂仁10克、吳茱萸10克以溫中
健脾。食入即吐,呃逆而聲洪亮,
口臭煩渴,
大便乾結或不通者,用方(2)加
大黃10克、厚朴10克
通腑泄熱;呃逆而聲急促,不續者,或嘔吐反覆
發作,時時乾嘔,
口乾舌燥,
舌紅少津,
脈細數者,用方(2)加
花粉12克、
生地12克以增強滋養胃陰。呃逆而聲低頻不得續者,于方(3)加丁香3克、
刀豆子10克以增強溫胃止呃之力。勞倦之後或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食少困倦,手足不溫者,于方(3)中加砂仁以
理氣降逆。
(二)探吐法
如屬飲食不潔之物,或
服食有毒食物、藥物及飲食過量,而證見脘腹疼痛,欲吐而不得吐者,可先用溫開水加
食鹽適量內服,隨即
使用棉簽或筷子、鵝管等探喉取吐,因勢利導,引邪外出。
(三)
飲食療法
(1)雪梨1個,丁香5粒,將梨去核后,放入丁香,煨熟而食之。能止嘔。
(2)
韭菜汁一茶匙,
蜂蜜、
竹瀝各二茶匙,兌
羊乳一小懷,溫飲。
(3)八仙膏:藕汁、
薑汁、梨汁、
蘿蔔汁、
甘蔗計、白果汁、竹瀝、蜂蜜
等分,和
勻煮熟,任意食之。
(4)
鵝血或白
鴨血,熱飲一盞,每日1次。
以上4方可
辨證用於噎膈、反胃。
(5)刀豆子煮食或研細為末
沖服,治呃逆。
施治要點:
(一)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呃逆之證,其治療除針對
消除病因之外,常須加用疏通膈間之氣的藥物如丁香、柿蒂、刀豆子等平呃,以助胃氣復降。
(二)本證之嘔吐,因胃氣上逆而成,故無論選用何種
治法,皆應
注意配合和胃降
逆之品,以順應「胃氣以下行為順」之理。法半夏、代赭石二味為較為常用止嘔葯,而在辛開苦降法中,生薑,黃連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較重的嘔吐證,還心加用丁香,「療嘔逆甚驗」。對於因熱而嘔者,可以用丁香配鮮生地,相反相成,亦有效驗。對於久嘔津傷者,用石斛配
沉香,加沙參、
麥冬、竹茹、法半夏等,剛柔
相濟,常可取得較好
效果。
(三)呃逆之證,如偶然而作,病多輕淺,常可不葯而愈,或採用刺鼻取嚏、驚恐、
閉氣等法而取效。若在急、慢XX之嚴重階段出現頑固呃逆,此乃為「土敗胃絕」之象,表示
疾病向危重方面
發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