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流涎也就是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覺從口內流溢出的一種病癥。一般來講,1歲以內的嬰幼兒因口腔容積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對牙齦的刺激,大多都會流口水。隨著生長發育,大約在1歲左右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到了2歲以後寶貝還在流口水,就可能是異常現象,如腦癱、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寶貝患口腔潰瘍或脾胃虛弱,也會流涎不止。
簡介
小兒流涎多見於1歲左右的
嬰兒,常發生於斷奶前後,是一種以流口水較多為特徵的病癥。
小兒流涎,俗稱
小兒流口水,較多見於一歲左右的嬰兒,
小兒流涎
常發生於其斷奶前後。嬰兒長到六個月齡以後,
身體各器官明顯地發生變化。此時嬰兒所需
營養已不能局限於
母乳,要
逐步用
米糊,菜泥等營養豐富,容易
消化的
輔食品來補充。有些母親用
母乳餵養小兒到15個月以上才斷奶,斷奶后再喂輔食,這樣的小兒脾胃比較虛弱,容易發生
消化不良,這時候小兒流涎發生率最高。小兒流涎持續
時間較長,最長可達半年以上,如調理
醫治得當,一般一個月內可
治愈。
口腔特點
新生兒的口腔內沒有
牙齒,
舌短而寬,兩頰部有厚的
脂肪層,
小兒流涎
面部肌肉發育良好,
頜骨的
粘膜增厚凸起。這些都是有利於吃奶時捉住奶頭和協調吸吮動作的。嬰兒由於牙齒未萌出,
牙槽突尚未發育,齶部和口底比較淺。6-7個月時小兒唾液量分泌逐漸增加,而這時期小兒
吞咽反XX不靈敏,口腔分泌唾液既沒牙槽突的阻擋又不會把它咽下。所以,此時小兒常出現流口水的現象,這時期流口水是一種
生理性流涎,無需
治療。隨著
生長發育,牙齒的萌出,牙槽突逐漸形成齶部慢慢
增高,口底漸漸加深,以及有吞咽動作的訓練,流口水現象會
好轉。
病理原因
嬰幼兒時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個月開始流涎,以後越來越多,特別是在5-6個月時更加顯著。這是因為初生時
唾液腺還沒有發育好,到3-4個月以後發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漸增加,到5-6個月出牙時又刺激了
局部的
神經,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這時小兒尚不習慣於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淺,所以唾液不斷往外流,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小兒流涎--穴點陣圖
隨著
年齡漸長,到孩子能吞咽過多的唾液后,這種現象會自行消失。家長不必
緊張,也不必治療。如果3歲以上仍流口水應結合
智力發育和動作發育來綜合衡量。如果生長、智力和動作發育都落後,那麼流口水便是智力發育落後的一種表現。口腔
咬合不正,口部閉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則就不一定有問題。
如果本來唾液不多,短期內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過剩唾液,
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後又出現流涎,則要觀察小兒有無哭吵、
發熱,再看看口頰粘膜是否
充血,有無潰瘍或白點。如果出現面部
癱瘓,或有其他
神經系統變化,造成臉部及口腔肌肉運動失調,影響孩子的吞咽、
咀嚼就容易發生流口水。應請
醫生進一步檢查
病因,以便進行治療。
咽喉中的
腺樣體肥大,或嚴重的
過敏性鼻炎常須
張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動作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較常發生,便應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治療。
病理病癥
生理性流涎
(1)
食物刺激小兒生后4-6個月,多數以母乳為主要食物。這一時期的小兒口中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有較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粘膜增厚凸起,這些結構特點都對吃奶時捉住XX和協調吸吮動作十分有利,此時唾液腺的
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個月后,單純母乳餵養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開始添加輔食,食物對神經、唾液腺的刺激較強,使唾液腺分泌
功能增強,唾液明顯增多。
(2)
乳牙萌生
乳齒萌生時會對牙齦
感覺神經產生機械
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時小兒口腔較淺,吞咽反XX不靈敏,不能及時將過多的唾液吞下,導致唾液在口腔內不斷蓄積而外溢。隨著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會逐漸轉為正常,同時牙突也逐漸形成,齶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漸加深,能夠容納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動作逐漸訓練成熟,能夠將唾液及時咽下,流涎自然止。
病理性流涎
(1)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有些母親錯誤地認為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越好,將母乳餵養延長至1歲以後,甚至在斷奶以後再添加輔食。這種做法不利於小兒脾胃的正常發育,
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
脾胃虛弱,失於調攝,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
(2)
腮腺機械性
損傷有些孩子的父母和親友出於喜愛,經常捏壓孩子的
面頰部,這種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
機械性損傷,導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過正常小兒,從而出現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
卡他性口炎、細菌感染性口炎、
皰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導致流涎,此時流出的唾液多為黃色或血色,
氣味臭穢,常伴發熱、
煩躁不安、
拒食等
癥狀。
(1)
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唾液腺由
交感神經和
舌咽神經支配,主管它們的
神經中樞在
丘腦,因此丘腦的各種損傷和病變都可能導致流涎,如
CO中毒、
腦炎等。
(2)周圍性神經系統疾病
面神經麻痹的患兒由於局部神經功能減退或消失,影響到唾液腺的分泌
調節能力,也會出現流涎。
一些先天性疾病三體
綜合征、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等,也常有流涎現象,同時伴有
智能低下、
反應遲鈍、
目光呆滯、哭鬧無常、
舌頭伸出口外等癥狀。這是因為唾液腺由交感、吞咽神經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經的中樞神經受損,故而造成流涎。
治療方法
小兒流口水也就是小兒流涎,中醫稱「
滯頤」。3-6個月的嬰兒唾液腺發育漸完善,
唾液分泌增多,當乳牙萌出時,刺激
三叉神經使唾液分泌增加而流涎,屬於生理現象。如果孩子超過6個月時還是流涎,應考慮是病理現象,多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攝納XX所致,治療應以
健脾益氣,
燥濕和胃,
補腎攝涎為主。
制南星30克,
生蒲黃12克。上兩味葯共研成細末,加適量的米醋調成餅狀,敷于雙足的
湧泉穴,12小時換一次,
一般用5-7次。然後,
配合明礬15-20克,將明礬研成末,用
開水化開,再加溫水,
浸泡雙足,水量以浸沒足背為宜。一般用3-5次。
另外,1.生理性流涎不需要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腔深度增加,嬰兒能吞咽過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2.無論是生理性流涎還是病理性流涎,均應該及時
處理,保持口周、下頜、
頸部等
部位的乾燥,可在頸部塗擦
爽身粉,並要及時更換頜下墊物。
按摩療法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卧,家長以掌心在
腹部作順時針方向團摩5分鐘。
(2)患兒仰卧,家長以兩手
大拇指自
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20-50次。
(3)
清補脾經各100次,揉
板門300次。
(4)患兒俯卧,家長以
中指指腹按揉
脾俞、胃俞各1分鐘。
(5)按揉
足三里、
三陰交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
脾胃虛寒型:症見流涎不止,涎液清稀,
面色蒼白,
四肢不溫,
大便稀薄、
小便清長,
舌質淡,苔白而滑。常用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
①補脾經至300次。
穴位按摩圖
②掐揉四
橫紋100次,揉
外勞宮100次。
③推三關100次,揉
小天心200次。
(2)
脾胃氣虛型:症見流涎清稀,面色
萎黃,
食慾不振,體倦
乏力,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
①補脾經至300次。
②補
肺經300次。
③推三關300次。
④推四橫紋100次,運
內八卦100次。
(3)脾胃積
熱型:症見小兒流涎,涎熱而粘,
口角糜爛,
口臭而渴,煩躁不安,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舌質紅,
苔黃。常用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
①退
六腑200次。
清天河水100次。
②清
胃經200次。
③揉湧泉100次。
(4)心脾鬱熱型:症見小兒口涎外流,涎液
粘稠而熱,
心煩不安,口赤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常用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
①清
小腸300次,退六腑200次。
②清心經200次。
③揉小天心100次。
生活調理
1、培養小兒良好的
衛生習慣,
注意清潔口腔。
2、
積極治療引起流涎的原
發病如面神經麻痹、
腦炎後遺症等。
中醫
在中醫看來,小兒流涎的原因有脾氣虛寒、脾經蘊熱兩種情況。
一、脾氣虛寒:這種原因流涎,口水清澈,色白不稠,大便不實,
小便清長,舌質胖嫩,
舌苔薄白。
病機為
脾陽不足,胃腑虛冷,
脾寒則涎無約制而外溢。治療當用
溫補脾陽之法,可服
溫脾散或六君子湯加
木香。
二、脾經蘊熱:這種原因造成的流涎,口水較稠,浸濕胸前,進食時更多,伴有
面色潮紅,大便偏干,小便短少,
舌紅,苔薄黃。其病機或由素體
陽盛,或由
食積化火,致使脾經積熱,而
廉泉不能約制而成。故治療應用清瀉脾熱之法,可服用瀉脾散。
當然,有些小兒癥狀不太典型,也缺乏全身癥狀的參考
依據,對這樣的
病例,可以用
益智仁、
烏葯各100克,
石榴皮50克,酒煮
山藥150克,搗爛為丸,每日用4次,用
淡鹽水沖服。加外,也可在每晚臨睡前用熱水一盆,加入
白礬10克,溶化后浸洗雙腳。
一攝涎餅
1原料
炒白朮20-30克,
益智仁20-30克,鮮
生薑50克,
白糖50克白
麵粉適量
2製作
先把炒白朮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內,研成細末;把生薑洗凈后搗爛絞汁;再把葯末同白麵粉、白糖和勻,加入
薑汁和清水和勻,做成小餅15-20塊,入鍋內,如常法烙熟,備用。
3用法
早晚2次,每次1塊,嚼食,連用7-10天。
4
功效
健脾攝涎。適用於小兒流涎。
二、益智粥
益智粥
1原料
益智仁30-50克,
白茯苓30-50克,
大米30-50克
2製作
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
烘乾后,一併放入碾槽內研為細末;將大米淘凈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將熟時每次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
3用法
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熱服食,連用5-7天。
4功效益脾,暖腎,固氣。適用於
小兒遺尿,用於小兒流涎。
三、薑糖神曲茶天。
4功效
健脾攝涎。適用於小兒流涎。
流涎便方
方1
組成制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醋適量。
用法前2味共研細末,醋製成餅,包在小兒足心稍前
湧泉穴處,男左女右,12小時更換
新葯。
主治流涎。
方2
組成
天南星1個、醋適量。
用法天南星研末,醋調,敷小兒兩足心,布包
固定,每日
換藥1次。
主治流涎。
方3
組成
綠茶2克、白朮12克、
甘草3克。
用法后2味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鐘,加入綠茶,分3次
溫服,復泡再飲,每日1劑。
主治小兒流涎。
鮮石榴飲鮮石榴飲
·原材料:鮮石榴適量,適量溫開水
·製作過程:
綠豆涼粥
1. 鮮石榴洗凈去皮后將其搗爛; 2. 加適量溫開水調勻,取
石榴汁塗于口腔。
·作用:適用於脾胃積熱引起的流涎。
綠豆涼粥
·原材料:綠豆100g,
苦瓜50g,
薏米150g,大米100g
·製作過程:
1. 將綠豆、苦瓜、薏米、大米分別洗凈,備用;
2.將洗凈的綠豆、苦瓜、薏米、大米放入鍋中一同煮成粥,放涼后給患兒食用。
艷陽之舞
·原材料:
西瓜150g,
櫻桃利口酒適量,七喜、
檸檬汁、
糖水各少
艷陽之舞
許
·製作過程:
1. 西瓜去皮切粒;
2. 將西瓜、櫻桃利口酒、檸檬汁、糖水放入
攪拌機中加冰粒,高速攪拌1分鐘,將汁濾入杯中;
3. 在注入七喜,杯邊飾以西瓜球、西瓜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