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二卷,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是他訪驗臟腑四十二年嘔心瀝血之作,也是我國中醫解剖學上具有重大革新意義的著作。
圖書簡介
本書約有三分之一篇幅為
解剖學內容,以其親眼所見,辨認胸腹
內臟器官,與古代解剖作比較,畫出他自認為是正確的十三幅解剖圖以改錯。從一般的解剖
形態結構及毗鄰關係的大體描述論,王清任所改是十分準確的。他發現了頸總
動脈、
主動脈、
腹腔靜脈及全身
血管之動靜脈區分;描述了大網膜、小網膜、
胰腺、胰管、
膽總管、肝管、
會厭及肝、膽、胃、腸、腎、
膀胱等的形態和毗鄰關係。這些是很有革新和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對不少器官的命名和
功能解釋從
現代醫學觀點看是錯誤的。例如將主要的動脈稱為「氣總管」、「
氣門」,並認為動脈內無血而有氣,將主要靜脈稱為「榮總管」,認為
血液及
營養等靠它供應全身等等。
正是
生理功能與解剖的新解釋使王清任在
活血化瘀理論及
臨床方面作出新的貢獻。本書約有一半以上內容即為此而作。所創
通竅活血湯、
血府逐瘀湯、
膈下逐瘀湯、
補陽還五湯、
少腹逐瘀湯等,分治五十余種瘀症及
半身不遂、癱痿、
痹症及
難產等,實發前人之未發,且多可在臨床收到殊效。
中醫學活血化瘀理論的建立,本書實有肇化之功。此外,書中一再體現出不遵經、不崇古的革新
創造精神。例如:他否定
天花病因的「
胎毒論」、否定「胎在XX、分經輪養」之論,認為「
抽風不是風」,是因
氣虛而
血瘀。他
接受「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之新「
腦髓說」,並作了自己的發揮。《醫林改錯》體現了中醫學家革新的勇氣,其錯失之處,也是由於時代局限,不能親自
動手解剖以致未有精細觀察和進行
實驗所致。
作者簡介
王清任(1768—1831),字勛臣,清玉田人,武庠生,納粟得千總銜。二十歲左右始習醫,后久居京師,以醫為業,並開了一間「知一堂藥鋪」,名噪京師。他是
第一位對
傳統醫學體系提出嚴厲糾正的中國
醫生,並被清末
西醫德貞(Dudgeon)譽為:「近代中國解剖家」。他的著作《醫林改錯》于1830年(道光十年)在
北京刊行后,造成不小的
震撼。據統計,該書自1830至1950年竟再版了40次,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醫學著作所不及,影響一代醫學思潮甚巨。
對於他的評論歷來不絕,褒貶不一,各有所重。近代醫家劉鍾衡(約生於十九世紀末)謂:「王清任先生《醫林改錯》一書,以獨見之
智力,辟古人之非,驚喜交集,半生疑竇,一旦豁然。」劉自述他在1884年到
上海購買西
醫書數種,其中看過合信氏之《
全體新論》后,發現其中描繪之「骨肉臟腑,半與前書脗合。」所以他給王清任的評價是:「西醫于骨肉臟腑逐層剖驗,形真體晰,中華向無此條」,而「千載而後,闡發余蘊,實王先生《改錯》一書,
為之嚆矢也。」可見後來被稱為中西醫匯通的醫家們,在當時也受王書甚多的啟發;而王書與西醫之說有類似之處,它們都對傳統中醫做出批評,皆對當時的醫家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圖書序
《醫林改錯》序
王清任(1768-1831),字勛臣,河北省玉田縣人,世居玉田縣鴨鴻橋。曾做過武庫生,后至北京行醫,是嘉慶至道光年間的
名醫。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為《醫林改錯》,這是一部幾百年來令醫學界爭論不休的書。書中主要
闡述了兩個方面的觀點。其一便是「改錯」,王清任認為,我國古代醫書中對
人體臟腑的位置、大小和
重量的描述並不確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災區觀察未掩埋的
兒童屍體300多例,逐一進行了解剖和觀察,繪製了大量的臟腑圖。他認為前世許多醫書的講法不正確,須改正,故書名便為《醫林改錯》;另一主要內
容主要表明了他對人體氣血的一個特殊的
認識。他認為氣與血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
外感內傷,對於人體的
損傷,皆傷于氣血而非臟腑。氣有
虛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
失血,瘀為阻滯。他認為
瘀血是由於正氣虛,推動
無力造成的,故
血瘀證皆屬
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
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大法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說」。
張序
醫,仁術也。乃或術而不仁,則貪醫足以誤世;或仁而無術,則庸醫足以殺人。古雲不
服藥為中醫,蓋誠慮乎醫之仁術難兼也,至於稍讀
方書,即行市道,全無仁術,奚以醫為?余來粵數年,目擊此輩甚眾,輒有慨乎其中。每遇
救急良方,不惜捐貲購送。今放癸丑四月,適聞佛山友人有幼子患症,醫以
風葯投之,竟至
四肢抽搐,
口眼歪斜,命垂旦夕,忽得一良方,一劑稍愈,三服霍然。又有人患半身不遂者十余年,得一良方,行走如故。余甚奇之,再四訪求,始知二方皆出自《醫林改錯》一書。遍求得之,歷試多驗。因於公餘沉潛反覆,頗悟其旨。竊嘆此書之作,直翻千百年舊案,正其謬誤,決其瑕疵,為希世之寶也,豈非術之精而仁之至哉!余不忍秘藏,立刊布以公於世。使今人得悉臟腑
經絡之實,而免受庸醫之誤。亦不負王勛臣先生數十年濟世之苦心矣。願同志君子勿視為尋常善書,幸甚!幸甚!
咸豐癸丑仲夏順天張潤坡識
劉序
丁未之秋,寄跡吳門。適同鄉焦子浚文來,手執臟腑全圖,乃勛臣王先生《醫林改錯》之稿也。臟腑圖漢魏以來,醫家所習見,何異乎爾?異乎勛臣先生所繪之圖與古人殊也。臟腑人人皆同,勛臣背古以傳圖,得毋炫奇立異乎?曰:否,不然也。古人之圖傳其誤,勛臣之圖傳其信。天下物理之是非,聞虛而見實,寡見獨虛,多見為實。古人竊諸刑余之一犯,勛臣得諸親見之百人。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乎數千年之遺誤。譬諸清夜鐘鳴,當頭棒喝,夢夢者皆為之喚醒焉。醫書汗牛充棟,豈盡可征。然非善讀書者,獨具隻眼,終為古人所牢籠,而潛受其欺。
孟子曰:吾于武城取二三策。武城周書也,孟子周人也,當代之書,獨且不可盡信,況遠者乎!是書繪圖文說,定方救逆,理精識卓,絕後空前。可為黃帝之功臣,即可為長沙之畏友。抑又聞之,葉氏《指南》有久病入絡之說。徐氏非之,不知入絡即血瘀也。今勛臣痛快言之,而《指南》入絡之說益明。坊友汪子維之見而悅之,開雕梨棗,以公諸世,斯真能刊錄善書者也。是為序。
道光戊申中秋日上元後學小窗氏劉必榮識
知非子序
余讀勛臣先生《醫林改錯》一書,而嘆天下事,有人力為之者,有天意成之者,先生是書,功莫大於圖繪臟腑諸形。其所以能繪諸形者,則由於親見,其所以得親見者,則由於稻地鎮之一游也。此豈非天假之緣,而使數千載之誤,由先生而正之哉!惟隔膜一事,留心三十年,未能查驗的確。又得恆敬公確示一切,而後臟腑諸形,得以昭晰無疑,此非有無意玉成其間哉!至先生立方醫疾,大抵皆以約治博。上卷著五十種血瘀之症,以三方治之。下卷論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並審出未病以前四十種氣虛之形症,非細心何能至此。論吐瀉
轉筋,治分攻補兩途,方由
試驗中來;論小兒抽風非
中風,以大補
元氣一方治之;以不能言之兒,查出二十種氣虛之形症,平素細心,不同可知;論痘非胎毒、痘漿非血化,以六方治古人不治之六十種逆痘,頗有效者。先生之書,大抵補前人之未及,而在
氣虛血瘀之症為多,今特揭諸篇首。
知非
子書
自序
余著《醫林改錯》一書,非
治病全書,乃記臟腑之書也。其中當尚有不實不盡之處,後人倘遇機會,親見臟腑,精察增補,抑又幸矣!記臟腑后,兼記數症,不過示人以規矩,令人知外感內傷,傷人何物;有餘不足,是何形狀。至篇中文義多粗淺者,因業醫者學問有淺深也;前後語句多覆重者,恐心粗者前後不互證也。如半身不遂內有四十種氣虧之症,小兒抽風門有二十種氣虧之症,如遇雜症,必于六十種內互考參觀,庶免謬誤。望閱是書者,須詳審焉。
玉田王清任書。
醫林改錯臟腑記敘 (精彩節選)
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願為良醫。以良醫易而良相難。余曰∶不然。治國良相,世代皆有本先失。病本既失,縱有綉虎雕龍之筆,裁雲補月之能,
病情與臟腑,絕不相符。此醫道無全人之由來也。夫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如古人論
脾胃磨胃化食,脾不動則食不化?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是。其論肺,虛如
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既雲下無透竅,何得又雲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
分佈,以行諸臟之氣?論肺之孔竅,其錯誤又如是。其論腎有兩枚,即腰子,兩腎為腎,中間動氣為
命門。既雲中間動氣為命門,何得又雲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兩腎一體,如何兩立其名,有何憑據?若以中間動氣為命門,藏動氣者,又何物也?其論腎錯誤又如是。其論肝,左右有兩經,即血管,從兩脅肋起,上貫頭目,下由少腹環繞陰器,至足
大趾而止。既雲肝左右有兩經,何得又雲肝居於左,左脅屬肝?論肝分左右,其錯誤又如是。其論心,為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於心,意是心之機,意之所專曰志,志之動變曰思,以思謀遠曰慮,用慮處物曰智,五者皆藏於心。既藏於心,何得又雲
脾藏意智,
腎主伎巧,
肝主謀慮,膽主
決斷?據所論,處處皆有靈機,究竟未幫助生靈機者何物,藏靈機者何所,若用靈機,外有何神情,其論心如此門上輸于脾肺,宣播於諸脈。此段議論,無情無理。胃下口名曰
幽門,即
小腸上口。其論小腸自
肛門出,水歸膀胱為尿。如此論,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
小便,並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
味咸,其氣不臭。再者,食與水合化為糞,糞必稀溏作瀉,在雞鴨無小便則可,在馬牛有小便則不可,何況乎人?看「小腸化食,水自
闌門出」一節,真是千古笑談。其論
心包絡,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又雲心外黃脂是心包絡。又雲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黃脂是心包絡。又雲
膻中有名無形者,乃心包絡也。既雲有名無形,何得又雲手
中指之經,乃是手
厥陰心包絡之經也?論心包絡竟有如許之多,究竟心包絡是何物,何能有如許之多耶?其論
三焦,更為可笑。《
靈樞》曰∶手
少陰三焦主乎上,足太陽三焦主乎下,已是兩三焦矣。《
難經·三十一難》論三焦∶
上焦在胃之上,主內而不出;
中焦在胃
中脘,主腐熟水谷;
下焦在臍下,主分別
清濁。又雲∶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此論三焦是有形之物。又雲∶兩腎中間動氣,是三焦之本。此論三焦是無形之氣。在
《難經》一有形、一無形,又是兩三焦。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者,蓋由此也。至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
人身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者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為三焦,金一龍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論。論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無形,諸公尚無定準,何得雲手無名指之經,是
手少陽三焦之經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餘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臟腑可見,自恨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四月初旬,游于灤州之稻地鎮,其時彼處小兒正染瘟疹痢症,十死八九,無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代席者,代棺之席也。彼處鄉風,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於下胎不死,故各義冢中,破腹露臟之兒,日有百余。余每日壓馬過其地,初未嘗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錯論臟腑,皆由未嘗親見,遂不避污穢,每日清晨,赴其義,就群兒之露臟者細視之,犬食之餘,大約有
腸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參看,十人之內,看全不過三人,連視十日,大約看全不下三十餘人,始知醫書中所繪臟腑形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即件數多寡亦不相符。惟
胸中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關緊要,及余看時皆以破壞,未能驗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為遺憾。至嘉慶四年六月,余在奉
天府,有遼陽州一婦,年二十六歲,因瘋疾打死其夫與翁,解省擬剮。跟至西關,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片刻,行刑者提其心與肝肺從面前過,細看與前次所看
相同。后余在京,時嘉慶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之剮犯,行刑于崇文門外吊橋之南,卻得近前,及至其處,雖見臟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見。道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剮逆犯張格爾,及至其處,不能近前。自思一簣未成,不能終止。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間,有安定門大街板廠衚衕恆宅請余看症,因談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審驗明確。內有江寧布政司恆敬公,言伊芳曾鎮守哈密,領兵于喀什噶爾,所見誅戮逆屍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聞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問之,恆公鑒余苦衷,細細幫助形狀。余于臟腑一事,訪驗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意欲刊行於世,惟恐後人未見臟腑,議余故叛經文。欲不刊行,復慮後世業醫受禍,相沿又不知幾千百年。細思黃帝慮生民疾苦,平素以《靈樞》之言下問岐伯、鬼臾區,故名
《素問》。二公如知之的確,可對君言,知之不確,須待參考,何得不知妄對,遺禍後世。繼而秦越人著《難經》,張世賢
割裂《
河圖洛書》為之圖注,謂心肝肺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件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斗幾升。其言
仿佛是真,其實臟腑未見,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利己不過虛名,損人卻屬實禍。竊財猶謂之盜,偷名豈不為賊。千百年後,豈無知者?今余刻此圖,並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惟願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
眼底光明,臨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濃望,幸仁人君子鑒而諒之。
時道光庚寅孟冬直隸玉田縣王清任書于京邸知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