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uuuwell.com
「肝腎同源」理論源於《內經》。 「肝腎同源」是指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雖有差異,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關,可採用「腎肝同治」 的治療法則。 在先天,肝腎共同起源於XX之精; 在後天,肝腎共同受腎所藏的先後天綜合之精的充養。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靈樞.經脈》), 「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故「肝腎同源」又即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體系通過某些中心環節而密切相關。「肝腎同源於精血」意即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體系通過「精血」這一中心環節而密切相關。
《醫宗必讀》
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含義有三: 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陰和腎陰相互滋養,肝腎相生。 ②肝和腎均內藏相火,相火源於命門。 ③肝和腎虛實密切相關,相互制約,治療上多兼顧二臟。《醫宗必讀》:「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內經》
,揭示了肝腎兩臟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體現了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肝腎同源」的哲學思想淵源於《易經》,醫學基礎根源於《內經》,臨床實踐豐富於漢唐金元,理論體系形成於明代,實驗研究發展于現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吳昆注曰:「髓生肝,即腎生肝,水生木也。」可見《內經》認為,「腎」是通過「髓」生養「肝」而體現「母子」聯繫的。「腦為髓海」,「腎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腦髓」的調控。不但「肝腎」生理聯繫如此,而且病理影響亦然。《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故有「恐傷腎」之說。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療應「熱則瀉于肝,寒則補于腎」。此說原指肝腎寒熱,以後逐步發展到指肝腎相火與真陰。北宋·錢仲陽在其《小兒葯證直訣》中指出:「肝有相火,有瀉而無補;腎有真水,有補而無瀉。」{題記;腎火瀉肝,肝陰補腎,腎不可瀉,肝不可補。}至明·李中梓運用《易經》哲學思想,根據《內經》《易經》
醫學理論,參考歷代醫家的認識,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其《醫宗必讀》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腎肝同治」的理論觀點。「腎應北方壬癸」,「肝應東方甲乙」,腎藏精,肝藏血,精聚為髓,精髓化生為血(精血同源),由於肝腎同源於精血,故曰:「乙癸同源」,「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故曰:腎肝同治。……然木既無虛,又言補肝者,肝氣不可犯,肝血當自養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屬也。壯水之源,木賴以榮。水既無實,又言瀉腎者,腎陰不可虧,而腎氣不可亢也。氣有餘者伐之,木之屬也。代木之干,水賴以安。夫一補一瀉,氣血攸分;即瀉即補,水木同府。」程文囿在《醫述》引《醫參》論述了腦與腎的關係,「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充。……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安可不為之珍惜!」錢鏡湖在《辨證奇聞》中則論述了「腦氣不足治在肝」的觀點,「蓋目之系,下通於肝,而上實屬於腦。腦氣不足,則肝之氣應之,肝氣太虛,不能應腦,……治之法,必須大補其肝氣,使肝足以應腦,則肝氣足而腦氣亦足也。」由此可見,肝腎又同源於腦。肝
[1]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為清血。」此言肝血為腎精所化生,厥陰必待少陰之精足方能血XX暢,疏泄條達。正所謂母子相生,精血同源。腎臟內部
[2]主,故有「八脈隸于肝腎」之說。肝腎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