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是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約占人口的20%左右。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入更為多見,男性高於女性,如不及時治療,長期反覆發作,極易轉化為癌腫。胃腸病歷來被醫家視為疑難之證,一旦得病,應及時治療、長期服藥,才能控制或治愈。
消化道疾病種類很多,常常由於
癥狀不典型而被人們忽視。一些飯後不明顯的癥狀中,
注意體會、自檢,儘早發現
胃腸疾病,以得到及時治療。
1.時有
胸骨后受阻、停頓、
疼痛感,且時輕時重。這往往提示可
胃結構圖
能患有
食管炎、
食道憩室或食管癌早期。
2.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
、噯氣但不
反酸,
胃口不好,
體重逐漸
減輕,
面色輕度蒼白或發灰。這種情況要考慮
慢性胃炎,特別是
慢性萎縮性胃炎、
胃下垂。
3.飯後上中
腹痛,或有
噁心、
嘔吐、積食感,病的
時間可能已經很長;疼痛有規律,如
受涼、生氣、吃了刺激性
食物后發作。這種情況可能是胃
潰瘍。
4.經常在飯後2小時左右出現
胃痛,甚至半夜疼醒,吃點東西可以
緩解,常有反酸
現象。秋冬季節容易發作,疼痛在上腹偏右,有
節律。這類情況可能患有
十二指腸潰瘍或
十二指腸炎症。
5.飯後
腹部脹痛,常有噁心、嘔吐,偶可
嘔血,過去有
胃病史近來加重,或過去無胃病近期才出現,且伴有
貧血、
消瘦、不思
飲食,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這種情況應高度
警惕,因為有可能是
胃癌。
6.飲食不當或受涼后發生腹痛、
腹瀉,可伴有嘔吐、
畏寒發熱。這種情況可能是
急性胃腸炎、急性
痢疾。
7.飯後立即腹瀉,吃一
頓瀉一次,稍有受涼或飲食不當就發作。也有可能時而腹瀉時而
便秘,腹瀉時為水樣,便秘時
黏液較多,有時
腹脹有
便意而上廁所又無
大便,數年不見消瘦。這種癥狀,以
過敏性腸炎的可能性較大。
胃腸疾病:一日三餐,七八分飽,切莫貪杯
患有胃腸疾病的
病人飲食一定要有規律,規律的飲食,有利於主管消
小腸、大腸圖結構圖
化道蠕動和
分泌的植物
神經系統有規律的活動,而當飲食不規律時,比如飲食不能定時、定量,飢一頓、飽一頓等,自然會引起
消化道的運動和分泌
失調,導致相應的胃腸疾病產生。春節期間吃吃喝喝,易
暴飲暴食,加上生活不規律,
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地高於其他時期。其間可導致胃腸炎,或
消化性潰瘍、
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因此春節假日期間應該是一日三餐,飯吃八分飽,少吃
零食,切不可暴飲暴食。節日期間由於喝得過多而發病的人相當多,
酗酒易導致胃
出血、
中風、胰腺炎發作及
肝病加重,因此,節日期間切莫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
啤酒、果酒和低度
白酒也不可
多飲,而且每天不能超過一次。親人
朋友之間不要頻頻敬酒,切不可斗酒、酗酒。
1.
急性腸胃炎患者不停地腹瀉會造成
身體脫水,出現危險,所以也應該及時送診,用
輸液來
調整電解質。體弱和高齡的人在出現腸胃炎癥狀時尤其應該注意,要及時就醫吃藥,因為有時腸胃炎伴隨嘔吐,吃了葯后也會吐,實際
藥物沒起到作用。
2.食物
中毒之後,如果食物吃下去的時間在一到兩小時內,要立即用手
指壓咽喉部
催吐。如果時間超過兩小時,且
精神尚好,則可服用些
瀉藥,促使中毒食物儘快排出體外。中毒較重者,要儘快送醫院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盡量保持病人安靜,避免其精神
緊張,同時補充足量的淡鹽
開水。
腸胃疾病的胃腸鏡檢查
目前,胃腸鏡不僅是
診斷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的工具,借助內鏡還可以進行多種消化道疾病的治療。內鏡的
發展已XX了診斷和治療並舉的時代。
胃
腸鏡檢查在
臨床應用已有50多年歷史了,在我國普及胃腸鏡檢查
胃腸鏡檢查
也已20余年了。隨著纖維
光導技術、電子技術、
超聲等
高新技術在胃腸鏡中的應用,檢查的舒適程度和診斷水平也明顯
提高。
通過"鏡子"能看到哪些
胃腸道疾病
電子胃腸鏡在其發出的冷光引導下,將柔軟而有韌度的直徑大約3.5mm~8mm的鏡子送達所要檢查的
部位,冷
光照亮了狹長的食管、膨大的胃腔和
彎曲的十二指腸、
結腸、
直腸。鏡前端的微型攝像機,同步敏銳地攝錄下管腔內的圖像,如
黏膜的
充血、
水腫、
糜爛、潰瘍、出血、
色素沉著、
息肉、
腫瘤、黏XX、血管走向、
靜脈曲張及腔內
異物都能分辨,圖像動態地呈現于電視屏幕上,把消化道的病變看得清清楚楚。
通過
胃鏡可以直觀地看到是否有
食管炎、
食管潰瘍、食管腫
胃腸鏡檢查
瘤、
胃食管反流病、胃炎、
胃潰瘍、
胃息肉、
胃腫瘤、十二指腸炎、
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腫瘤等50多種疾病。
結腸鏡是目前診斷
大腸病變的最佳選擇,可以觀察到結腸和直腸黏膜的微小變化。如腸炎、
腸結核、
腸息肉、腸道
良性腫瘤、
大腸類癌、
大腸癌、
結腸憩室、
結腸黑變病等40余種疾病,還可以用
活檢鉗取得米粒大小的
組織,對黏膜病變定性,如
炎症程度、癌的
分化程度等,進行病理切片
化驗或其他特殊
染色。有利於了解病變的
輕重,指導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或
判斷治
療效果。
有哪些癥狀時要做胃腸鏡檢查
當您有以下癥狀時要考慮進行
胃鏡檢查:上腹疼痛伴有噁心、嘔吐等;原因不明的消瘦、貧血、出現
黑便或
柏油樣便;X線
鋇餐造影或CT、
B超檢查懷疑胃、食管、十二指腸
形態改變或
局部增厚等改變時;患有
潰瘍病、胃息肉、萎縮性胃炎、Barrett食管炎等
癌前病變的患者;40歲以上有腫瘤家族史的正常人亦可每年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以便發現及治療癌前病變。
當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
慢性腹痛、原因不明的
慢性腹瀉或便秘、
便血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
接受電子腸鏡檢查。45歲以上的人在
體檢時應做一次
常規結腸鏡檢查。
接受檢查時
消除恐懼心理是關鍵
有些病人因
害怕胃腸鏡檢查會有痛苦而猶豫不決。事實上現在的鏡子
質量已與最初的情況不
可同日而語了。隨著材料(更細、更軟,操控性更好)和製作技術的進步以及操作
醫生技術的熟練,半數以上病人接受胃鏡檢查時僅有輕度
不適感。一般熟練醫生在3~5分鐘內即可完成胃鏡檢查(包括拍照、取活檢等操作),遇到複雜病人也很少超過10分鐘。因此多數病人是能夠承受的。胃鏡檢查一般不會產生疼痛,主要不適是噁心和短暫
憋氣的
感覺。這是由於病人的恐懼心理和胃鏡通過咽部XX食管時的反XX而引起的。
鎮靜地進行深
呼吸就可以減輕不適感。腸鏡檢查在開始進鏡時、通過左右兩個彎曲時有些輕微的疼痛,也要進行均勻的深呼吸。
"無痛"胃腸鏡
--不知不覺中完成檢查
有些敏感度高的病人可採用"無痛"胃腸鏡檢查。"無痛"電子胃腸鏡檢查是在檢查之前和檢查過程中,通過靜脈給予一定量的短速效
鎮靜劑和
麻醉劑,使患者在不知不覺之中完成檢查。當你睡了一小覺時,檢查已做好了,我們已完成數千例無痛苦胃腸鏡檢查,深受患者的認可和好評。無痛內鏡具有下列優點:①消除患者緊張、
焦慮情緒,提高對檢查的
耐受性。②對整個檢查過程無
記憶、無痛苦感覺。③胃
腸蠕動減少,便於發現微細病變。
內鏡的新武器
--放大胃鏡、
超聲內鏡、色素腸鏡
科技的進步,
使內鏡家族出現更加先進、對診斷更有幫助的新型胃腸鏡,是胃腸道更加出色的"偵察眼和探雷器"。
放大胃鏡能發現食管、胃、十二指腸黏膜僅數毫米的微小病變,還可以進行電子染色,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的診斷率,這是目前其他任何檢查都做不到的。
超聲胃腸鏡對消化道腫瘤的起源、大小、
性質、病期和內鏡、
外科能否
手術的判斷,均具有很重要的
價值,具有其他現代
影像診斷技術法替代的作用。
色素腸鏡可以發現結直腸黏膜僅數毫米的微小病變,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的診斷率。
借助內鏡能做哪些治療
以前消化內鏡只是一種重要檢查手段,隨著內鏡可視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越來越完善,新型治療設備如XX頻、
微波、
激光等的應運而生,使當今的內鏡已經XX了診斷和治療並舉的時代。電子胃腸鏡下的
介入治療已成為消化系疾病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原來一些需要開腹的手術,現在在電子胃腸鏡下就能完成了。具有
微創的特點,免去了病人開腹之苦,療效好,費用少。
1.內鏡下止血
消化道出血是
消化內科的常見
急症之一 , 在電子胃腸鏡的直視下,通過局部直接噴灑
止血藥、高頻電凝止血、黏膜下注XX止血藥物、微波止血、激光止血、金屬鈦夾止血等多種方法,可迅速止血,患者沒有痛苦,
恢復很快。
2.消化道息肉摘除術
內鏡下高頻電
切除息肉是最
理想的一種方法。
利用高頻電流將息肉組織完整快速地切除並徹底止血,並且能獲得整個息肉的病理檢查結果。
3.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的硬化和套扎治療
食管靜脈曲張XX出血是
肝硬化門脈高壓最嚴重的
併發症之一,臨床上長期依賴三腔管壓迫治療,這種傳統方法療效肯定,但患者痛苦大,近期易
複發。經
電子胃鏡注XX
硬化劑、
栓塞劑及皮圈套扎術治療食管靜脈曲張XX出血均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4.食管、直腸狹窄的擴張和支架安置術
因為食道良
惡性腫瘤以及食管手術等種種原因而造成的食道和直腸(消化道的入口和出口)狹窄,無法正常進食和
排泄,嚴重影響患者的
生活質量和
生存時間。在電子胃鏡直視下行球囊擴張術、記憶合金支架置入術治療食管、
賁門、
直腸狹窄,操作直觀、簡便、成
功率高。
5.內鏡下XX頻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胃鏡下微量XX頻治療技術解決了當前
反流性食管炎治療中的重大難題,是當前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整個治療過程僅45分鐘,病人無痛苦,當天即可恢復工作,治療后兩小時患者即感覺癥狀減輕或癥狀立即消失;治療四年後的有效率都維持在90%以上。
6.晚期消化道腫瘤的微波和激光治療
對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或已不能手術的食管、
賁門癌、
直腸癌患者,局部微波燒灼則是一項
經濟、簡便的治療方法。
7.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檢查及治療等
通過十二指腸鏡,還可以對膽系疾病和
胰腺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診斷方法包括膽胰管
X線造影、
膽汁細菌學和
細胞學、
膽道壓力及XX
括約肌功能測定等檢查;治療項目包括XX括約肌切開術、膽胰管碎石取石術、膽胰管內支架安置
引流術、鼻膽管引流術及膽道
蛔蟲取出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