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轉變為個人道德品質的內在過程。不同社會、時代和階級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標、途徑、內容和方法。
基本概況
人的
思想是廣闊無邊的,道德倫理無處不在。科技進步,
經濟繁榮和社會
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的
素質—道德修養。
孔子
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
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範,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
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
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
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
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
入社會的
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危機深深地
擔憂,正觀這種
現象,形成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社會共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
應當分得清先與后,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后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
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
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后私"的思想
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
樓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
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
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
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
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范,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
後面。
歷史相關
中國發展情況
中國先秦時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以後經過歷代思想家的
繼承發揮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道德修養理論。這一理論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同齊家、治國、平天下(見修齊治平)結合起來,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後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曾說,他最擔憂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視自己品德的修養,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論,並強調「
內省」的修養功夫,要求他的學生曾參每日「三省」自身。
孟子進而指出,人們經過堅持不懈、誠心誠意的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
正氣」,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
境界。宋明時期的
理學家們繼承和發展了先秦以來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尤其在修養方法上強調「居敬窮理」和「省察克治」。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顏元等人則進一步強調「習行」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在習行中才能遷善改過,達到提高人的道德品質的目的。中國歷史上的道德修養理論同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規範相結合,並經過
統治階級的大力宣傳和推行,曾經對維護和鞏固封建社會的經濟
政治制度發生過重要作用。同時,在其中它也包含著中華民族有
價值的道德遺產的重要
成分。
孟子
國外情況
在西方,從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開始,就十分強調道德上的
自我教育。他認為「與心作
鬥爭是很難的」,並說「
教養是有教養人的
第一個太陽」。德謨克利特進一步提出一個人能在與自己思想的鬥爭中取得勝利,即意味著他在道德上的進步。亞里士多德更是把教育和修養看作是人們能否具有
美德的重要條件。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家們則把道德修養
理解為在上帝面前對自己的罪行所作的懺悔。
文藝復興運動后,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XX主義,強調
個性解放時,雖然也
注意道德教育,但一般都忽視道德上的自我修養。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修養論 馬克思主義
倫理學認為,道德修養對於純潔人們的道德意識、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形成人們的道德行為,進而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義。
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要使其原則和規範轉化為人們的內心感情和信念,並付諸實踐。道德修養是促使這種轉化的最重要的道德活動。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舊倫理學在道德修養上的重大區別之一,是特彆強調道德修養和人們的道德實踐活動相
聯繫,反對閉門思過和「居敬窮理」等脫離
現實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它指出,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鬥爭中,人們的道德品質才能真正得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只有在與他人、社會的許多利害關係中才能表現出來,而且只有在
處理這些利害關係的實際活動中,才能不斷地得到
改善,達到修養的目的。同時,道德修養還必須是一個從
認識到實踐的不斷反覆的過程,從而不斷地把道德原則、規範轉化為人們的感情、
意志和信念,並且認真貫徹到行動中去。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行為,從中獲得新的認識,並再貫徹到行動中去,如此
循環往複,不斷提高。道德修養過程,同時又是與不同道德觀作鬥爭的過程。對無產階級來說,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無產階級道德觀同一切非無產階級道德觀的鬥爭過程,只有用共產主義的道德原則、規範作
標準,不斷同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進行鬥爭,才能達到不斷提高自己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
在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十分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1939年 7月,
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一長篇講話,對提高共產黨員和其他先進
分子的政治、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
周恩來曾手訂《我的修養要則》,共7條,作為政治、思想、道德修養的座右銘。這7條是:①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②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③習作合一,要注意
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
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
創造;④要與自己的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鬥爭;⑤適當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⑥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⑦健全自己
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基本規律
在大學課程中有相關課程中加強修養是大學生成才的基本規律的說明:
一、馬克思主義的道德修養觀
1、
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
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就是按什麼標準來修養的問題,倫理學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們往往把所謂道德上「完善的」典範,當作人們的道德理想。
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理想有著鮮明的階級性。理想
人格是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最集中的體現。
判斷一種道德理想是否進步,是以其對社會生
產力的發展能否起促進作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的。
2、
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是兩種道德觀的鬥爭。
兩種道德觀的長期鬥爭,在道德修養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自覺性在道德修養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沒有這種自覺性,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修養。
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加強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以自覺的思想道德修養作為顯著標誌的,它集中體現為完美理想人格的塑造。
3、
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修養原則
道德修養與實踐相結合是無產階級道德修養的
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革命實踐和道德修養
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強調要在革命實踐中進行修養,唯一的原因就是只有實踐才能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規範轉化為人們的意志和品質,才能使道德教育呈現出實效性。
二、偉大事業要求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事業。大學生只有加強自我修養,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在現階段,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能夠不斷提高思想
水平和認識能力,準確
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第二,能夠抵禦市場經濟的負面
效應,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更快地發展。第三,能夠樹立正確的
世界觀、
人生觀和
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
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貴在自覺。如果沒有修養的自覺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進行真正的自我修養。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首先必須有這種自覺的要求,即要有自覺性。
自覺性,在修養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現為把自我修養看成是一種強烈的需要,又表現為自我修養中的
主動性,還表現為自我修養的徹底性。一個人要是有了這樣的自覺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養更富於成效。
大學生自我修養的自覺性是
逐步培養起來的。
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養的強烈
動機。
第二,要學會
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