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xīnlǐyīnsù
【釋義】是運動、變化著的
心理過程,包括人的
感覺、
知覺和
情緒等,往往被稱為
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事物發展變化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內因和
外因。而內因一向被認為是
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則是第二位的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內因是事物
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例如:
中醫以喜、怒、憂、思、悲、恐、驚
七情過度、
內傷臟氣為致病的「內因」(參閱 宋 陳無擇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而七情都是
心理因素,也都是「內因」。
人的心理因素包括許多,象
緊張、XX、
沮喪、
恐懼、期待、高興、熱烈、冷漠、
積極、消極、肯定、否定、
懷疑、信任、
尊敬、鄙視等等。廣義的講,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所有心理活動的運動、變化過程,如
記憶、
推理、信息加工、語言、
問題解決、決策和
創造性活動;而心理因素的研究更為廣泛,象
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和
個體行為的
穩定性特徵;人際間的行為和社會力量對行為的控制和影響;
生理現象的
神經機制;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點;存在於個人
頭腦中的、與行為有關的
心理現象的等等。
其實,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兩種:積極心理因素與消極心理因素,它們是相互
排斥的。因此,要切實達到發展積極心理因素的目的,就離不開
自我調控。例如:老年
抑鬱症的發病原因雖然錯綜複雜,而其中75%的
病例都是由生理或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再如:
冠心病也是一類
心身疾病,即
癥狀表現為軀體性的,而其成因卻與心理因素有關。 國內外相關調查發現,冠心病的發生與
患者受
教育程度、緊張
焦慮 、與
職業應激因素都有關。
現代醫學心理學強調:從
整體上
認識和
掌握人類的
健康和疾病問題,
主張把人看作是自然機體與社會實體相統一的存在物,是
物質運動與
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統一體。
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類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切
心理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
病因、
診斷、
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如怎樣克服過度焦慮;如何
消除抑鬱;
醫生與
病人如何建立和諧的關係等等。並且,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心理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如心身疾病的分類,也用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在美國精神性疾病診斷治療手冊(DSM)來看,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響
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分類。診斷
標準第一條就是:「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癥狀,心身有
時間相關」。
現代
科學研究證明,心理因素的發展、變化、作用不是機械的、單向的,而是在
主體和
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心理因素是多層次動態系統,制約心理因素發展的,有
先天的和後天的兩個方面。
【心理因素的構成】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過程與
個性兩個方面。心理過程是由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
意志過程所構成。個性包括個性
傾向性與
個性心理特徵。
認識過程
包括感覺、知覺、記憶、
思維與
想象。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例如,當一個人在接觸外界時,通過眼、耳、鼻、舌、
皮膚等器官反映外界事物的個別屬性,如顏色、聲音、
氣味...等。感覺可以分為兩大
類別。一類是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例如視感覺、聽感覺、嗅感覺、味感覺、膚感覺等。另一類是反映
人體自身各個部分的內在現象的感覺,例如運動感覺、平衡感覺、機體感覺等。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屬性的整體反映或關係反映。如人從顏色、氣味、形狀等認識一個
蘋果,就是知覺過程。人腦對物體在空間內形狀、大小、遠近、深度和方位的反映稱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是認識外界物體時間特性(延續、順序)的知覺。運動知覺是認識外界物體移動的知覺。記憶是對
感知過或思維過的事物能夠記住,並能在以後再現,或在它重新呈現時能再認識的過程。
現代心理學引用資訊理論的概念;認為記億是信息的輸入和加工、信息的儲存以及在需要時信息的提取和輸出的過程。思維是人的高級認識過程,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與
概括性反映。想象是人腦對過去感知過的
形象進行加工,產生一種新的形象。想象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形式。想象能夠衝破時間與空間的
限制,做到「思接千載」,「視通
萬里。」
情緒過程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總帶有一定的
態度,心理學把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
體驗稱為情緒。情緒雖然也是人對客觀
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但它不同於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反映客觀現實本身,而情緒是反映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這種態度的體驗可以分為兩類,即根據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體的需要分為滿意與不滿意的情緒,或肯定的情緒與否定的情緒。狹義的情緒是指比較低級的、與機體的
生物需要相
聯繫的態度體驗。廣義的情緒包括
情感。情感是與高級的、社會的與行為的社會評價相聯繫的態度體驗,例如義務感、
責任感、同志感、愛國主義情感等。一般說來,可以把情感分理智感、
道德感、
美感。心理因素對人的身心
健康與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人的情緒而發揮作用的。
意志過程
意志是人
自覺地確定某種目的並
支配其
行動以實現預定的心理過程。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分為兩個相互聯接的階段:採取決定階段和執行決定階段。
個性
個性傾向性指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對事物的態度與趨向。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需要、
興趣、
信念、
理想與
世界觀,反映出個性的傾向性。個性傾向性不僅對改造客觀世界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活動,人的
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需要是人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的需求。
動機是
激發人去行動的主觀動因,動機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
心理狀態。動機產生於需要。需要與動機對人的行為與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理想是人
為之奮鬥目標相聯繫的一種積極想象。信念是人從事活動的精神支柱,是人對事物確信的
看法。信念的動搖與瓦解,可造成人的
精神崩潰。世界觀是人對整個世界總的態度與看法,它是人的個性與行為的最高
調節者。信念與世界觀對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調節作用。
個性心理特徵包括人的
氣質、能力與
性格等。氣質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
性情」、「
脾氣」。心理學認為氣質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性。心理把人們能夠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徵稱做能力。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的行為方式。人的氣質與人的性格對人的健康與疾病也發生一定的影響。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與醫學的交叉,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既具有
自然科學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醫學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醫學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
人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有機體,而且也是一個有
思想、有感情、從事著勞動、過著社會生活的社會成員。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與疾病,不僅與自身的軀體因素有關,而且也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因素有密切聯繫。
臨床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證明,有害的物質因素能夠引起人的軀體疾病與
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與此
相反,物質因素(例如
藥物等)能夠治療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與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或作為身心疾病的治療手段。
醫學心理學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著更大的實踐意義。
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徑與機制,更全面地闡明人類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的本質,協助醫學揭示人類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規律,尋找與豐富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
護理與預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醫療
水平,促進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