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亦可發生於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周圍及含有異位胃粘膜的美克爾(MECKEL)憩室。這些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故稱消化性潰瘍。本病的總發病率占人口的5-10%,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較胃潰瘍多見,以青壯年多發,男多於女,兒童亦可發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亦逐年有所增加。胃潰瘍患者的平均年齡高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約10年。
近年研究發現潰瘍的形成與
幽門螺旋
桿菌(HP)的
存在有關。本病絕大多數(95%以上)位於胃和十二指腸,故又稱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深入研究表明,胃
潰瘍病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在
病因和發病機制方面有明顯的區別,並非同一種
疾病,但因兩者的
流行病學、
臨床表現和
藥物治療反應有相似之處,所以習慣上還是把它們歸併在一起。
引起消化道潰瘍的常見病因:
1、
遺傳:在胃潰瘍中,尤其是男性的親屬中,其
發病率高於一般人,有時可見到一些家族中的幾代人都有消化性潰瘍,分居兩地的
雙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發現,揭示本病可能與遺傳有關。
2、
地理環境和氣候季節的變化:本病的發病率具有顯著的地理環境差異,如在美、英等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比胃潰瘍多見,而在
日本則
相反,胃潰瘍的發生率比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發生率高。氣候季節的變化也與胃潰瘍的發病明顯相關,它好發於秋末春初。
3、
飲食:
食物對胃粘膜可產生物理的或
化學性的
損害。據文獻報道,在日本有一種泡菜能引起嚴重的
胃竇炎,可能是胃潰瘍的一個致病
因素。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無作用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人認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
營養不良、暴飲、
暴食都可
誘發胃潰瘍病。
4、
情緒:持續強烈的
精神緊張和
憂慮、
沮喪等情緒,長期過度的
腦力勞動,缺乏應有的
調節與休息,對胃潰瘍的發病和
病情加重有一定影響。
5、
吸煙:吸煙作為胃潰瘍形成的一個條件和使已有的潰瘍加重,已為大多數人所
接受。
6、
藥物:一些藥物如
阿斯匹林、
消炎痛、
保泰松、糖
皮質激素已被列為致潰瘍的
物質。其中阿斯匹林是最主要的致潰瘍藥物,許多
解熱鎮痛葯及治療
感冒的藥物中均含有阿斯匹林,長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潰瘍。
7、
某些疾病:如
胃泌素瘤、
原發性甲狀旁腺
功能亢進症、
肺氣腫、
肝硬變、
腎功能不全及
小腸切除過多的患者易患潰瘍病,這些在我國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如肺氣腫的
病人,可能是由於
局部粘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潰瘍,
胃泌素瘤無疑是由於
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
壁細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
損傷胃粘膜,導致胃潰瘍形成。
幾種常見的學說:
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比較複雜,迄今尚無定論。近一百年以來,世界各國對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都在進行不斷地研究和探討,並已有數十種學說,但仍末取得一致的
認識。現將幾種主要的學說介紹如下:
1.
感染學說:自從1983年人們重新認識
幽門螺桿菌(簡稱HP)后,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理起了一個根本性變化。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HP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可見消化潰瘍應被認為是一種
傳染病,在HP根除后,消化性潰瘍可得到
根治。
2.
創傷學說:有人認為胃和十二指腸原發性損傷是潰瘍形成的原因。這些損傷的因素有機械性、
溫熱性、化學性的刺激。這些刺激使
胃粘膜損傷;成為「自體消化」的起點,繼而
發展為潰瘍。這一學說
闡述了引起潰瘍病的
外因,顯然的錯誤是沒有重視更為重要的內因。應該來說,那些創傷因素,僅僅是外因,只有通過一定的內因
才能引起潰瘍病。
3.
血管學說:有的認為
胃壁在
血液供應正常時,不會被
胃液侵蝕。當胃腸血管有病變時,使局部胃粘膜
缺血壞死而致潰瘍。
4.
炎症學說:據研究發現,100%的潰瘍同時見到胃或十二指腸粘膜的炎XX變,而且這種病變發生在潰瘍形成之前。因此認為,
胃炎是形成潰瘍的
第一階段,繼之才會發生典型的潰瘍。
5.
消化學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
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認為這種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潰瘍病發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稱為「消化性潰瘍」。
但是潰瘍病患者並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還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並不一定發生潰瘍。所以消化學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
闡明與本病發生有關的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
6.
植物神經不平衡學說: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潰瘍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這一學說根本的缺點是對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
估計不足,僅孤立地強調從植物
神經系統對本病的作用,脫離了高級神經活動的影響,顯然是片面的。
7.
皮層內臟學說:臨床上常可見到因精神情緒因素使潰瘍病發生或加重的
病例。皮層內臟學說的創始人貝柯夫認為,大腦皮層機能狀態的紊亂是潰瘍病發生過程的主導因素。大腦皮層活動障礙,使皮層與皮層下部的正常關係
失調,導致
交感神經受
抑制,
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而形成潰瘍。
8
其他學說:除上述幾種學說外,有
組織的
酸中毒學說、
維生素缺乏學說、神經
營養學說、變態反應學說、
遺傳學說、
內分泌學說等等。這些學說都有一定的根據,但也有很多片面之處。
1.慢性、
周期性、
節律性中
上腹部疼痛:消化道潰瘍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局限於上腹部的
腹痛,可
歸納為局限性、緩慢性和節律性。胃潰瘍的局限性疼痛多位於劍下正中或偏左;起病多緩慢,病程長達數年或數十年,疼痛多在餐后1/2~2小時
發作,經1~2小時
胃排空后
緩解,其規律是進食→疼痛→緩解。當潰瘍較深,特別是
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
背部。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早餐后1~3小時開始出現上腹痛,如不
服藥或進食則要持續至午餐后才緩解。食后2~4小時又痛,也須進餐來緩解。其規律疼痛→進食→緩解。約半數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節律性疼痛大多持續幾周,隨著緩解數月,可反覆發生。本病呈周期性發作,與季節有關,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見。與精神情緒、治療反應等亦有關。疼痛
性質常為隱痛、燒灼樣痛、
鈍痛、
飢餓痛或
劇痛,可為
鹼性藥物所緩解。特殊類型的潰瘍如
幽門管潰瘍、胃底
賁門區潰瘍、巨大潰瘍、多發性潰瘍、
複合性潰瘍或有
併發症時,疼痛可不典型。
2.除疼痛外,還常兼有其他胃腸道
癥狀,如噯氣、
反酸、
燒心、
噁心、
嘔吐等,嘔吐和噁心多反映潰瘍具有較高的活動程度。
3. 全身癥狀:患者可有
失眠等
神經官能症的表現,疼痛較劇而影響進食者可有
消瘦及
貧血。
4.緩解期一般無明顯
體征。活動期胃潰瘍
壓痛點常在中上腹或偏左;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者常在偏右;後壁
穿透性潰瘍在背部第11、12
胸椎兩旁。
消化道潰瘍·影像學表現
1、
龕影:是
診斷消化道潰瘍的直接徵象;
2、「
狹頸征」、
4、「日
暈征」。
5、以龕影為中心的
粘膜皺襞糾集;呈放XX狀
分佈,其外圍逐
漸變細消失,為
慢性潰瘍的另一徵象。
6、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則出現「激惹征」、假性憩室、十二指腸球
畸形等。
消化道潰瘍·嚴重併發症
1.
出血:消化道潰瘍常見的併發症。出血是由於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XX所致。毛細血管受損時,僅在
大便檢查時,發現
隱血;較大血管受損時,出現
黑便、
嘔血。一般出血前癥狀加重,出血後上腹部疼痛
減輕或消失。
2.
穿孔:潰瘍深達
漿膜層時可發生急性
胃穿孔,內容物溢入
腹腔,導致
急性瀰漫性腹膜炎。表現為突然上腹部劇痛、噁心、嘔吐、腹部呈板樣,有明顯壓痛及
反跳痛,肝
濁音界及
腸鳴音消失,腹部
透視見膈下
遊離氣體,部分患者呈
休克狀態。
3
.幽門梗阻:幽門潰瘍可致幽門
括約肌痙攣,潰瘍周圍組織
充血水腫,妨礙幽門過道的通暢,造成暫時幽門梗阻。在潰瘍愈合后,因
瘢痕形成或周圍組織粘連引起持久性的
器質性幽門狹窄。表現為胃排空
時間延長,上腹疼痛,脹滿
不適,餐后加重,常伴有胃蠕動波、蠕動音、
震水音;
後期無蠕動波但可見擴大的胃型輪廓,往往大量嘔吐,吐後上述癥狀減輕或緩解,嘔吐物常為隔宿食物,
味酸臭。
4.
惡變:幽門螺桿菌與胃體和胃竇部的腸型
腺癌有關,而與胃賁門部的癌腫無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發生
胃癌的可能性為非感染者的3~6倍,胃
淋巴瘤、胃粘膜相關
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也與該感染有關。
5.
複發:經傳統抗潰瘍治療停止后,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一年複發率>60%,長期應用H2
拮抗劑或質子泵
抑製劑可減少潰瘍病複發的危險性,這與所用抑酸劑的
劑量相關.經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后,潰瘍病的複發率明顯減低(<10%)。消化性潰瘍複發最常見的原因是未根除幽門螺桿菌,對複發的患者,應查明可能存在的持續感染,若感染存在,應再一次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消化道潰瘍·診斷依據
1.有慢性、節律性、周期性中上腹部疼痛。
2.可有返酸、噯氣、噁心、嘔吐及其他
消化不良的癥狀。
3.
胃鏡或上消化道
鋇餐檢查(GI)可發現龕影。
消化道潰瘍·治療
一般治療
1、飲食要定時,進食不宜太快,避免過飽過飢。
2、
戒酒及
戒煙亦為治療的一部分。
3、應
禁用能損傷胃粘膜的非甾體炎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
4、
穩定情緒,解除
焦慮。
藥物治療
1、
抗酸劑。主要為
碳酸氫鈉,
碳酸鈣,
氫氧化鋁,
次碳酸鉍。常用
復方製劑有:
胃舒平、鋁鎂
合劑、胃瘍寧、
樂得胃、復方鈣鉍鎂等。
2、胃酸分泌抑製劑。常用的有:
顛茄,
阿托品,
山莨菪鹼,哌吡氮平,甲氰米胍,
法莫替丁,
洛賽克。
3、加強保護因素的藥物。常用的有:
硫糖鋁,三鉀二枸櫞絡合鉍,
生胃酮。
4、
抗菌治療由於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可能有關。加服
抗菌劑如
痢特靈等。
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為:經過嚴格內科治療不愈的頑固性潰瘍,胃潰瘍疑是惡變者或有嚴重併發症內科治療不能奏效者。
潰瘍病的治療,首先要
注意飲食調理,並且克服緊張,勞累等
誘因,
調整生活規律。可服用補脾益胃的
黃芪建中湯(由
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飴糖,黃芪組成)來治療。另外,可用
烏賊骨(
海螵蛸)85克,浙貝或
熟大黃15克,
生甘草5克,研成細末,每天服3次,每次服6克。還可用
白及,
煅牡蠣各120克,生甘草60克,
茯苓皮30克,研成細末後用
蜂蜜調勻,做
成藥丸。每次服10克,每天服3次。
消化道潰瘍·併發症治療
一、大出血的治療:
1、一般治療絕對卧床休息,必要時給予小量
鎮靜劑如安定等。加強
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癥狀、嘔血及黑糞的
數量、
血壓與
脈搏、
尿量等。定期複查
血紅蛋白、
血球壓積、
尿素氮等。除大量嘔血外,一般不必
禁食,可給全流食,以中和胃酸,減輕胃飢餓性收縮以利
止血。
2、止血措施一般性止血劑如止血芳酸或
止血敏可以應用,但
效果不肯定。
白葯(0.5每日3次)
口服,
去甲腎上腺素8mg加入冷
鹽水100~200ml口服或
胃管內
灌注,有一定效果。H2受體拮抗劑甲氰咪哌(每日0.8~1.2g)肌肉注XX或
靜脈滴注或
呋喃硝胺都有較好的
療效。內鏡下直接噴灑止血劑如1~5%孟氏(Monsell)
溶液以及內鏡下高頻電凝及
激光止血等有較好的療效。
3、補充血容量立即配血,
靜脈輸液,先補
生理鹽水,5%
葡萄糖鹽水,
右旋糖酐或其它
血漿代用品,如出血量較多,應及早
輸血。
4、
外科手術如內科治療無效,應
急症手術。
二、幽門梗阻的治療
1、糾正
失水、
電解質紊亂及
代謝性鹼中毒,根據情況每日靜脈輸
復方氯化鈉及10%葡萄糖(1∶2)液2000~3000ml,有低血鈉,
低血鉀、低血氯者應注意補充。明顯代謝性鹼中毒者可緩慢地以2%
氯化銨溶液200~400ml加入500~1000ml5%葡萄糖生理鹽水靜滴(肝腎功能差者
忌用)。注意補充
熱量並適量給
水解蛋白、復方
氨基酸等。
2、胃管
減壓:XX胃管抽盡胃內瀦留物,每晚睡前用生理鹽水
洗胃一次,並測定胃內溜留量,以了解胃排空情況。經過3~5天抽吸洗胃,若病情顯著
好轉,則提示幽門梗阻為功能性。此後可給流質食物,少量多餐,逐漸增加流食量,並給抗酸藥物等治療,但禁用
抗膽鹼能藥物。
3、手術治療經1~2周上述治療未見好轉者,提示梗阻為器質性,應外科手術治療。
三、潰瘍病穿孔的治療
1、急性穿孔是消化性潰瘍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潰瘍深達漿膜層時,可突然穿透而發生急性穿孔,以胃竇小彎及十二指腸球部前壁潰瘍多見。部分患者有飽餐、
粗糙食物、
腹壓增加等誘因。潰瘍急性穿孔后,胃、十二指腸內容物流入腹腔,導致急性瀰漫性
腹膜炎。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嚴重腹痛,始於上腹逐漸延至臍周,有時胃腸內容物沿
腸系膜根部流向右下腹,致
右下腹痛酷似急性闌尾炎穿孔。數小時后出現腹膜刺激症,多數患者有
氣腹征,部分患者伴有休克癥狀。需與其它
急腹症鑒別,確診后常需緊急手術治療。
2、亞急性穿孔往往破損不大,其過程介於急慢性穿孔之間者,臨床癥狀不如急性穿孔劇烈,一般只引起局限性腹膜炎,經
中西醫結合非手術
療法,可以痊愈。
慢性穿孔指的是十二指腸球部後壁及部分胃竇後壁或小彎潰瘍浸及漿膜層,常與周圍臟器或組織粘連然發生穿透,多穿入鄰近臟器如
胰腺等處,其發展呈慢性過程,稱慢性
穿透性潰瘍,與急性穿孔不同,一般無急腹症表現,患者
潰瘍疼痛節律性消失,但較劇烈且頑固,常放散致背部,內科治療難以奏效,需考慮手術治療。
四、癌變的治療:
如胃鏡
病理活檢確診胃粘膜癌變,需限期手術治療。
消化性潰瘍·中醫治療
潰瘍病還可用
按摩點穴法來治療,具體方法是:俯卧,
醫生在其背部
脊柱兩側及兩脅部推擦,使局部
皮膚紅熱。然後輕柔地點按
膀胱經線上的
肝俞(第九
胸椎棘突下,正中旁開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正中旁開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正中旁1.5寸)、
三焦俞(第一
腰椎棘突下,正中旁1.5寸)等穴,以及脅部
肝經的
期門(
鎖骨中線上,第六
肋間隙中)、
章門(第十一浮肋遊離端下)等穴,以達到
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再讓病人仰卧,以手掌在
胃脘部及整個腹部做環摩法及由上而下的推
擦法。再輕點
中脘(臍上4寸),
氣海(臍下1.5寸),天樞(
肚臍旁開2寸)穴。然後點按肢體上的
足三里(
髕韌帶外側向下3寸,
脛骨旁開1寸),
內關(腕
橫紋中點向上2寸)穴,以
活血開郁。而點按
手三里(屈肘時,肘橫紋頭向下2寸),
梁丘(
髕骨外緣上2寸)穴則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耳穴治療則可以取胃、十二指腸,皮質下,脾,交感,
神門等穴,用
膠布固定王不留行籽按壓,每周一次。
消化性潰瘍·護理要點
1、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勞或
睡眠不足,對急性發作,疼痛或伴
消化道出血(嘔血或
便血)者,應卧床休息;病情穩定者可適當活動。
2、加強精神調護,勸解患者克服不良情緒,避免惱怒憂思,保持樂觀;病情加重時,幫助患者樹立
信心,戰勝疾病。
3、患者宜進食不渣、柔軟又營養豐富的易消化食物,忌食堅硬、油煎類、
辛辣、
生冷食物,忌酒及
濃茶;少食多餐;進食時應
細嚼慢咽。急性期時以流質為主,如
米湯、
藕粉、
水果汁等;病情好轉后可進半流質飲食,如稀飯、
麵條湯、蒸蛋等。
胃脹者應少食
牛奶豆製品。
4、忌煙。長期吸煙會促使胃潰瘍發生或加重,故患者應忌煙。
5、注意
保暖。患者要適時增減衣服,調節室溫,避免受寒,因寒冷常誘發疼痛。
消化道潰瘍·飲食
消化道潰瘍發生
部位和癥狀有所不同,但飲食治療原則
相同,最終目的是促進潰瘍愈合,並防止複發。
1、少量多餐定時定量;每天5~7餐,每餐量不宜多。少量多餐可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又可供給營養,有利於潰瘍面愈合,對急性消化性潰瘍更為適宜。
2、避免刺激性食物機械性和化學
性刺激過強食物應避免,機械性刺激增加對粘膜損傷,破壞粘膜屏障,如
粗糧、
芹菜、
韭菜、雪萊、
竹筍及
乾果類等。化學性刺激會增加胃酸分泌,對潰瘍愈合不利,如
咖啡、濃茶、
烈酒、濃肉湯等。禁忌易產酸食物,如
地瓜、
土豆、過
甜點心及糖醋
食品等;易產氣食物,如生蔥、生蒜、生
蘿蔔、
蒜苗、
洋蔥等;生冷食物,如大量
冷飲、冷拌菜等;堅XX食物,如
臘肉、
火腿、
香腸、
蚌肉等;強烈的調味品,如
胡椒粉、
咖喱粉、
芥末、
辣椒油等。
3、選擇細軟易消化食物 選擇
營養價值高,細軟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
雞蛋、
豆漿、魚、
瘦肉等。經加工烹調使其變得細軟易消化、對胃腸無刺激。同時補充足夠熱能、
蛋白質和維生素。
營養素比例半流質期為碳水化物55%,蛋白質15%,
脂肪30%;流質期為碳水化物60%,蛋白質20%,脂肪20%。1.蛋白質:蛋白質對胃酸起緩衝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質在胃內消化又可促進胃酸分泌。應供給足夠蛋白質以維持機體需要,每天按1g/kg供給,促進潰瘍
修復;若有貧血,至少應按1.5g/kg。2.脂肪不限量:不需嚴格
限制脂肪,因其可抑制胃酸分泌。適量脂肪對胃腸粘膜沒有刺激,但過高可促進
膽囊收縮素分泌增加,抑制胃
腸蠕動;胃內食物不易XX十二指腸,引起胃脹痛。可供給70~90g/d,應選擇易消化
吸收乳酪狀脂肪,如牛奶、
奶油、
蛋黃、乳酪等,及適量
植物油。 4、多食碳水化物:既無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制胃酸分泌,每
天可供給300~350g。選擇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麵條、餛飩等。
蔗糖不宜過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
脹氣。
5、供給豐富維生素 選富含
B族維生素、
維生素A和
維生素C的食品;主食以麵食為主,
出血時應禁食,血止吃流質飲食。
6、烹調方法潰瘍病所吃食物必須切碎煮爛;可選用蒸、煮、汆、軟燒、燴、燜等烹調方法,不宜用油煎、炸、
爆炒、醋溜、冷拌等方法加工食物。
7、其他 進食時應
心情舒暢、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照顧患者的
飲食習慣,配製可口飯菜。供給細軟、
粗纖維少食物,應注意預防
便秘。睡前加餐,對
十二指腸潰瘍尤為適宜,可減少飢餓性疼痛,有利於睡眠。
消化道潰瘍·飲食如何調理
生活規律,避免熬夜,減少無謂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時不要進食,避免太緊的衣服。吃飯應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在潰瘍活動期,以進食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並以少量多餐為宜,癥狀得到控制后,就應
恢復平常一日三餐的規律飲食,同時應避免餐間吃
零食。
消化道潰瘍患者應加強營養。
應選用易消化、含足夠熱量、蛋白質和維他命豐富的食物如稀飯、細麵條、軟
米飯、豆漿、雞蛋、瘦肉、
豆腐和豆製品;含非常多的維A、B、C的食物,如新鮮
蔬菜和水果等。 這些食物可以增加
肌體抵抗力,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增進潰瘍愈合。反酸重及在急性期的病人應盡可能少飲用
豆奶和牛奶,因其可刺激胃酸分泌過多。
消化道潰瘍患者忌食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物的機械性、化學性和過冷
過熱的刺激有益於保護
胃黏膜。機械性刺激可增加胃黏膜的損傷,破壞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而,
1.忌食生冷的蔬菜、水果,
粗纖維食物,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乾果類,干
豆類等;
2.忌食易產氣的食物,如生蔥、生蒜、生蘿蔔、蒜苗、洋蔥;
3.易產酸的食物,如地瓜、涼粉、土豆;
4.忌食過甜的點心及糖醋食品等; 推薦閱讀:預防胃潰瘍應分餐吃飯
5.忌進食大量冷飲、辛辣
涼拌菜、堅硬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 臘肉、火腿、香腸、蚌肉、油炸食品,年糕,粽子等糯米製品等;
上述食品均可加重潰瘍病的病情和增進潰瘍病複發。但各種粗糧經過加工製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6.化學性的刺激對胃液有分泌強烈的XX性和刺激性,如濃肉湯、
肉汁、咖啡、
可樂、
味精、
巧克力及雪碧等
碳酸飲料;以及強烈的調味品,如芥末、胡椒粉、酒、辣椒、辣椒油、醋和咖喱等;以及油煎、油炸的食物和大量的蔗糖等。
7.任何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均能刺激潰瘍面,故應避免,一般食物的溫度以45℃為宜。
總而言之,食品不宜過酸、過甜或過咸,要清淡爽口,不要油膩肥厚。
那麼除此以外,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戒煙戒酒:
煙草中的尼古丁能改變胃液的
酸鹼度,擾亂胃幽門正常活動,誘發或加重潰瘍病。
乙醇可以直接破壞胃黏膜保護層,造成胃粘膜
糜爛潰瘍形成。所以潰瘍患者應該戒煙戒酒。
食物烹調方法:
潰瘍病所吃食物必需切碎煮爛;烹調要恰當以蒸、炒、燒和燉等法為佳。煎、煙熏、炸等烹制的菜不易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影響潰瘍面的愈合。
避免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
地塞米松、
強的松、消炎痛、有一些藥物如阿司匹林等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胃潰瘍的病情,應盡可能避免
使用。假如因疾病需要非得要服用,向醫生咨詢,
遵從醫囑。
消化性潰瘍·如何護理
【預防】
去除和避免誘發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因素甚為重要,如精神刺激、過度勞累、生活無規律、飲食不調、吸煙與
酗酒等。消化性潰瘍經藥物治療后達到癥狀緩解、潰瘍愈合,仍需要繼續給予維持量的藥物治療1~2年,對預防潰瘍複發有
積極意義。HP相關性
胃十二指腸潰瘍,在應用降低胃酸藥物的同時,給予有效的
抗菌藥物,根除HP感染也是預防潰瘍複發的重要環節。此外,胃泌素瘤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Meckel憩室、Barrett食管等疾病常可伴發消化性潰瘍,應予及時治療。
【
預后】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具有反覆發作
傾向的慢XX,病程長者可達一、二十年或更長;但經多次發作后不再發作者也不在少數。許多病人儘管一再發作,然後始終無併發症發生;也有不少病人癥狀較輕而不被注意,或不經藥物治療而愈。由此可見,在多數病人,本病是
預后良好的
病理過程。但高齡患者一旦併發大量出血,病情常較凶險,不經恰當
處理,
病死率可高達30%。
球后潰瘍較多發生大量出血和穿孔。消化性潰瘍併發幽門梗阻、大量出血者,以後再發生幽門梗阻和大量出血的機會增加。少數胃潰瘍患者可發生癌變,其預后顯然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