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纖維環XX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腰間盤相當於一個微動關節,是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分佈在腰椎骨間。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外傷所致纖維環XX,髓核從XX處脫出,壓迫腰椎神經,從而出現腰腿放XX性疼痛。患有椎間盤突出症首先要注意改變生活方式,不適宜穿帶跟的鞋,有條件的可以選擇負跟鞋。日常生活中應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
疾病簡介
「
腰突症」是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簡稱。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由於腰椎間盤
變性,纖維環XX,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
神經根、
馬尾神經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
臨床癥狀和
體征,俗稱「腰突症」,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給
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痛苦,甚至造成
殘疾,喪失勞動能力。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為
骨科臨床最為多見的
疾患之一,占骨科門診下
腰痛患者的10%-15%,和因腰腿痛住院
病例的25%-40%。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最多見的癥狀為疼痛,可表現為
腰背痛、
坐骨神經痛,典型的
坐骨神經痛表現為由
臀部、
大腿后側、
小腿外側至跟部或足背的放XX痛。據臨床統計,約95%的腰突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80%的患者有
下肢痛。特別是腰痛,不僅是腰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癥狀,也是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
疼痛發生主要是由於突出、變性的髓核對鄰近
組織(主要為
竇椎神經及脊神經根)的刺激與壓迫,同時髓核內糖
蛋白等
生物物質溢出,釋放
組胺等引起
局部化學性
炎症,引起的化學性和機械性神經根炎所致,引起或輕或重的
慢性腰腿痛。而且腰椎的退變也往往同時發生在
腰部的其他組織,如腰椎間小關節,
韌帶,腰部
肌肉等,造成這些組織局部的
慢性炎症,引起疼痛。兩個
因素相互作用,互
相加重,使腰腿痛進行性
發展。
[1-2]疾病現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常見病之一,約1/5的腰腿痛
病人是腰椎間盤突出造成。從1934年Mixterher和Barr提出此病至今,七十余年。從國內外
流行病分析來看,其
發病率的人口
比率和
絕對數值均呈上升趨勢。發病
年齡從幾歲到幾十歲都有,我們曾經看到9歲的腰
椎間盤脫出患者。該病的
發病率上升,與我們生活的
環境、生活和工作的習慣改變有關。長期不良的用腰習慣是主因。
疾病定義
腰椎間盤突出,
醫學全名應該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由於名稱各異,骨科
醫師學會對腰椎間盤病變的命名作了如下定義:
1、椎間盤:正常椎間盤無退變,所有椎間盤組織均在椎間盤內。
2、
椎間盤膨出:椎間盤纖維環環狀
均勻性超出椎間隙範圍,椎間盤組織沒有呈局限性突出。
3、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組織局限性移位超過椎間隙。移位椎間盤組織尚與原椎間盤組織相連,其基底連續部直徑大於超出椎間隙的移位椎間盤部分。
4、椎間盤脫出:移位椎間盤組織的直徑大於基底連續部,並移向于椎間隙之外。脫出的椎間盤組織塊大於XX的椎間盤間隙,並通過此裂隙位於
椎管內。
國內對腰椎間盤突出症亦有稱腰椎間盤纖維環XX症、
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間軟骨盤突出症、腰椎
軟骨板XX症等稱謂。
雖然上述疾病名稱和含義有所不同,當前仍較統一的稱謂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疾病分類
腰椎間盤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於
后縱韌帶前方稱為「突出」,而穿過後縱韌帶XX椎管內的,稱為「脫出」。根據髓核向後突出
部位分為3型:
分型圖例
1. 后外側方突出型:纖維環的後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間盤中線兩側,此處本身薄弱,同時缺乏后縱韌帶的
強力中部纖維的支持,因此是腰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部位。臨床上最為多見,約占80%左右。
2. 中央突出型:指髓核通過纖維環後部中央突出,達到后縱韌帶下。除引起坐骨神經癥狀外,還可刺激或壓迫馬尾神經,表現為XX部
麻痹及大
小便障礙。
3. 椎間孔內突出型和極外側型:指髓核向後經後方的纖維環及后縱韌帶突入椎管,XX椎間孔內,容易漏診,但所幸其發生率低,僅1%左右。
[3-4]發病原因
退行性變
目前認為,其基
本病因是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退行性變是一切生物生、長、衰、亡的客觀規律,由於腰椎所承擔的特殊的
生理功能,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比其他組織器官要早,而且進展相對要快。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所謂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即由於椎間盤受體重的壓迫,加上腰部又經常進行屈曲、后伸等活動,易造成椎間盤的擠壓和
磨損,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間盤,從而產生退行性改變。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是本病發生的基礎。
其他因素
1、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
存在長期腰部用力不當、過度用力姿勢或
體位的不正確等情況。例如長期從事彎腰工作的煤礦工人和
建築工人需經常彎腰提舉重物。這些長期反覆的外力造成的
損傷日積月累地作用於椎間盤,加重了退變的程度。
2.、椎間盤自身
解剖因素的弱點:
(1) 椎間盤在成人之後逐漸缺乏
血液循環,
修復能力也較差,特別是在退變產生后,修復能力更加微弱。
(2) 椎間盤后外側的纖維環較為薄弱,而後縱韌帶在腰5、骶1平面時
寬度顯著減少,對纖維環的加強作用明顯
減弱。
(3) 腰骶段
先天異常:腰骶段
畸形可使發病率
增高,這些異常常造成椎間隙寬度不等,並常造成關節突關節受到更多的
旋轉勞損,使纖維環受到的壓力不一,加速退變。
3、種族、
遺傳因素:有色
人種發病率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發病率較其他民族明顯要低。
[2]常見的誘發因素
1、
腹壓增高,如劇烈
咳嗽、
便秘時用力
排便等。
2、腰姿不當,當腰部處於屈曲位時,如突然加以旋轉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3、突然負重,在未有充分準備時,突然使腰部
負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傷,急性外傷時可波及纖維環、軟骨板等結構,而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5、
職業因素,如汽車
駕駛員長期處於
坐位和
顛簸狀態,易誘發椎間盤突出。
一般認為腰椎間盤突出引起腰腿痛有三個方面的機制。
1、機械壓迫機制:突出的椎間盤對神經根、馬尾神經、
硬脊膜等產生壓迫,使其
靜脈迴流受阻,毛細血管血流減少,影響神經根的
營養,進一步增加
水腫,從而增加了神經根對疼痛的敏
感性,這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已發現這一
觀念並不能解釋所有
臨床表現有些患者在
影像學資料上可見椎間盤突出嚴重,壓迫明顯,而臨床癥狀輕微。大量研究表明神經根機械壓迫並不是腰腿痛的唯一原因。
2、炎XX機制:在
手術中常可發現神經根炎性
充血水腫。原因在於XX的椎間盤會釋放出許多化學刺激性物質,導致受累的神經根或脊
神經節發生
炎症反應。此時神經根對疼痛敏感度增加,即使沒有突出髓核的直接壓迫,也會出現腰腿痛的癥狀。
3、神經體液機制:生物化學物質和
神經肽在疼痛
感受中起著重要作用。背根神經節是機
體內多種神經肽的製造場所和輸送站,椎間盤纖維環、后縱韌帶、
關節囊部位富含神經肽。損傷時神經肽類物質釋放,可直接刺激周圍的
感受器引發疼痛。
[1-2]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理變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突出前期:髓核因退變和損傷可變成碎塊狀物,或呈
瘢痕樣
結締組織;變性的纖維環可因反覆損傷而變薄變軟或產生裂隙。此期病人可有腰部不適或疼痛,但無放XX性下肢痛。也有的人原無病變,可因一次大的
暴力引起髓核突出。
2、突出期:外傷或正常的活動使椎間盤壓力增加時,髓核從纖維環薄弱處或XX處突出。突出物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即發生放XX性下肢痛,或壓迫馬尾神經發生大小便功能障礙。在老年患者,可因椎間盤退變,整個纖維環變得軟弱鬆弛,椎間盤可呈瀰漫性向周圍膨出。
3、突出晚期:腰椎間盤突出后,病程較長者,椎間盤本身和其他鄰近結構均可發生各種繼發XX理改變。
[1][3]疾病誘發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間盤退變,但某些
誘發因素可致使椎間隙壓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此種誘發因素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年齡因素: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好發年齡在30-50歲。平均手術年齡在40歲。因此退變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2.
身高與
性別:有人認為
身材過高也會易發腰突症。而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5倍。
3. 增加腹壓:臨床上有約1/3的病人在發病前有明確的增加腹壓的因素,如劇烈的咳嗽,
噴嚏,屏氣,用力排便等。使腹壓增高,破壞了椎節與椎管之間的平衡狀態。
4. 不良體位:人在完成各種工作時,需要不斷更換各種體位以
緩解腰部應力,如長期處於某一體位不變,即可導致局部的
累積性損傷。特別是長期處於不良姿勢更容易誘發本病。
5. 職業因素:重
體力勞動者發病率最高,
白領勞動者最低。汽車駕駛員由於長期處於顛簸和
振動狀態,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大且反覆變化,也易誘發椎間盤突出。
6. 受寒受濕:寒冷或潮濕可引起小血管收縮、
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可能造成退變的椎間盤XX。
[2]臨床表現
1、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數本症患者最先出現的癥狀,發生率約91%。少數病人只有腿痛而無腰痛,所以說並不是每一個患者一定會發生腰痛。還有一些患者先出現腰痛,一段
時間后出現腿痛,同時腰痛自行
減輕或消失,來就診時僅
主訴腿痛。痛多為
刺痛,常伴有
麻木、酸脹的
感覺。
2、下肢放XX痛:腰腿痛在外傷、勞累和受寒后容易
發作,每次時間約2~3周,可以逐漸緩解。在發作時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減輕。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反覆彎腰活動者發生腰腿痛幾率高。還有缺乏鍛煉的人,腰
背部肌力差,即使偶爾彎腰抬重物或腰部
扭傷,也易誘發腰腿痛。任何使腹壓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噴嚏、抬舉重物、
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誘發腰腿痛,或使已發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部活動受限: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后伸活動與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密切相關。如纖維環未完全XX,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原因在於腰椎前屈時,椎板間的
黃韌帶緊張,增加了椎管
容積和椎間隙後方空間,相應的后縱韌帶緊張度增加使突出的髓核部分還納,從而減輕了神經根壓迫的癥狀。
4、脊柱側凸: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為減輕疼痛所採取的姿勢性
代償畸形。表現是腰椎在向左側或右側
彎曲,在背部觸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發現棘突偏歪,但這並不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特有體征,約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
5、跛行: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生的跛行多為
間歇性,即行走一段距離路程后出現下肢疼痛,
無力,彎腰或蹲下休息后癥狀可緩解,仍能繼續行走。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逐漸緩慢加重,出現上述癥狀之前的站立時間或者行走距離逐漸縮短行走距離越短,
病情越重。
6、感覺麻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
人中,有一部分不會出現下肢的疼痛,而僅出現肢體的麻木感,這多數是因為椎間盤組織壓迫神經的本體感覺和
觸覺纖維引起的。大腿外側是常見的麻木區域,當穿衣褲接觸時可以有燒灼感,長時間站立可加重麻木感。大腿外側
感覺障礙的原因多為纖維環膨出或關節退變,而並非由於椎間盤突出。
[1][3]癥狀診斷
1、腰痛和一側下肢放XX痛是該病的主要癥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
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XX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XX痛。
(2)一切使
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XX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卧床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
卧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床上以緩解癥狀。
合併腰
椎管狹窄者,常有
間歇性跛行。
2、
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如突出位於神經根的前方,
軀幹一般向患側彎。
左: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右: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3、脊柱活動受限: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
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動受
限制,前屈或后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XX痛。側彎受限往往只有一側,據此可與
腰椎結核或
腫瘤鑒別。
4、腰部
壓痛伴放XX痛: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XX痛,此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5、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由於個
人體質的差異,該試驗陽性無統一的度數
標準,應注意兩側
對比。患側抬腿受限,並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XX痛即為陽性。有時抬高健肢而患側
腿發生麻痛,系因患側神經受牽拉引起,此點對診斷有較大
價值。
6、
神經系統檢查:腰3-4突出(腰4神經根受壓)時,可有膝反XX減退或消失,小腿內側感覺減退。腰4-5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前外側足背感覺減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減退。腰5骶1間突出(骶1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外后及足外側感覺減退,第3、4、5趾肌力減退,
跟腱反XX減退或消失。神經壓迫癥狀嚴重者患肢可有
肌肉萎縮。
診斷要點
腰間盤突出症在青壯年人中常見,尤以體力勞動者或長時間坐立工作者多發,發病率男女無明顯差別。當出現以下癥狀時,可
懷疑出現腰椎間盤突出,
配合影像學檢查,不難做出診斷。
1.有腰部以上在外傷后出現腰部疼痛或單側下肢疼痛。
2、
腰疼部位多位於下腰部偏一側,腿疼多為一側由臀部向遠端的放XX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3.單側
鞍區(騎自行車與車座接觸的部位)或一側(雙側)小腿外側,足背外側或內側疼痛或麻木,或疼痛和麻木同時存在。
4.腰或腿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多可緩解,下床活動一段時間后又出現疼痛。
1、X線:腰椎間盤所包括的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
密度均較低,在X線下並不顯影,因此臨床上腰突症患者的腰椎X線平片可僅有一些非
特異性的變化,甚至無異常變化。因此單純腰椎平片並不能作為有無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直接
依據。但X線能發現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和結構異常,對提示椎間盤的退變有重要意義,並且能排除其他的一些腰椎疾患,如腰椎結核、腫瘤和腰椎
滑脫等。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通過病史、體征和X線平片即能作出初步的診斷。
2、CT檢查:腰椎的CT可以清楚地
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
形態和神經根、硬脊膜受壓的情況,同時還可顯示
黃韌帶肥厚、小關節
增生、椎管和
側隱窩狹窄等情況。對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斷的準確率達到80%-92%。
3、
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沒有輻XX,可以多方位成像(
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對解剖
細節顯示較好,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
骨髓的
浸潤),可以排除神經和
脊柱腫瘤等。對於一些落到椎管的髓核組織也不會遺漏。
4、
脊髓造影:脊髓造影
利用椎管內蛛網膜下腔的空隙,注入
造影劑后在X線下攝片,顯示椎管內部結構。目前常用
水溶性造影劑,能較清晰地顯示硬膜腔、馬尾神經和神經根鞘。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可達90%左右。主要X線表現為硬膜囊壓迫徵象和神經根鞘壓迫徵象。但由於CT和MRI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無
創傷且診斷率更高,脊髓造影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大大減少;而且由於它
副作用較大,甚至可能造成
截癱等嚴重情況,目前主張慎重選用。
5、
肌電圖:肌電圖是對
周圍神經與肌肉的電生理檢查方法,可用於觀察並記錄肌肉在
靜止、主動收縮和
支配其的周圍神經受刺激時的電活動,同時也可用來測量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在腰椎間盤突出症上,肌電圖主要通過檢查雙下肢肌肉的XX性來反映相應神經根的狀態;並根據異常電活動的分佈範圍來
判斷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受壓的節段。在脊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受壓的病人,肌電圖陽性率可達80%-90%,但與CT和MRI相比並不是首選的檢查手段,可用於輔助診斷和判斷神經根的受壓情況,同時也可以用來作為判斷
治療后神經根
恢復情況的
指標之一。
1.
氣滯血瘀:患者一般可有明顯外傷史。傷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動,疼痛難忍,脊柱側彎。腰4.5或腰5骶1一側有明顯壓痛點,並向下肢放XX,咳嗽加重;
後期可見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縮,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舌質紫暗,脈澀弦數。此為受傷后,
氣血瘀阻
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2.
風寒濕:無明顯外傷史,
病因不明顯,逐漸感到腰部伴下肢重著疼痛,轉側不利。漸漸加重,脊柱側彎,亦有椎旁壓痛及放XX痛。遇
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苔白膩脈沉緩。此屬風寒濕之
邪所致。
3.
腎虛:患者素體
稟賦不足,或長期患有慢XX,以致
腎臟精血虧損,無以
滋養經脈,出現腰腿疼痛,酸重無力,纏綿數年,時輕時重。屬
腎陽虛者,伴有
畏寒肢冷,
面色浮白,尿后餘瀝甚則不禁,
氣喘;屬
腎陰虛者,多有
頭暈目眩,
耳鳴耳聾,
面部潮紅,
口乾咽燥,
五心煩熱等。
疾病治療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
療法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基本療法,約80%以上的患者經保守治療均可得到緩解和痊愈。但
保守療法的判斷對
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全面詢問患者病史、仔細檢查
身體和認真參照相關輔助檢查,同時要對疾病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和
掌握,不僅要採取恰當的療法,還要指導病人進行正確的
康復鍛煉,另外要詳細了解病人的
心理狀況,尤其是對長期患病或有心理
恐懼的病人,要讓其放下
思想包袱,主動
積極地配合治療,
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
效果,其主要療法有:
1、 卧床休息;
2、
牽引治療;
3、
推拿按摩治療;
4、
物理治療;
5、
消炎鎮痛藥物的治療,主要有:扶他林等,此類藥物適合於大多數病人,但少數病人有
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如
噁心、
嘔吐、
胃痛、
腹瀉等,有
消化道潰瘍的病人
慎用或
禁用;
6、 減輕神經根水腫藥物的應用,如
甘露醇、
激素等,這類藥物的消炎鎮痛作用非常突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急性
發作期尤其明顯,但甘露醇對
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激素在停止
用藥容易出現癥狀
反跳現象;
8、
食物療法:骨科專家指出,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而言,
食療是一種很不錯的
輔助治療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
飲食,宜服用高鈣低脂精蛋白的食物,如魚蝦類、
牛奶、
海鮮、
核桃,並多吃
蔬菜、
水果及
豆類食品。但腰椎長出
骨刺的病人則不宜攝取太多鈣質。病人應保持樂觀
情緒,補足營養。
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一直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中醫膏藥具有無痛苦、無
併發症、安全便捷、
療效肯定等優點,早已成為眾多患者首選的療方案,針對疾病病機特點而用藥,因而達到了
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已為眾多的
肩周炎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
1、
體針:常用穴:
腎俞、
白環俞、
環跳、
承扶、
殷門、
委中、
陽陵泉。
方法:每次選用3~5個
穴位,用瀉法。選穴以常用穴為主,根據其疼痛可加
夾脊穴、
阿是穴及
循經取穴。
2、
耳針:常用穴:坐骨、
腎上腺、臀、
神門、腰椎、骶椎。
方法:用中
強刺激,
留針10~10分鐘。
針刺療法取腎俞、環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為一
療程。 針灸治療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
運用針和灸的方法,對人體
腧穴進行針刺和
艾灸,通過經絡的作用,達到
治病的目的。針灸具有
調和陰陽、疏通經絡、
扶正法邪的作用。
1、
杜仲核桃
豬腰湯
豬腎(豬腰)1對切片,
大棗2個去核,與杜仲10克、
核桃肉20克、
生薑2片、
米酒3毫升同入燉盅,加水共煎沸后改小火燉1小時。飲湯吃肉,每日1劑。
功效:
益氣補腎,壯腰助陽。主治腎氣不足型腰椎間盤突出症。
2、
當歸生薑
羊肉湯
當歸、生薑各30克切大片;羊肉500克焯沸水,晾涼,切塊。羊肉、當歸、生薑、
紅棗10個同入砂鍋,加適量水共煎,沸后撇沫,改小火慢煮至羊肉熟爛。隨量飲湯吃肉,隔日1劑。
功效:溫經散寒,
活血定痛。主治
陰寒內盛、
氣血凝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症。
3、
芝麻粥
芝麻15g,
大米100g。將芝麻用水淘凈,輕微炒黃后研成泥狀,加大米煮粥。
功效:每日1劑,供早餐食用。可以緩解腰椎間盤突出。
4、
千斤拔狗脊煲
豬尾
千斤拔30克、狗脊30克、豬尾1條、生薑2片。若有
風濕腰痛可加
半楓荷25克。
此外,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生活中可配合食療,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1)
海帶25g,
荔枝15g,小
茴香15g。加水共煮,每日飲服一次。
(2)生
韭菜(或根)500g,搗汁
溫服,每次500ml,每日2次。
(3)
淡菜300g。
烘乾研末,與
黑芝麻150g炒熟,拌勻,早晚各服一匙。
(4)芝麻15g,大米100g。將芝麻用水淘凈,輕微炒黃后研成泥狀,加大米煮粥。每日一劑,供早餐食用。
(5)黑芝麻15g,
薏苡仁10g。磨粉每天一次。
推拿治療
1、
揉法。沿腰背部順行向下至小腿進行揉摩,以放鬆身體,舒通經絡使氣血得以暢通。
2、點
按法。點按雙側腰肌,以改變腰肌緊張狀態。
3、
彈筋法。彈撥腰肌,以XX肌肉.恢復
肌纖維組織彈性。
4、
推法。用雙手掌根沿脊拄兩側自背部開始推至臀部,以調達氣血、疏通經絡,使腰
背肌 肉得以
調整。
5、按揉法。沿受累的神經路線重點按揉至小腿,以
松解肌肉,
改善受累區血受累區血液循環,恢復麻木區的
神經組織。
6、翻身仰卧,採用捏
拿法。捏拿
股四頭肌,改善肌肉彈性,恢復
肌張力。
7、
點穴法。自腰部開始依次點按腎俞、環跳、承扶、殷門、
風市、委中、陽陵泉、
承山、 昆崙、
湧泉穴,以
通經活絡.改善神經傳導,促進神經組織恢復。
8、
推理法。沿大腿后側順行向下至跟腱進行推理,使下肢整體氣血流通,肌肉舒展。
9、
搖法。仰卧位屈膝屈髖後進行旋轉搖運,以松解通利腰骶關節與
椎間關節,調整關節內 在平衡。
微創治療是近年來醫學領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治療手段,代表著醫學的新方向。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治療具有不
開刀、無痛苦、不
出血、零損傷、恢復快等顯著優勢,越來越受到醫生和患者的歡迎。
微創治療方法的目的是
消除腰椎間盤突出的髓核以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微創治療技術採用可視設備,
創口不足一厘米有些甚至不足一毫米。消融或摘除髓核,從根本上解除致病因素,因而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微創方法治療
腰椎病有很多種方法,具有創口小,痛苦小等特點,一般治療腰椎病治療過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其中「ADXX頻熱凝
靶點消融術」只需30分鐘,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
手術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原則是嚴格
無菌操作,盡量保留不必去除的骨結構和
軟組織結構,以最小的創傷達到足夠的顯露,仔細徹底地去除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目的。傳統的椎間盤摘除術有開窗法、半椎板
切除以及全椎板切除等方法。開窗法軟組織
分離較少,
骨質切除局限,對脊柱
穩定性影響較小,大多數椎間盤突出可採用此方法。椎間盤突出合併明顯退行性改變,需要比較廣泛的探查或
減壓者,可採用半椎板切除術。
中央型突出粘連明顯,或中央型
腰椎管狹窄需要雙側探查及減壓者,可採用全椎板切除。除傳統的椎間盤摘除術外,
經皮腰椎間盤摘除術以及晚近的微創腰椎間盤摘除術。
我們醫院率先在國內開展了
顯微腰椎間盤摘除術,這些非
常規手術方法均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長期的實踐
檢驗及不斷完善,更對醫生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開展微創方法治療腰突症的併發症常有耳聞,給患者的痛苦雪上加霜,故應嚴格掌握其特殊適應證,注意防止併發症,為患者求得最大利益。在腰突症伴有一些複雜的腰椎疾病,如
腰椎不穩、滑脫、椎管狹窄、巨大突出、突出
複發等,就可能需要做腰椎
融合手術了。
手術併發症
腰突症的手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手術,已經過幾十萬例、上百萬例患者的檢驗。但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風險,腰突症手術也不例外。手術相關併發症有術中出血、
血管損傷、硬脊膜損傷、
馬尾神經損傷、
神經根損傷等。手術后
圍手術期有可能出現
休克、深靜脈栓塞,
呼吸困難、
肺部感染及
肺不張,
尿路感染,
腹脹嘔吐等全身併發症。需要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異常,迅速給予正確
處理。
儘管存在以上風險,只要診斷明確,術前準備充分,術中操作仔細,術后密切觀察,嚴格遵守診療常規,對於
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說,發生上述併發症的可能性極低,至於手術相關併發症就更罕見了。至於民間相傳的手術導致
癱瘓的情況更是極為罕見。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手術不失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術后併發症有:
1、下肢疼痛未消失去:可能患病時間太長,神經受壓過久,或者壓迫太厲害,導致神經根炎症不能
消退,功能難以恢復。(術后給予充分的
營養神經藥物,大多患者會有較滿意的
好轉。)或患者術后活動不當,或神經根管狹窄壓迫未解除。若
術后疼痛消失,一段時間以後複發,或健側肢體出現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繼發退行性改變、不穩引起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或其它節段有新的突出或狹窄。
2、腰痛未消失:尤其老年患者,大多合併有
骨質疏鬆和
腰肌勞損,治療好腰椎管狹窄毛病後,僅僅解決了導致腰痛的一個毛病,其它疾病仍然存在。所以手術后腰痛還會存在。骨質疏鬆需要長期
藥物治療,腰肌勞損需要堅持不懈的鍛煉才會見效。
3、手術后少見的併發症:
(1)
硬膜外血腫。較大的血腫會造成神經根及馬尾受壓,應及早手術清除。
(2)腰椎間隙感染。如果術后一周左右出現劇烈腰痛及
腰肌痙攣,伴
低熱、
白細胞升高,應考慮腰椎間隙感染。給予
抗菌素治療和
石膏固定。
(3)另外還可能有一些遠期併發症如:脊柱融合失敗,內固定
器械鬆動
斷裂,脊柱不穩定,
脊柱畸形,神經根粘連等。
[1-2]治療誤區
1、脫出可歸位
手術療法除外,回前常規療法,只能使患者適應脫出的狀態,即患者感受不到腰部及患肢痛,為
治愈。因為椎間隙內呈
負壓狀態,脫出的纖維環和髓核是根本回不去的。
2、腰椎牽引
腰部牽引可以減緩腰椎對椎間盤的壓力,從而減輕疼痛,但是弊大於利,它可以使腰椎關節周圍韌帶鬆弛,日久韌帶把攝關節不牢,後果可想而知。
3、腰椎按摩各種扳法
腰脫分型很多,臨床出現脊柱側彎,必用彎腰旋扳法。出現雙下肢交替疼痛,必用雙肢體后伸扳法。髓核突出呈旁中央型,此類型發病最多,約占發病率70%,採用單肢體后伸板,即站在患側,扳動健側下肢,手指按病變處的
椎體,推向健側。若分型不清,莫不如不用扳法,以免南轅北轍。
康復鍛煉
鍛煉方法
康復鍛煉對腰間盤突出患者非常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腰椎間盤突出的根本原因就是長期的不合理姿勢,所以
矯正姿勢是核心和根本。康復鍛煉是最基本的保守治療方法,通過矯正姿勢減小腰椎
曲度,使腰部保持
直立挺拔,可以減輕突出物對神經和脊髓的壓迫,使癥狀減輕或消失,如果癥狀消失,就達到了臨床治愈的標準,但仍要繼續堅持康復鍛煉,鞏固和強化正確的姿勢,避免複發。即便是手術后也要通過康復鍛煉來鞏固效果,避免腰椎不穩而複發。正確姿勢是要讓腰部和脊柱保持挺拔,減小腰椎前凸,倒走鍛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倒走時人體重心向後移動,有利於脊柱尤其是腰椎的挺拔,因為脊柱就是在人體的背後側,所以重心后移是矯正姿勢的有效方法。站立的時候也一樣,雙腳前腳掌踩一本厚書,只要讓腳跟低於腳掌,重心后移,就可以減小腰椎曲度矯正姿勢。只是運用了外部的
強制性力量,該方法在舞蹈形體訓練教學中,針對初學者較為常用。有條件的,可以
使用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后低的,隨時強制重心后移,減小腰椎曲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以替代倒走,更安全更容易堅持。
康復鍛煉也須注意不要過量運動,稍微感到疲勞就需要休息,保持低
強度的溫和鍛煉。只要人體重心向後移動,就可以矯正姿勢有利於脊柱的挺拔減小腰椎曲度,也許當時感覺不到,但只要堅持下去就能慢慢減緩癥狀,有益無害,矯正一點是一點,癥狀減輕后,仍然要堅持一段時間作為鞏固,鞏固期內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鞏固期是必須的,防止複發是患者特別需要注意的。同時一點要注意溫和鍛煉的康復鍛煉原則,切忌急躁和急於求成,不要追求立竿見影的主觀感受效果,防止過量運動超過自身
耐受,會適得其反。在眾多的
體育運動項目中,
游泳運動較為適合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但應注意運用正確的游泳姿勢及游泳池水溫不宜過低,並在游泳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游泳的時間不宜過長,運動中有一定的時間間歇,以避免腰部
過度疲勞。
1、站立扭髖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兩側
髖關節向左右兩側扭動,同時
肩部也隨著向後微微傾斜,左右共做100次。
2、平卧在床上,雙膝彎曲把腳放在床上,而後用力將臀部抬起,離開床面約10公分,這時你會感到腰背肌在用力。堅持約3-5秒鐘放下,如此反覆10下。依此方法每天做3次。
3、
腹肌的鍛煉:即做
仰卧起坐,同樣是每次做10次,每天3次。
4、交叉扭腰: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
向內,兩臂伸直,一手在體側,一手舉過頭,如果
左手在上,先向右側後方擺,然後
右手在上,向左側後方擺。腰部也隨之扭動,左右各做100次。
5、前彎后伸兩側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內,漫慢向前彎腰,使手逐漸接觸
地面,然後再向後伸腰,向後伸到最大限度,反覆做10次。
腰間盤突出康復操
恢復期做
自我鍛煉,使腰背部肌力增強,一可增加腰椎活動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穩定性。
(1)仰卧抬起
骨盆 仰卧位雙膝屈曲,以足足和背部作支點,抬起骨盆,然後慢慢落下,反覆20次。該動作能矯下
骨盆前傾,增加腰椎曲度。
(2)
抱膝觸胸仰卧位雙膝屈曲,手抱膝使其盡量靠近
胸部,但注意不要將背部弓起離開床面。
(3)側卧位抬腿側卧位,上側腿可伸直,下側膝微屈,上側腿側抬起,然後慢慢放下,反覆數十次。
鍛煉的注意事項
椎間盤突出患者不要穿任何帶跟的鞋,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