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
抑制是大腦皮質的基本神經過程之一,是與XX對立的狀態。其表現為XX的減弱或消失。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腦各個部分,時刻都有XX與抑制交替轉換的活動,XX和抑制可相互誘導;作為大腦皮質基本神經過程之一的抑制,有條件性抑制和非條件性抑制之分。條件性抑制又稱內抑制,主要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後者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漢語詞語基本信息詞目:抑制
抑制不住
拼音:yìzhì
英譯:[restrain;curb;repress;check]
反義詞:刺激,促進,放任,放縱
近義詞:抑止.壓制;控制.
基本解釋
約束;壓制
抑制細菌繁殖
詳細解釋含義
①受刺激后,組織或機體活動減弱或變為相對靜止.焦慮和精神恍惚會使身體機能減化,導致抑制.是與XX相反的生理現象.
②也作抑止.壓制;控制.
出處
1. 約束;壓制。
《漢書·霍光傳》:「 霍氏 泰盛,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 宋葉適《祭陳同甫文》:「氣足蓋物,力足首事;天所畀也,孰可抑制?」 巴金《家》三五:「 覺民 看見這個情形,抑制不住感情的爆發,他要向祖父的身上撲過去。」
2. 生理學名詞。大腦皮層的兩種基本神經活動過程之一。在外部或內部刺激下產生的阻止皮層的XX和器官機能的活動。睡眠就是大腦皮層全部處於抑制的現象。
2術語所謂消退抑制是指在條件反XX形成后,如果反覆應用條件刺激而不予非條件刺激強化時,已形成的條件反XX就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所謂分化抑制是指條件反XX形成后,如果如果只給條件刺激物強化,其他刺激不予強化,這樣,對其他刺激的反應就會逐漸消失。例如對40瓦的燈光形成條件反XX以後,其他的燈光,如80瓦的燈光也能引起條件反XX,但會對40瓦的燈光刺激會逐漸適應。
所謂外抑制是指當有機體正在進行某種條件反XX活動時,一個額外刺激物突然起作用,在其神經中樞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優勢XX中心,而使原來正在進行的條件反XX受到抑制。
超限抑制是指當刺激物過強、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時,神經細胞不但不能引起XX,反而會發生抑制。它能使神經細胞免於因XX過度而耗盡,因而又叫保護性抑制。人在過度疲勞時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現。
生理意義在大腦皮質水平上,抑制和XX一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通過抑制,大腦皮質的信號化活動不斷地得到糾正而逐漸達到完善,使反應更加精確有效。因而抑制過程也是積極的神經過程。例如,當抑制過程在大腦皮質內引起廣泛地擴散並擴散到皮質下中樞時,就可引起睡眠。睡眠具有保護性意義。
生理過程在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間的突觸水平上,普遍存在著抑制現象。腦內神經元間的突觸抑制,構成上述大腦皮質抑制過程的基礎條件。目前認為突觸抑制可能在兩個部位:一個是突觸前的軸突末梢,稱為突觸前抑制;另一個是突觸后膜,稱突觸后抑制。前者是指通過某種生理機制減少了XX性突觸的遞質釋放,使得神經衝動傳至該突觸時不容易或不能引起其突觸后的神經元XX,從而呈現出抑制性效應。後者是由抑制性神經元引起的一種抑制。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存在有相當數量的抑制性神經元,一般屬中間神經元,其軸突末梢釋放抑制性物質,與其後繼的神經元構成抑制性突觸。當抑制性神經元XX時,其末梢釋放出抑制性遞質,經突觸間隙而使所有與它形成突觸聯繫的突觸后神經元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而呈現抑制。
其它解釋在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等生物學科中,常用抑制一詞指全部或部分阻止生化合成/分解、信號轉導或者生長發育之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