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在不同地區,其
發病率也有明顯區別。根據世界
腫瘤流行病學的
調查統計,大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
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區的發病率相當低。在世界範圍內,我國屬於大腸癌的低發地區。但在
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率則明顯高於女性,其
比例約為1.6:1。
現有的統計
顯示,我國大腸癌
患者年齡偏低。我國患者中以40歲至50歲年齡段為主,40歲以下人群為全部
病例的三分之一,30歲以下人群約占10%左右。而在大腸癌高發的國家,患者人群主要處在60歲至70歲年齡段,其中30歲以下者僅有6%左右。由此看來,我國大腸癌的高發年齡比國外提早了10歲至15歲。
大腸癌是最常見的
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發達國家,其發病率位居腫瘤第二位。隨著社會
經濟的
發展,我國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
提高,
飲食習慣隨之改變,而今大腸癌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之勢。以上海地區為例,上世紀80年代,大腸癌在常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至上世紀90年代已升至第三位。從2003年起,大腸癌躍居上海市區內第二位常見惡性腫瘤。在可預見的將來,大腸癌的發病率還將繼續攀升。
哪些人群易患大腸癌
從大腸癌的發病原因來看,其發病率不斷上升,與現代人飲食高
脂肪、
高蛋白、低
纖維素、缺乏運動不無關係。
臨床實踐已證實,以下六類人群屬於大腸癌的高發人群———
1、30歲至40歲以上有
消化道癥狀者(尤其是
便血、
大便頻數、
黏液便及
腹痛者);
2、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內的
中老年人;
3、有大腸癌
癌前病變者,如
大腸腺瘤、
潰瘍性結腸炎、
血吸蟲病者;
4、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XX肉病史以及
遺傳性結腸病者;
5、有
盆腔放療史者;
6、有
膽囊或
闌尾切除史者。
一般來說,早期大腸癌並沒有什麼特別癥狀,可能出現的
臨床表現大致包括
大便帶血、便后滴血流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下腹
不適、
貧血等。如發現上述癥狀,通過
直腸指檢、
乙狀結腸鏡檢查、纖維結
腸鏡檢查、鋇劑灌腸、大便隱血檢查、CT、B超、
核磁共振等檢查,即可排查出大腸癌。
年輕人大腸癌
病情更凶險
儘管大腸癌的高發人群仍以中
老年人為主,但近年來大腸癌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年輕人的大腸癌病情也格外凶險。
相比中老年人的大腸癌,年輕人罹患大腸癌有其自身特點。
其一,腹痛劇烈者居多:中老年大腸癌患者的腹痛多為隱隱作痛,青年患者
疼痛則以劇烈腹痛居多,這可能與老年人疼痛敏感度的降低有一定關係。
其二,
血便多:青年患者中血便或黏液血便十分多見,比例可高達70%,其中部分患者以
出血為
癌症的首發癥狀。我們建議,大便里有少量出血者,應靠
大便隱血試驗才能檢驗出。莫要等到患者發生了明顯貧血后,尚不知
病因何在,耽擱病情
治療。
其三,年輕人的右側癌比老年人明顯增多:中老年人的大腸癌多
分佈在
人體左側,即直腸、乙狀結腸、
降結腸處,其比例約占整個大腸癌的70%左右;年輕人的大腸癌則左右病變率基本持平,其中右側
癌變,即
盲腸、
升結腸處的比例明顯比中老年人增多。
其四,年輕
人中的
浸潤型癌腫比例也較高。所謂浸潤,指的是
癌細胞向四周或深層
組織擴散的能力,年輕人大腸癌的癌細胞浸潤能力強,易擴散,導致
疾病預后較差,五年存活率僅為中老年人大腸癌的四分之一左右。
防癌應少吃脂肪多食纖維素
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大腸癌可通過管住
嘴巴來預防。讓我們先從
誘發大腸癌的罪魁禍首———高動物脂肪飲食說起。
由於
致癌物質可以
溶解于脂肪中,因此飲食中攝入動物脂肪越多,也就意味著溶解和
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越高。高脂肪飲食會增加
腸道內的
膽汁酸分泌,這種分泌對腸道
黏膜有潛在的刺激和
損害,導致大腸癌發病。預防大腸癌,要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
膽固醇的
食物,如油、
肥肉、
魚子、動物
內臟等;
植物油每人每天也應控制在20克至30克內;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類食物;烹調過程中,避免將動物性
食品和植物油過度加熱。
增加
膳食纖維素的攝入,可增加
糞便體積,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
時間,減少致癌物質與腸壁的接觸,繼而降低大腸癌發病。建議應每日補充膳食纖維30克,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新鮮
蔬菜瓜果、
藻類等,適當補充
粗糧。
此外,
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對阻斷大腸癌也很有效。絕大多數大腸癌從良XX瘤發展而來,良XX瘤經過合理
處理,如腸鏡切除等,可實現完全
治愈,這樣就不會給大腸癌「可乘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