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帶有自閉的傾向,該怎麼辦?
帖吧
2022-2-5 21:10:03
跟朋友要陪陪聊聊內世界打能
魔兽玩家
2022-2-5 21:10:04
大狼
2022-2-5 21:10:04
愛,時間。
122284197
2022-2-5 21:10:04
看看心理醫生
blesssj
2022-2-5 21:10:04
病理上的自閉症和一般所說的自閉症是完全不同的! 病理上的自閉症是先天疾病 三歲以前被發現 患者大部分有智力障礙 致病原因與治療方法目前不明 不過一般認為致病原因是遺傳 或者孕婦孕期遭受的環境 很多研究都發現 自閉症患者小腦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所以現在又提出自閉症是與小腦相聯繫的 另外 自閉症越小越好矯正 要家長與患兒一對一長期交流 可惜的是 中國目前對自閉症患者的治療場所不完善 所以很多自閉症患者錯過了治療機會 變成痴呆 瘋子 而我們平常覺得某個人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世界 不喜歡說話 不喜歡和別人交流 時而自言自語就說這個人是自閉症是不科學的 參考資料:什麼是自閉症(又稱孤獨症) 兒童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該病男女發病率差異顯著,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為6―9:1。其主要癥狀為: 1.社會交流障礙一般表現為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與父母親之間缺乏安全依戀關係等。 2.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育落後,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后出現語言倒退,或語言缺乏交流性質。 3.重複刻板行為。 4.智力異常7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智力落後,但這些兒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在正常範圍,約10%智力超常,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 5.感覺異常表現為痛覺遲鈍、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的恐懼或喜好等。 6.其他常見行為包括多動、注意力分散、發脾氣、攻擊、自傷等。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中較多使用打罵或懲罰有一定關係。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的詳細表現: (1)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繫。 即是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徵,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錶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後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為了找人聯繫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麼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迴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時常眯著眼,斜視或餘光等,很少正視也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 (2)言語障礙十分突出。 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可以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只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複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還有不少孤獨症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 (3)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複,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 孤獨症兒童常常在較長時間里專註于某種或幾種遊戲或活動,如著迷於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於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面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動畫片,兒童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無目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複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覆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 (4)大多智力發育落後及不均衡。 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議,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元號的記憶能力。如有位3、4歲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麼,並且只問一次就記住,為此他能毫不費力地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詞彙,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自閉症(孤獨症)應早期治療: 一般說來,孤獨症患兒的預后好壞與發現疾病苗頭早晚、疾病嚴重程度、早期言語發育情況、認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藥、是否訓練等多種因素有關。 心理學研究發現,孤獨症的實質的損害是認知障礙,表現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與他人共同分享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當孤獨症面對一種物品時不是與他人分享興趣,而是要得到它,這種障礙是孤獨症的早期癥狀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講到的那樣,不會進行扮演性遊戲也是孤獨症的早期表現之一。如果能發現早期癥狀,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疑會對預后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 孤獨症患兒沒有獨立交往的能力,不會根據環境要求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環境,這種障礙隨著年齡XX顯得更為突出。伴有嚴重智力低下者,無任何言語功能、無法剋制和難以治療的尖叫、自傷等行為持續存在,直接威脅著生存,給教育和干預帶來障礙,作為家長,是很容易辨認出孩子的這些異常的。 一部分患兒到青春期以後癥狀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為減少,社會交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現為與人交往困難,獨來獨往,迴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時,也能幹好某些簡單、機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確診為孤獨症之前已有較好的語言或言語功能者預后較好。儘管疾病本身使他們發展語言的潛能受到限制,但他畢竟是具有這種潛能或基礎,使用藥物效果比較好。 觀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獨症預后較低功能水平為好,報道16名6歲以下,IQ大於65的孤獨症患兒,有半數可完成大學學業,能獨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獨症兒童,其業餘活動面或活動內容也是有限制的,不會做建設性的決策或提建設性意見。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癲癇、肝腎損害、結節性硬化等預后較差,伴有聽力受損、特殊生活技能問題者預后較差。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的類型 1.無語言:通常會被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2.立即仿說:有變化的仿說被視為自閉症兒童表達溝通的意圖,而沒有彈性的仿說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 3.延宕仿: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的重複某些字、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是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聯繫。 4.說話不帶感情:只是在告訴你,而不是和你談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特性。 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通過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音。 7.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詞有混淆的現象。 8.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較少使用甚至不會使用「是」或「好」。 9.文法結構不成熟: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觸的人才了解其語言所隱藏的涵義。 10.很少發問:除了強迫性的行為表現外,他們很少會提出問題來發問。 11.固著性:不管情境的變化,重複的念著某句話。 12.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為、所以、因此、如果等詞彙。 為何單純訓練對自閉症效果不明顯 目前國內外許多人認為,治療自閉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訓練。把它歸結到教育問題。 單純由教育界人士來對自閉症進行行為訓練,以期望能達到正常人的行為標準,回歸社會。雖然有大批的社會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關鍵原因是他們還沒有真正認識自閉症。更為荒謬的是提出了:「連小貓小狗都能訓練,人為何不能訓練?」的理論。在此理論指導下對病兒進行大體力的強化訓練。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產生了許多負作用。有一句中國成語最恰當形容了此種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長」。 單純依靠大體力強化訓練的做法是錯誤,它誤導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我們要區別對待訓練問題,即看?自閉症 最近在中央電視台十套科學教育頻道看了一個關於自閉症的節目,說真的以前還真不太清楚什麼自閉症。其中的一些內容吸引了我,比如說到米開郎琪羅、牛頓、愛因斯坦、梵谷都有自閉症的傾向,或者說也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傾向才成為天才,但大多數的自閉症患者就沒有他們這種榮幸了,更多的卻成了別人的累贅和笑柄。 為此我特意在網上搜索了一下關於自閉症的辭條: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三歲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及表達困難、難以與身旁的人建立感情、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及一成不變固定的玩法與行為等與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 癥狀:1.人際關係有所障礙,對人欠缺反應。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困難。2.語言和溝通有所障礙。約有50%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語言溝通的自閉症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的仿說、代名詞反轉、聲調缺乏變化、答非所問的情形。3.對於非口語的肢體語言的理解,同樣有程度不同的困難。4.行為同一性。自閉症的兒童常有一些奇特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如出門走一定的路線,走路時手摸牆壁前進、玩法單調、反覆缺乏變化,抗拒任何改變。 這可以算是對自閉症的專業描述,刻板了些,與我看過節目之後想到的並不一樣。在我看來像愛因斯坦這種天才的自閉症完全就是給他們量身定做的,因為自閉症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專心致志,極端的迴避開外界的干擾,僅此一點就是大多數人很難做到的。我甚至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一個自閉症患者,但我又怕自閉症是有了,成就卻沒有,那還是不要想入非非吧。畢竟自閉症是一種疾患,輕度還可以,重了就不叫回事了,否則人們都爭當自閉症了。 但如果把這種輕度自閉症癥狀引申一下,我想還是能從這裡感覺到一點什麼的。 如果把一個人孤零零的放到一個荒島上,就像《魯濱遜漂流記》里的那個魯濱遜一樣,只要他還能夠生活自理,即使得了自閉症也是無所謂的。所以自閉症被人注意的病癥其實是體現在人和他人的關係里的,正常的社會下做為群體的人要求他人適應社會,這可以說已經是人類社會生活里順理成章的事了,所以對他們來說要對自閉症患者進行救助也成了一種責任,但同時這是否也意味著這是對自閉症患者的一種侵害呢?畢竟在客觀上他們干擾了自閉症者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儘管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不應該是他的生活。但如果他們無法救助或者救助沒有成功又該如何解釋呢?為什麼自閉症患者,更確切點說有自閉症傾向的人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呢?愛因斯坦是榮幸的,他遇到了好的環境,自己也找到了抵禦干擾的方法,但更多的人卻是沒有這種榮幸的,那麼是否可以說有些可以成為愛因斯坦的人就是因為別人的干擾才沒有發出自己的光彩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未能成才是因了社會的干擾;另一方面則是自閉症者無法抗拒干擾不能專心致志。 而這種狀況其實不僅存在於自閉症者這裡,在大多數人那裡也都程度不同的普遍存在著,也不僅僅限於自閉症這一種類型。 曾經聽一位知名作家說過,當他聽說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非常著名,已經被奉為二十世紀文學經典之後,就找來讀,當然之前他已經聽說這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但他還是想看看怎麼個難讀,畢竟算是知名作家,又大學中文系畢業,這樣的經典怎麼也該拿來看看――但結果是他怎麼也看不懂看不下去。最後他把這本書拿給了妻子看,他妻子是精神病院的大夫,大夫看了以後說怎麼這個經典的東西和我們精神病院里的那些病人寫的有點像啊,他們也是這樣自言自語語無倫次的。 作家不明白了,難道大家都看走眼了?還是自己的欣賞水平實在太差,竟鬱悶了很長時間。那麼喬伊斯本人是有精神疾患呢,還是在超越了那種病癥之後寫出的《尤利西斯》呢?沒有答案。後來他想明白了,不管這是不是經典,他也只能是「這一部。」了。相信以後也不會也不敢有人這樣寫了,好在文學的路有很多很多,不一定非學喬伊斯嗎。